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公主的探花郎(17)
字數:3993 加入書籤
鳳華黎回京那一天,文武百官早早就等候在了大殿上,不過真心迎接她的可能沒幾個,大多數都是聽說了陛下要給長公主選駙馬的消息,生怕別人使了什麽絆子長公主落到自己家。雖說長公主殿下位高權重,但是曾經經曆過長公主執政的老臣哪裏敢把這個殺星娶回家,他們的兒子在不好那也是親生的,總不能把兒子送進火坑吧。
鳳華陽姐弟一心,派了周子堯一人前去迎接。殿上的文武大臣總算是鬆了一口氣,至少陛下看上的不是自家孩子。
鳳華黎銀盔銀甲,如瓊枝一樹,栽於黑山白水間,終身流露著琉璃般的光彩,臉上似乎是瘦了一些,在邊境風吹日曬的到是沒有變黑,隻是身上的氣勢更加駭人了。
這是從屍山血海中用人命堆疊出來的煞氣。
周子堯是第一次看見這樣子的鳳華黎,雖然隔著一段距離,但是他仍然看清楚了鳳華黎身邊的侍衛冒冷汗的樣子,那樣隻需要一個眼神就能讓人不寒而栗,跪地求饒的程度阿黎究竟是經曆了什麽才會這樣的。
四目相對,兩人就這麽靜靜的看著,沒有任何多餘的動作。
最後是周子堯率先開口,“殿下,臣奉陛下之命,前來迎接殿下回朝。”
“有勞周大人。”
到了皇宮之內,跟著的幾位副將早就在沈萬山的提醒之下,識趣的先走了。
兩人就這麽肩並肩的走著,衣袖掩蓋之下,兩人的手早就牽在了一處。
周子堯的手握得很緊,卻並不敢太用力。
他仿佛將全部的心神都放在了和對方牽著的手上。
他早就聽說了京城裏麵的流言,也知道了陛下有為阿黎選駙馬的心思,所以他一直沒有鬆懈過片刻,江南水患多發,他剛剛上交了一份治理水患的奏折。陛下說了要封賞他,可是讚美和賞賜對他來說都不重要了。
可是對於此刻的周子堯來說,這些都不重要了。
他隻想著,讓這條路長一點,再長一點。
最好,就讓他這樣,一直和她一起走下去。
可是再長的路總會有盡頭,相牽著的手也總要分開。
鳳華黎鬆開了他的手,兩人走進了大殿之中。
看著鳳華黎安然無恙的回來了,鳳華陽都快笑的看不見眼了。
至於什麽行禮在兩姐弟之間從來不存在,大臣們也不敢多說一些什麽。這一次出征,鳳華黎不僅打敗了奇蘭國,甚至她還帶回來了奇蘭國的降書。
收到這麽一份大禮,鳳華陽在上麵坐不住了,直接跑了下來,一字一句的仔細研讀。
“阿姐,你這次可真是立了大功了!你要什麽盡管開口,我都給你。”
底下的大臣一個個恨不得掩麵痛哭,我的陛下啊!要是長公主讓您退位,您也給嗎?
他們心裏這麽想著,誰也沒敢問出來,因為他們這位不太靠譜的陛下還真能做出這樣的事情來。
當初長公主出征,陛下親政的時候,哭的那叫一個驚天動地,等長公主回來之後就差以死相逼要退位了!要不是長公主實在不想登基,也沒有其他人選,在位的早就不是這位陛下了!
大臣心裏怎麽吐槽,鳳華陽心裏一直都知道,他心裏也挺苦的,朝政真的是太多了,要不是不能放棄祖宗基業,他早就撂挑子不幹了。
“我要什麽都給?”
“當然,隻要阿姐想要,我什麽都能給阿姐找來。”
“那倒不用,我想要的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人。”
鳳華陽要不是知道阿姐年齡多大了,他都想言而無信了。
“阿姐要誰?”
“他。”
大殿之中陷入了一片安靜。
鳳華陽的表情凝固了一瞬。
周子堯垂手立在人群之中,素來淡定的心境也出現了一絲緊張。
鳳華陽幽怨的看了阿姐親自選定的未婚夫,長的好看能當飯吃嗎?要不是你有冠絕天下的才幹,我才不能讓阿姐跳進你這個深坑呢!
“這,阿姐,周大人有心上人了,我不太好直接決定。”
“哦?是這樣嗎?周子堯,周大人?”
周子堯趕緊走了出來,他為官之後拒絕了不少達官顯貴結親的要求,就是想著有一天能讓阿黎做自己的妻子,這麽一個好機會,他自然是要站出來的。
“回殿下,是陛下沒有問清楚。臣的確有心上人,那人便是殿下。臣欽慕殿下已久,希望殿下能答應微臣的求娶。”
“好。”鳳華黎攔住了周子堯的行禮,轉過頭看著目瞪口呆的鳳華陽和文武百官,“這下子解決了,陛下還有什麽為難之處嗎?”
“沒,沒了,阿姐我這就下旨賜婚。”
阿姐要嫁人,他是攔不住的,還不如擔心阿姐的嫁妝要不要再多加一些東西呢!
大臣們心中大多在思忖著,這個周子堯也是,陛下明明給了他台階下,怎麽就這麽不識趣呢?
憑他的才能,未來的發展定然不會差,何愁沒有嬌妻美眷?
長公主美則美矣,但脾氣實在太過剛硬,這樣的女子,未必能當好一個妻子的角色。
關鍵是,這位公主殿下脾氣實在是太不好了,一不高興就能讓人血濺當場的那種,這位周大人是不想活了嗎?
但是不管別人怎麽想,這件事就這麽定下來了。
周子堯幾乎是當天前腳回府,後腳宮中就來了旨意。
接連兩道旨意。
第一道旨意,是因為他獻策有功,加官晉爵,另有金銀珍寶賞賜無數。
接下來的第二道旨意,就是為周子堯和長公主賜婚。
“謝陛下隆恩。”周子堯這一頭磕下去,從來沒有這麽真心實意過。
傳旨的太監看到他額頭都紅了,心中還在感歎著周大人平日裏看起來不是個心眼實的,別家誰謝恩不都是做個樣子就行?怎麽偏偏這位周大人磕頭磕的這麽實在,難不成是被長公主嚇傻了?
可是他不知道,周子堯等這一天,等了多久,又忍了多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