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毛遂自薦

字數:4765   加入書籤

A+A-




    長平長平!
    廉頗衝出城後,趕到東北方向的趙軍營中,連夜拔營,提前吃過早餐,匆匆趕到戰場。見戰事已經結束,秦軍已經構築起營地,就停止前進,依托最近的那座城池,安下營來。一道道軍使從趙軍營中馳出,飛奔向邯鄲王城……
    這邊的戰事就在距離邯鄲不過十來裏的地方展開,站在邯鄲城樓上,就可以望見這邊的城池。雖然具體的行動看不大清,但雙方軍隊的進退攻守大略,還是可以分辨出來。今天清晨,見那座城池上升起了秦軍的大旗,所有趙人心中都是一沉。
    自秦軍突破武安,至今不到一個月,秦軍已經突破到邯鄲近郊。廉頗派出的軍使很快就到達邯鄲王城。邯鄲城目前還沒有關閉城門,但已經加強了警戒。各門的戍卒已經增加到戰時的水平,城內的巡邏也加強了。
    得到軍報,平原君和平陽君匆匆來見趙王。趙王道“廉卿戰不利,秦軍將至,奈何?”
    平原君道”非獨此也。武垣令傅豹、王容、蘇射率燕眾反燕地。北地亦危矣。“
    趙王道”秦之患,近在腹心。當先之。“
    平陽君道“但與秦六城以和,秦必退矣!”
    趙王道“願聞其次。”
    平原君道“秦公子子楚現在邯鄲,願王善待之,以緩秦攻。臣願往楚以盟合縱!”
    趙王道“秦入吾都,當斬子楚以殉,奈何善待之?”
    平原君道“若斬子楚,秦人無所忌,必並力攻城,則邯鄲危矣!留子楚,則秦必緩之。若至秋後,救必至也。”
    趙王道“必也與秦決於秋後乎?”
    平原君道“秦勢之盛,非趙所能敵也。但緩其攻,以待諸侯之援,乃其道也。”
    平陽君道“以六城易邯鄲一歲之獲,所得不亦多乎?奈何必汲汲於諸侯之救,且待之秋耶?且北地所失,恐不下六城矣!”
    平原君道“水已覆,豈容複收!今構戰已起,氣機已動,豈六城所能平之?自當聯結諸侯,以挫強秦,是為愈也!”
    平陽君道“邯鄲無一歲之獲,將有三年之饑!其將奈何?”
    平原君道“當驅秦軍,再計其餘!”
    平陽君道“廉卿能禦秦軍經年乎?”
    平原君道“是以必得子楚,願王善待之,以緩秦攻!城外軍事,一任於廉卿可也。”
    平陽君道“今將戰矣,而君出使,得無危乎?”
    平原君道“誠然。今臣不外索,但與門下食客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不道祭,不廟辭,將無事也。”
    趙王道“任重而禮輕,其可乎?”
    平原君道“諸侯且望趙與秦爭,而於中取利久矣。今兩強皆疲,是彼取利之時。而楚與趙遠,趙若敗,楚無所利取,故必以援趙!”
    平陽君道“聞楚王與秦公主厚,為之廢內幃久矣。其可說乎?”
    平原君道“楚王雖親秦,而春申君,天下之智士也。今楚政盡歸之,必能察形勢而決也。”
    趙王道“君之出也,無以為禮。寡人將以靈丘封春申君,為君行色!”
    平陽君道“何與諸侯之速也,而慳於秦?”
    趙王道“與諸侯,一也;與秦者必數,伊於胡底?”
    平陽君道“今與楚盟,其可乎?”
    平原君道“使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
    平原君也是所謂“戰國四公子”之一,以門下養客著稱,號稱門下有客三千。從中挑選二十人想來不成問題。不料,還真不是這麽回事。
    這次出使情況特殊邯鄲處在秦軍的打擊之下,平原君出使不能大張旗鼓,必須隱蔽而行,一路自然不能養尊處優,必須低調;沿途隻有這二十人相隨,一應生活必需都得自己解決;交遊要廣,能夠隨時找到得力的人辦事;到了楚國,這群人就是使臣,必須熟諳外交禮儀,還得通楚音、楚禮。不說別的,就這路途中和到達後角色轉換之大,就不是一般人所能承擔的。
    平原君逐一盤點了自己門下的門客,那些溫文爾雅的不行,強健彪悍的不行,得穿上長衫像商人,穿上士服像士子,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武力過人,還得辯才無礙。這些條件一卡,平原君還真找不出幾個人來。挑來挑去,找到了十九個人。平原君把他們召集起來,向他們說明了出使的任務。大家都各自散去。由於平原君要扮作商人前往楚國,他們自然不能從王城出發,大部分人先到邯鄲城內,傭好舟船,與平原君約好時間、地點,秘密匯合。
