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學習

字數:6203   加入書籤

A+A-




                      美美地吃過一頓鯰魚宴後,表哥和表嫂便帶著東東回天化公司宿舍去了,三姐檢查過老四的試卷和作業之後,勃然大怒,拉著他出去接受教育。

    而周至和江舒意,則開始做剩下的作業。

    英語作文比寫文章簡單得多。

    從語法的角度來說,其實英語和古代漢語,&nbp;&nbp;是頗有相通之處的。

    比如“he&nbp;&nbp;a&nbp;&nbp;en&nbp;&nbp;up&nbp;&nbp;by&nbp;&nbp;ebdy&nbp;&nbp;hutg&nbp;&nbp;utide”用現代漢語翻的話,就是“她被外麵喊叫的人吵醒了。”

    各詞排列順序必須發生變化。

    如果翻譯成古文就不會。

    古代漢語就可以做到和英語的排列完全一致,“ebdy&nbp;&nbp;hutg&nbp;&nbp;utide”可以譯作“某噪之外”。

    全句可譯作“婦醒於某噪之外”。

    當然,如此表意,容易導致混淆,因此古文還要斷開倒裝一下,&nbp;&nbp;先強調by帶出的那部分,&nbp;&nbp;最終翻譯為——“某噪於外,&nbp;&nbp;婦醒之。”

    這些其實已經屬於文法比較學的範疇,就和周至將“n&nbp;&nbp;f&nbp;&nbp;a&nbp;&nbp;bith”翻作“狗日”,“bu&nbp;&nbp;up”翻作“雄起”一樣,屬於他對語言的特殊敏感天賦。

    所以對於精通古代漢語語法的周至來說,現代英語語法,真的一點不難。

    剩下的就是詞匯量。

    英語作文其實就是考這些,用普通語法表達清楚,就能及格;能夠靈活運用各種語法,複雜的分詞結構,句式結構,就能得高分。

    要是再能來幾個“成語”和“諺語”,那何秀就算想扣周至的分,都找不到理由。

    比如“n&nbp;&nbp;r&nbp;&nbp;,n&nbp;&nbp;rn”,沒有十字架就沒有皇冠,其實是“不經曆風雨,怎麽見彩虹”的意思。

    比如“hen&nbp;&nbp;the&nbp;&nbp;at&nbp;&nbp;i&nbp;&nbp;aay,the&nbp;&nbp;ie&nbp;&nbp;i&nbp;&nbp;py”,&nbp;&nbp;那就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而且這些諺語常常也是英文語法的精彩運用,所以周至手裏現在有一本從衛宜小姐姐那裏搜刮來的《英語諺語大全》,他主要在背這個。

    既有趣,又好記;既能在語法運用上得到加分,又能在內容上得到加分。

    這就好比一眾“太陽當空照,花兒微微笑,小鳥說早早早”裏頭,突然來了一篇“風和日麗,鳥語花香”,何秀第一次見到的時候,差點被閃瞎了眼睛。

    語文作文就更是現成了,將《關於良知》,拆解為“何為知,何為良知,何以致良知”三層遞進,一篇文章就搞定了。

    而這些在陽明心學裏已經闡述得非常明白,將之搬出來用自己的語言組織一下就行。

    當然這是應付周末作文,&nbp;&nbp;高考的話那就還要把西方的社會哲學那一套拉出來做一番橫向比較,再對“善惡”的普適性做一番分析,得強調這裏的“善惡”是一個社會最大範圍認知內的概念,&nbp;&nbp;而不是單獨指個體。

    如果這個世界上隻有一個人,那麽這個人就不存在“善惡”之分,也就不存在“良知”這一概念,這樣才能讓自己的文章牢不可破。

    陽明心學如今還很偏門,因此周至的文章雖然大部分時候在“述古”,但是在江舒意看來,卻非常的“新潮”。

    再看看自己寫的,江舒意愁眉苦臉“我寫砸了。”

    在周至看來江舒意實際上寫得不錯,最起碼沒有上來就寫如何捍衛良知,那樣其實就是嚴重偏題。而是先從自己對“良知”這個概念的分析認識著手,先打造一個“良知”的定義出來,之後再加以論證。

    雖然見識談不上多高明,但是起碼路子是對的。

    “我覺得你寫得相當好了,徐老師說的‘言之有物’四個字,已經做到了。”

    “可還是沒法跟你的比。”

    “我那就是拾前人的牙慧而已,不值一提。”

