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這可不是他想要的!

字數:4675   加入書籤

A+A-


        臨近中秋佳節,宣府這裏的天,秋高氣爽之意是愈發濃厚。

    天好,景美,值得讓人留步駐足觀看。

    隻不過,此時皇帝一行人這裏,氣氛有點不大對勁的情況下,誰還有心思去看風景啊。

    見到於謙對皇帝口中之言竟有如此強烈的反應,文武百官,一時之間,還真有點摸不著頭腦。

    對於取消戶籍製度有多麽大的危害,他們心裏當然清楚了。

    但是皇帝都不曾說出這種想法呢,於謙竟然直接打斷皇帝的講話,這可是臣子不該有的僭越罪過。

    別忘了,你於謙現在還掛著五十萬大軍總督頭銜,如此沒有規矩,你特娘的這是想幹嘛,眼裏還有沒有皇帝了?

    “陛下,於謙眼中沒有君臣尊卑!臣,還請陛下治罪於謙。”

    言語之人,是監察禦史孫慶。

    別人可以看熱鬧,但作為監察禦史,正風俗,振綱紀,朝會糾儀,祭祀監禮,本就是他們份內職責。

    於謙不懂禮數,他們進諫治其罪,也是理所應當的。

    “陛下,臣等,還請陛下治於謙僭越之罪。”

    “陛下……”

    緊隨孫慶進諫的,是此行十幾個監察禦史和給事中。

    五十萬大軍總督又如何?

    別管出於什麽心思,反正這幫人才不慣著已經犯了錯的於謙。

    與此同時,還有不少人想趁機落井下石。

    不過考慮到於謙這家夥聖意正濃,備受皇帝青睞,再加上人家目前還頂著五十萬大軍總督的頭銜呢,生怕遭到報複的別有用心之人,轉而又熄了跟隨進諫的念頭。

    在他們看來,現在還不是時候。就算皇帝本人也想治罪於謙,恐怕他也不會挑現在這個時候。沒準…還會把跟著起哄進諫的人給治罪。

    既然這樣,那不如等到班師回朝重返順天府,在那個聚集眾多監察禦史和給事中的朝堂之上再彈劾於謙,才方顯大道正途之本色,也無需擔心皇帝的懲罰。

    就這樣,河岸邊上,烏泱泱的一群人,氣氛顯得怪怪的。

    “起來吧,這硬邦邦的石板地麵…怪硌得慌!”

    揮揮手示意一群噴子別再逼逼後,王迪輕描淡寫道。

    不過在臣子們看來,皇帝講的這話,又是硬邦邦又是硌得慌,看似是在譏諷於謙,恐怕更多的還是在維護此人。

    “陛下寬宏大量,臣在此謝過陛下。”

    “咚”的一聲,於謙狠狠磕了一個頭。

    話講出後,他也反應過來了。

    這不是君臣二人獨處時,如此眾目睽睽之下,擅自打斷皇帝的話語,這可不符合禮製要求。

    皇帝沒當一回事,反而還講了一句諷刺話護著他,但他身為臣子卻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懂事。

    來一個誠意滿滿的磕頭認錯,合情合理。

    “戶籍製度…朕沒想過要動。”

    戶籍製度,王迪肯定要改,但他不傻,他心裏清楚現在還不是改動的時候。

    “不過,朕在岐黃之術這一方麵,還是略知一二的。碰到尋常頭疼腦熱的小病小災,請個郎中醫士,望聞問切,診斷過後開好藥方,病人抓藥煎服即可。”

    “然而大軍出征期間,由刀箭這一類鋒利之物造成的外傷,服藥醫治是一方麵……”

    “更重要的是,要有人隨時盯守在手腳不便的傷兵身邊,耐心觀察其傷勢,及時更換外敷草藥和包紮用的麻布,杜絕因為感染化膿引起的二次複發症狀。”

    “可是,隨軍醫士就那麽寥寥數十人,幸好此次傷兵不算很多,還能照顧得來……”

    “若是傷兵多了,在醫士不夠用的情況下,諸位愛卿,你們想過沒,我大明朝浴血奮戰的將士們,在前線搏命廝殺受了重傷以後,來到了大後方,因為得不到及時的醫療救助,那種隻能眼睜睜看著自己丟掉性命的滋味,會是何等難受嗎?”

