30,李建的上中下三策
字數:3894 加入書籤
還沒等李建想辦法開口,身邊突然響起一個聲音。
“大王何必為了此事如此生氣?不如臣召幾名舞姬前往寢殿,跳幾首曲子,也好讓大王舒舒心。”
說話的是一名站在李建身邊,年紀大約在二十左右的男子。
這男子和李建一樣身著趙國郎中衛隊都統製服,乃是趙國中大夫樓昌。
李建看了樓昌一眼,微微皺眉。
樓昌是樓氏這一代的族長,其父樓緩曾經短暫出任過趙國、秦國相邦,如今長住秦國。
有樓緩這層關係,樓氏一族在秦、趙兩國之間搖擺不定。
曆史上秦國在長平之戰取勝後,樓氏便果斷投入秦國懷抱,成為了“趙奸”。
具體到樓昌此人,他年近三十才出任都統,屬於是靠資曆而並非靠能力的平庸之人,成日裏想的也是溜須拍馬阿諛奉承,每每向趙王進言都離不開吃喝玩樂,十足的佞臣麵孔。
對於這樣的同僚,李建自然是喜歡不起來的。
趙王聽了樓昌的話之後哼了一聲,道“眼下大趙有事,寡人作為大趙之王理當想方設法解決困難,哪裏有什麽時間和舞姬享樂,簡直胡鬧!”
樓昌被趙王訓斥了一通,不由臉色訕訕,不敢再說話。
李建心中微微一動,開口道“若是大王因方才大殿之中的事情而煩惱,臣倒是有些主意。”
趙王聞言頓時一喜,對著李建笑道“寡人就知道你李建是個有主意的。快,把你想的主意都說出來。”
一旁的樓昌見狀,頓時心中大為不滿,瞪了李建一眼。
李建開口道“臣有上中下三策,不知大王想要聽哪一種?”
趙王吃了一驚,道“方才群臣都提不出一個能讓太後滿意的計策,你竟然能提出三樣?”
樓昌咳嗽一聲,冷聲道“李都統,若是太後知道有人竟然在大王麵前亂嚼舌根,會相當不喜的。”
李建聞言,頓時“吃了一驚”,道“大王,臣倒是忘了這回事,還請大王當臣今日什麽也沒有說過。不然太後知道後怪罪下來,臣委實擔待不起。”
趙王聞言頓時大怒,對著樓昌喝道“寡人問的又不是你,你給寡人在這裏添什麽亂?馬上給寡人閉嘴,不然今後你就不用再出現在寡人麵前了!”
樓昌聞言大驚,趕緊跪下謝罪不迭。
趙王罵了樓昌好一會,怒氣才算是平息一些,抬頭看向李建,溫聲開口。
“你盡管獻計便是,若是母後當真怪罪於你,寡人自然也會為你一力擔待。哼,寡人可是趙國大王,難道連你都保不住不成?”
聽著趙王的話,李建臉上自然是一副感激涕零的表情,趁機狠誇了趙王幾句,讓趙王心情越發舒坦。
樓昌在一旁看著這一幕,嘴角不停顫抖,目光如刀,恨不得將李建千刀萬剮。
李建開口道“大王,臣先說下策。這下策便是大趙出兵直接進攻魏國。”
趙王哦了一聲,道“就是廉頗大將軍的計策嘛,為何此計是下策呢?”
李建道“自魏國成立以來,它便是和秦國爆發戰爭最多的國家,和秦國有著很深的仇怨。”
“如今大趙出兵魏國,等於是主動將魏國推向秦國的懷抱。有秦國的支援,大趙出兵必然是沒有辦法奈何得了魏國的。”
“若是秦魏兩國因此結盟並聯合進攻大趙,那大趙在戰略態勢上就太過被動了。”
“直接出兵魏國看似解氣,實則完全無法解決問題,甚至會惡化大趙的國際處境,因此乃是下策。”
趙王臉色恍然,道“原來如此,難怪廉頗大將軍的計策被這麽多人反對。寡人想了一下,確實這個計策並不可取,那中策呢?”
李建道“中策,便是派遣使者對魏國施加壓力,同時可借助平原君和魏國信陵君之間的關係進行勸說。”
“魏國畢竟是弱國,想來也不願和大趙這樣的強國撕破臉皮。在多方勸說之下,魏王很有可能會繼續保持中立,秦國也就無從獲得新的盟友了。”
趙王聞言有些不滿,道“所以你的中策,僅僅是讓魏國不倒向秦國就滿足了?”
李建笑道“大王誤會了,臣的中策其實是盡可能的保持現狀。立贏夫人為王後之前的魏國不就是既不靠攏秦國,也不和大趙結盟嗎?”
趙王楞了一下,道“算你有理,這中策……嗯,你且說說上策吧。”
趙王的反應,其實也在李建的意想之中。
換一個沉穩一些的君王,這個中策已經是非常好的選擇了。
趙王畢竟年輕氣盛,又剛在大殿之中丟了麵子,急切的需要找回場子。
這種時候,一個穩妥卻並未改變現狀的計策是無法得到趙王采納的。
李建道“臣的上策是希望大王能向太後進言,在大趙和魏國邊境舉行一場春狩!”
“春狩?”趙王臉上露出驚訝表情。
李建點頭道“正是如此。隻不過這一次的春狩規模盡量大一些,可以調集大趙邊騎軍團的精銳南下。”
趙王道“為何要這麽做?”
李建道“大軍齊聚邊境,魏國必然派人前來打探。我邊騎軍團之精銳天下皆知,隻要在狩獵時展現出來,必然能極大的震懾魏國君臣。”
“見識到大趙邊騎軍團精銳軍容之後,魏人心中必然惶恐,唯恐大趙大軍隨時南下攻擊大梁,自然也就絕了和秦國結盟之心。”
“此時若是再派出得力說客前往大梁城,便可借勢說服魏王和大趙會盟。”
“如此一來,大趙不和魏國開戰,不傷一兵一卒,卻依然獲得了魏國這個盟友。將來在對抗秦國之時也更有底氣,不知大王以為如何?”
趙王張大了嘴巴,年輕的臉龐上滿是震驚的表情。
足足過了好一會,趙王才回過神來,猛的一拍大腿,滿臉讚歎。
“妙啊,實在是太妙了!李建,寡人就知道你是個有主意的。寡人有你,便如齊桓公有管仲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