    最後還剩下數學,女孩子的空間思維能力稍差,遇到向量這樣的題江舒意就無法將之在腦海裏化作一幅力學分析圖,所以會遇到一些困難。

    周至在做完自己那幾道特殊試題之後,給江舒意在草稿紙上畫圖鞏固。

    向量其實就是力學分析的數學模型,把這個跟江舒意解釋清楚以後,江舒意如茅塞頓開,接下來就好辦了。

    晚上大嬢又留江舒意吃了一頓魚湯麵,還一起看完新聞聯播。

    國際新聞裏,海灣戰爭以摧枯拉朽的方式快速結束,米隊已經開始撤離在波斯灣的五十四萬軍隊。

    多國部隊的高科技戰爭打法,也徹底顛覆了國人對戰爭的認知。

    能夠在九十六小時內將一個旅、一百二十小時內將一個師、三十天內將五個師的作戰部隊部署到全球任何地區的戰略投送能力,無疑將單極力量的強大彰顯無疑。

    而一百二十萬“傳統強軍”共和國衛隊,幾無有效抵抗就灰飛煙滅的下場,帶給全世界的,是深深的震撼和擔憂。

    穀狇

    而中國那個曾經強大的鄰邦上,巴氏新思維,除了給自己贏得了一枚諾貝爾和平獎外,對國家的振作毫無效果。

    但這些除了給周至和江舒意的政治時事試題增加煩惱外,對兩人別的影響似乎也沒啥。

    周至幫江舒意背著書包,在送江舒意回去的路上,兩人約好今晚和明早各自預習,也好讓江舒意陪陪父母。

    等來到江舒意的家門口,周至將書包取下來交給她“今天應該累著了吧?舒意你早點休息,明天我給你送豬兒粑過來。”

    江舒意接過書包抱著“謝謝你周至,今天很開心。”

    等到周至回到大嬢家,來到窗戶朝江舒意家望去,果然見到江舒意還在那裏等著,見周至冒出頭來,跟他招手道別後,才走進了室內。

    周至也離開窗口,在圓桌上坐了下來,和三姐老四一起開始夜間學習模式。

    老四今天上午很快樂,下午卻受到嚴重的傷害,肥腸坨坨魚都救不好那種。

    被三姐將一周的作業都翻出來,將本周錯題全部重新做一遍,那個量,可是周末作業的幾倍!

    而三姐在一邊研究自己的數理化,近距離監督自己的弟弟,連偷懶機會都不給。

    周至則輕輕鬆鬆看《教父》。

    可惜題庫和狀元筆記到得太晚了,剩下幾個月時間明顯不夠。

    而且周至的那一套學習方法對於三姐也不適合,比如雙麵數學公式紙條,學霸們課間散步時摸出來相互考一考,就屬於簡單鞏固一下。

    而學渣們每次摸出來,每次都會覺得是全新的知識,又得從頭開始現背。

    因為上堂課間背的,這堂課間已經又忘得差不多了。

    周至也幫三姐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他隻能幫三姐和所有同學解決古文上的問題,就是透徹理解,輕鬆背誦。

    比如《赤壁賦》,《琵琶行》,當你清楚作者文字下的創作思路,就有了經線;搞清楚字詞含義,也就是被經線穿起來的珍珠之後,古文比現代文,好背一百倍。

    因為它還有音韻美學在底下支撐,也就是俗話說的“朗朗上口”。

    透徹了解後,其實都不用背,隻需要早讀一遍晚讀一遍,一周之後,自然而然就記住了。

    讀的時候要注意方法,仍舊拿《赤壁賦》舉例,就該讀成“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這其實是私塾裏的讀法,有個好處就是能明晰考試裏邊其實經常會遇到的分節考題。

    通過這種方法,自然而然就會形成“語感”,遇到陌生的段落,也能在潛移默化就給劃分好。

    還有就是盡量啟發思考,比如《論語選段》那一課有這麽一句。

    “子夏曰‘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譯過來就是“子夏說,博覽群書並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誌向,懇切地提問,多思考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學校要求的學習內容,就到此為止。

    見身邊小夥伴們都背得滾瓜爛熟,周至就向他們提了個問題“為什麽子夏會這麽說?為什麽隻要博學篤誌切問近思,就能夠得到‘仁’?兩者之間存在的必然邏輯關係,在哪兒?”

    一個問題,就把穆如雲、江舒意、張辛夷都給問傻了。

    甚至可以說,夾川中學高中部,幾乎所有學生都會背這一句,都會翻譯這一句,但是真正理解一這句的,卻少得可憐甚至幾乎沒有。

    這樣的選段,隻要求背誦翻譯不要求理解,就算背滾瓜爛熟,又能有什麽用?

    周至也沒有心思和精力去影響大多數的人,隻能給身邊的小夥伴們講起這句話的個人理解。

    《禮記·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人。”

    《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六書正譌》“元,從二從人。仁則從人從二。在天為元,在人為仁。人所以靈於萬物者,仁也。”

    所以先把“仁”的定義抓住,從人從二,就是他心己心,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要做到很難,但是儒家也給了解決的方案,這個難度就一下子降低了。

    第一步,從對待自己父母兄弟做起,這就叫“首孝悌”;之後擴大到師長朋友,這就叫“次謹信”。

    這其實也是觀察論,實踐論,方法論。

    7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