    門客們離開後,平原君開始打理自己的行裝。這自然不用他親自動手,隻要動動口,早有家臣們把一切都準備好,隻等他過過目就行。為了養精蓄銳,他夜間也沒有叫姬妾侍寢,而是打算自己一個人在書房內就寢。
    就在他獨自在書房內讀書,準備入睡時,忽聽門外有人報道“臣毛遂謹求見君上!”
    侍候的僮子過去開了門,引進來一個削瘦的青年。進門後對平原君禮道“遂聞君將合縱於楚,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平原君道“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
    毛遂道“三年於此矣。”
    平原君道“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
    平原君毫不客氣的拒絕,沒有引起毛遂絲毫情緒反應,他依然恭敬道“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毛遂的反應引起了平原君的興趣自己苛刻的語言竟然沒有讓毛遂有一點情緒波動,至少這人的胸懷器量不一般,不是受點委屈就不得了的那種人。他又問道”勝之出也,未敢顯於人,顛沛勞累,先生其可耐之?“
    毛遂道”臣素賤,跋涉千裏,未足為勞也。“
    平原君又問道”敢問先生貫裏,師從何人?“
    毛遂道”臣本趙人,幼從庠序,長則遊學四方,拜師訪友,未記其數。“
    平原君看毛遂的樣子,的確是個經過風霜的人,又問道”先生之劍尚利否?“
    毛遂站起,退後兩步,長劍出鞘。
    平原君道”先生用鐵劍乎?勝有好劍,願以相贈!“
    毛遂道”此劍與臣心意相通,救臣於危難。君雖賜,不敢易也!“
    平原君道”不意先生劍道如此!既蒙先生不棄,敢勞先生旦日同出。先生辱為僮仆可乎?“
    毛遂道”謹喏!“
    平原君叫來家臣,帶毛遂往同行門客的院中。院中隻留下四人,其餘十五人都往邯鄲城去了,這四人是扮作平原君的隨從。家臣過來,介紹了毛遂,告訴那四人,毛遂將扮作平原君的僮仆。不多久,家臣又為毛遂收拾出一套行頭,路上穿的,和見楚王穿的。
    商人一般都不佩劍,而作為使臣則必須佩劍。一般青銅劍都不算長,貼身束住沒有問題。但毛遂用的偏偏的長鐵劍,無法貼身攜帶。眾人都讓他換一把短劍。毛遂道”銅劍者,貴人服之,商賈則匿;若黑鐵劍,賤人服之,無礙也。臣為僮仆,為主人持劍,未為過也。“換上一身僮仆的服裝,背上行囊,手裏拎著一柄劍,腰上還掛著七七八八的東西,鬆鬆垮垮,活脫了一個家仆形象。那四人見了皆喝彩!
    次日,平原君一行從王城東門出,至邯鄲城北與門客們匯合,那些門客見多出一個毛遂來,也不在意;有認識的知道是門客,但看那樣子,應該就是管理平原君的生活吧。
    從邯鄲出發,不敢動用大船,二十一人分乘三艘小船,從牛首水入漳水,且往黃河。在黃河邊休息兩天,傭到一艘大船,前往滎陽。再從滎陽傭舟直下陳城。一路行來,毛遂侍候平原君起居甚妥,每到一處津口下船安歇時,也能找到合適的逆旅,看上去對沿途的狀況都比較熟悉。平原君道”先生其出入此間否?“
    毛遂道”幼時遊曆,常過於此,故知之!“其他門客省了心,對毛遂也高看了一眼。
    到滎陽換船後,平原君一行先到了大梁,拜見魏王和信陵君兄弟倆。平原君與這兩人也是親戚,他們的姐姐就是平原君的夫人。姐夫到了舅子家,自然有一番熱鬧招待。
    平原君向二人介紹了邯鄲的情況,希望魏國能夠出兵,協助趙國夾擊秦軍。魏王竟然滿口答應,甚至沒有提出什麽先決條件,讓原本以為要大費唇舌的平原君很出意外。
    從大梁出來,平原君一行不再隱藏行跡,全都換上士子之服,佩上劍,乘船先到鄭國,拜訪了韓王。韓王沒有魏王那麽爽快,支支吾吾,就不給個準話。但態度上十分誠懇,再三強調了韓、趙兩國的兄弟之情;兄弟有難,自然應該相互幫助,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