    “如果此事頻頻出現,諸位愛卿你們說,三軍士氣還會高昂嗎?奔赴前線的將士們,會不會出現怯懦之輩不敢再為我大明朝賣命殺敵的情況。”

    話語落罷,王迪身後跪倒一片,高聲山呼“陛下聖明,陛下仁慈!”

    “對待我大明朝的子民,朕有一顆仁慈之心,是應該的。還是回到醫士不多的問題上來……”

    “現在看不出問題,將來短時間內沒有大的戰事的話,也許仍然看不出問題來。但是,一旦剛剛朕提及到的問題出現了,到了那個時候,想要立馬著手解決,恐怕是難於上青天了。”

    “再加上,交換回來的三萬漢家兒女,朕估計,其中多數應該都是飽受寇虜欺淩的漢家女子。有了此等遭遇,即便她們還有家室,恐怕也回不去了。”

    “所以說,朕在考慮,何不將她們培養成宮中醫婆那樣的人。無需精通太過深奧的醫術,隻要懂點包紮止血換藥這類簡單的護理雜活就行。既能給醫士們騰出更多救死扶傷的時間,又不耽誤傷兵們的照看事宜。”

    “況且女子天生就會照顧人,可以在更換藥草麻布之際,通過溫柔有耐心的話語,來撫平受傷將士們躁動不安的內心。”

    “諸位愛卿,你們覺得,朕此舉怎麽樣?”

    如果這是社會風氣空前開放的盛唐時期,以王迪的認知,也許隨隨便便頒發一道旨意就行了。

    問題現在是大明朝,守禮的衛道士可是多得很呐。

    涉及到男尊女卑一事上,恐怕這些人會就此事說道說道。

    王迪倒不怕他們瞎逼逼,但也沒必要因為此事就滅人九族,抄其全家,無端給自己扣上一個暴君之稱。

    在他看來,最好是能得到臣子們的廣泛支持。有了他們的背書,再有鬧騰瞎逼逼的,就讓他們自己狗咬狗去吧,省得來煩他這位皇帝。

    “陛下言辭間洞若觀火,臣聽聞之,深表涕零…嗟乎,此舉實乃聖人之道!陛下當為千秋聖君!”

    當官的需要人抬,當皇帝的,更要有人捧。

    隨著員外郎王健拍出的第一句龍屁,諸如“體察民隱”、“愛恤民命”、“明章之治”的讚美詞,緊跟著就像倒豆子似的蹦了出來。

    “陛下,自古以來,女子從醫者便不再少數。單單在史書留其名的醫學大家,就有晉時的鮑姑,漢時的義妁,宋時…更有宋仁宗賜名的張小娘子!”

    “依老臣所見,陛下如若實施此等愛民恤民之良策,當屬仁厚之大道!”

    言語之人,是內閣曹鼐,他能猜出皇帝在顧慮些什麽。

    與隻知拍馬屁的人不同,博覽群書的他,得引經據典,給自己,也給皇帝,更是給在場所有人提供一份精煉的見解,用以支持皇帝的仁政。

    之所以這樣做,無非是想讓皇帝多多注意一下自己這邊。

    皇帝禦駕親征,有此大捷,再加上處置了奸佞宦官…種種跡象都已表明,親政不久的年輕皇帝,是一位不亞於先帝,能夠帶領大明朝中興治世的繼任明君。

    如何跟隨這位明君的步伐,就成了一個問題。

    因為奄遏下水大捷,於謙這位有過叛變文臣群體經曆的主、還有一眾武勳的風頭,已經蓋過了在場剩餘的所有文臣。

    曹鼐,他堂堂狀元及第出身,又貴為此次禦駕親征文臣中的最高領袖,如若再不做點什麽博取皇帝的關注與重視,恐怕他此生再無窺探內閣首輔的機會了。

    這可不是他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