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渠名

字數:3541   加入書籤

A+A-


        公子卬向全城宣布要建成惠及現有長丘城所有耕地的開渠工程。

    長丘方才千戶人家,十萬畝耕地(周製),原本全無水利,一年四季水旱時空分布不均勻,旱時旱死,澇時澇死。或有災年旱極,蝗群縱地而起,恍如賊兵掃境,如梳如篦,黑壓壓一片,遮天蔽日,淩空入侵,見葉即食,見莖即啃,誠如黑雲壓城,摧盡青苗,噬盡隴畝。

    所謂十年九災,長丘百姓同春秋時大多城邑一樣,年年五穀之收,全賴運氣,人人皆謂之為“天收”。

    公子卬從二千六百年後穿越而來,人定勝天之念如碑銘深刻一般,存於方寸之間,哪裏容得老天作祟,搞得收成如同丟骰子般兒戲。

    前麵說繁鑫有諫言,欲建有水利,治旱排撈,調配水文,不過繁氏一介商賈,通有無於泗上可也,但通地理,明高低,計較因勢利導,疏水修渠之業,卻不甚了了。

    繁氏架舟東向後,公子卬日比出城,走盤踩點,往來郊隧,請教農人、長者,竟草草鼓搗出一套簡易地圖出來。

    “南引濟水,通渠灌溉,以工代賑,肥田成沃”。公子卬的計劃甫一公布,當即受到闔城歡迎,唯一的爭論就是這個項目喚作什麽名字才好。

    “修了這條渠,旱地變肥田,粟產、麥產一定倍增,叫飽食渠怎麽樣?”幾個野人鼓噪了起來,幾天的接觸下來,大家都發現公子卬沒什麽架子,一點等級鴻溝都沒有,膽子紛紛大了起來,連秀吉這樣唯唯諾諾、不善言辭的老實人都偶爾開口。

    “普天之下,哪條渠不是為了肥田而修葺的,命名如許太過普通,不能體現長丘特色。誠不如喚作濟陽渠。渠在濟水之北,山之南為陽,水之北為陽,故名。”隧正索尼給出了第二個提議。

    “不如喚作濟陽卬公渠!”蕩虺嚷嚷了起來,公子卬是他的恩師,老師名聲打出去,那他不就是名師旗下的高足了嘛。

    眾人眼睛仿佛被聖火點亮。公子卬費盡辛苦,出錢出力,給大夥造福祉,事後岌岌無名,豈不是埋沒老大賢名?

    “濟陽太傅渠!”管理叫道。公子卬畢竟還沒有公爵之位,雖然以後未必不是宋公,但現在稱公道寡未免瓜田李下,惹人猜忌。既然叫卬公太早,用太傅之官名稱謂此渠也是褒揚。

    ”濟陽太傅十萬畝灌溉渠!“一個當兵的士子大聲嚷嚷。他覺得就陳明地點和人物,也太普通了,必須來點霸氣詞語點綴一番,不是說要澆灌十萬畝良田嘛?十萬畝,規模一鋪開,逼格就蹭蹭蹭往上漲。

    ”濟陽太傅十萬畝勝天灌溉渠。“田單不滿手下沒有領會領導意圖的能力,和他的境界也差得太遠了。公子卬不一天到晚把人定勝天掛在嘴巴上嘛,勝天兩個字必須加上。

    ……

    才短短十幾分鍾,這條渠的名號就被擴增到了”濟陽·太傅·十萬畝·勝天隆運·至賢先覺·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灌溉渠“,整整二十八個字。

    ”這他喵是皇帝的廟號還是一個渠灌係統的名字?“公子卬睃了一眼熱火朝天討論的眾人,不禁揩了一把汗,他生怕後世的乾隆皇帝會穿越時空跑過來向他要專利費。

    ”還是叫濟陽人民勝利渠吧。“公子卬弱弱地插了一句。

    ……

    懸掛厚釜,填塞薪柴,粟水相煮,飄香四溢。為了提振士氣,在濟陽人民勝利渠的工地上,公子卬還相當闊氣地供應了薑和肉料。

    野人家康把一家老小都拉到了給公子卬幹活的隊伍裏,說是給領導打工,實際上家康自知是在給自己忙活。

    大夥都知道,公子卬出工本修建的這條渠即將七彎八拐,把濟水引入自己家的田裏。

    ”聽說齊國來的家宰--管大夫家裏有一本《管子》,書上說,‘一農之事,終歲耕百畝,百畝之收,不過二十鍾。河淤諸侯,畝鍾之國也’。“

    ”啥意思嘞?“

    ”意思就是說,一般的田,靠天收,隻能百畝二十鍾。齊人一鍾是多少糧食,我們不知道。不過管子說,河淤灌溉後,一畝地有一鍾粟米,百畝地,就是一百鍾,足足是原先的五倍啊!“

    ”那我們家本來一年二十五石,變成水田後,就會是……一七得七,二七四十二,三七……“

    ”笨!“那人一巴掌摑在家康臉上”是一百二十五石!“

    家康挨揍,也忙不得作忿,高興得一蹦三尺”那豈不是吃都吃不完?“

    ”那不是?我打算到時候多多討幾個婆娘,多多生幾個娃兒,嘴巴多,吃得多。“

    家康腦袋搖搖晃晃”不好不好,我要用多餘的糧食換幾件裘衣,太傅賜給我的那種,真是柔軟溫適,比之負日之暄更暖。“

    ”真是傻人有傻福。這呆子……“一時旁觀者歎道。

    開工至今,每日的飯點都是野人們最興奮的時候。

    家康和家小拿著洗腳盆,排著長龍般的隊伍,去領今天的飯食,剛才他踮腳探頭張望了一下,知道今天又提供肉羹和小米粥。

    家康離開自己門如敗寺,屋似破窯的家宅後,公子卬提供的夥食令他又驚又喜。

    到工地後,他第一次吃到官家的夥食,一頓居然提供一斤小米,吃不夠還能再添,管飽為止。

    除此以外,居然尚有肉羹與青菜作輔,興奮得直教家康把全家都拉過來賣力——家康聽說了,夥食按照人頭點齊,不倫健婦、垂髫,一應供應。

    以前隻有喜事或是佳節的時候,才有肉湯涮嘴,吃飯也是粒粒愛惜,一天兩頓,一餐的小米還不到今時吃到的半數。

    打聽得公子卬一天給三餐後,家康記得自己和同伴們都發出了如嚐蜂蜜、不敢置信的驚呼聲,然後找出最大的鍋碗瓢盆來排隊——雖然公子卬允諾說食物夠多,但是大家還是憂心忡忡,生怕公子卬底子薄,大好吃食被別人領光了。

    尤其是聽到所有的人都帶著大號的洗腳盆去,家康更是覺得自己拿碗去盛太虧了。

    家貧,洗腳盆肯定用不起陶製的,家康吃力地把碩大的木盆扛著去排隊,周圍的夥伴一個個也都帶著木盆、木桶,每人至少都打了兩盆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