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走,陪朕打槍去

字數:3901   加入書籤

A+A-


        寢殿內,柔和的暗香味中,曖昧氣息彌散。

    賞賜楊蜜一個法式長吻過後,王迪把玩著懷中美嬌娥的同時,心中仔細盤算著此計可不可行?

    如若實施了以後,最壞的結果,會是個啥樣的?

    僅是思慮了片刻功夫過後,王迪的眼睛,變得越來越亮。

    對於楊蜜提供的這份謀劃,他感到很是滿意。

    當然了,如果沒有其他配套政策的話,單憑這一項政策,在他看來,其執行力肯定是無法保持長久的。

    心中默默推算,王迪估麽著,或許過不了二三十年的時間,恐怕基層…甚至是到了府這一層麵的官差胥吏,基本就已全部飽和。

    有能力者,提前占下位置有了編製以後,人家幹得不錯,如若沒有更好提拔位置的話,那也不能因為後續有更好的執行者,就攆了老人走啊。

    畢竟底層的官差胥吏們不像朝堂大員那樣,歲數到了,懂事的自覺就開始乞骸骨準備回家養老了。

    地方上的這些小人物們,為了手中那丁點的權利,但凡他們還能做事且出不了錯,異地上任的父母官,輕易也不會去動他們。

    這樣一來,能做實事的人,占個編製名額二三十年,一點也不稀奇。

    如果大明朝的人數始終保持在六千萬左右的樣子,府縣衙門的基層編製,在王迪看來,恐怕最遲不會超過三十年的時間,便會進入飽和階段,再也無法吸納補充新鮮血液。

    那些後續有作為的秀才們,撈不著這點薄名權職的話,此政定會落得個半途而廢,且有損朝廷的威信。

    好在是,王迪早就有了一係列的配套措施。

    隻要土地賦稅改革和徭役折銀這些政策順利實施十年以上的時間,在人口激增乃至翻倍的情況下,底層編製名額,肯定也會增加不少。

    畢竟,一旦大明朝的百姓人口變多了,相應管理者的數量若是跟進不到位的話,底層恐怕會出現管理不當乃至混亂的局麵。

    現在好了,兩兩配合之下,良性循環便可慢慢形成。

    甚至是說,王迪已是在考慮,要不要在十幾二十年後,動一動改變一下底層縣衙門的權職結構。

    《明史·職官誌》當中規定了知縣的職責為凡賦役,歲會實征,十年造黃冊,以丁產為差。

    與此同時,身為父母官的知縣,還應當事必躬親、勤政愛民,凡是涉及祭祀、表彰、養老、訓練保甲、緝捕盜賊、救濟百姓等等問題都要及時解決。

    由此可見,一縣父母官肩上挑著的膽子,不可謂不重啊!

    況且,現如今的王迪,經過楊蜜多日以來的悉心解惑,他對於地方行政係統的人員構成,基本上算是了如指掌。

    花名再多呢,無非就是官僚、幕友、胥吏這三種。

    官僚,就是吃皇家飯的。這些人,基本都是通過考試、捐納、蔭庇進入仕途。至於後兩者嘛,都是由官僚來支付工資的。

    如若在那事簡之地,又或是碰到能力強、權利很重,亦或是較為摳門的知縣,像縣丞、主簿這些分攤壓力和職權的副手,沒準都不設,全由不入流的典吏一人兼領。

    然而樹有枯死日,人有力窮時!

    在這個地方隻有縣衙門沒有法院檢察院的年代裏,王迪覺得……

    一縣之地黎民百姓的日子過得好不好,恐怕全憑知縣一人的執政能力和為官操守了。

    這在王迪看來,很是不好!

    所以說,經過楊蜜的提醒,王迪認為,完全可以將縣丞、主簿、典吏、巡檢等諸多位卑乃至不入品級的官吏們,就此設為朝廷固定編製。

    不入流歸不入流,但隻要朝廷承認其編製,這也算是吃上皇家飯了。

    就像武勳考選大典那樣,經過底層鄉村幾年的實踐以後,能者上,庸者下。

    既能分攤知縣的壓力,防止知縣權利過重,有為禍一方的可能;又能給不擅長八股文卻有執政做實事能力的秀才們,找一條另類的仕途之路。

    最主要的是,飽讀詩書知曉忠義理智信的秀才們下到了基層鄉村,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不就代表著皇權下了鄉嘛。

    這樣一來,如果再嚴格執行舉薦製度的話,那麽通過三途取士之法,大明朝上上下下的懶政、庸政、怠政問題,雖說不能將其徹底根除,但絕對能在最大程度使其降至最低。

    所耗費的,無非是多支出一些俸祿罷了。不過到了那個時候,朝廷應該是不缺銀錢的。

    而這,便是王迪理想當中的政通人和局麵。

    先前他沒想到,完全是因為他印象當中的秀才們,一個個都是眼高於頂不食人間煙火氣的角。

    在王迪看來,這些天天之乎者也讀書有點讀傻了的酸臭秀才,自恃聖人門下弟子,恐怕是看不上這些沒品級且不入流的小職位。

    現在好了,有了楊蜜的及時提醒,王迪的身心,瞬間變得通透了許多。

    幾項良政實施過後,再配以嚴格的監察措施,依王迪所見,上至藩王勳貴朝中大員,下至官差雜役裏老……

    大明朝所有的代天子牧民者,在‘名’與‘利’這二物的誘惑下,就像那隻頭前掛著胡蘿卜的毛驢一樣,乖乖給大明朝的發展建設盡心賣命吧。

    “走,陪朕打個炮…打個槍去!”

    自覺大明朝政治體係構架得相當順利,心情很是不錯的王迪,準備帶著楊蜜打打槍去。

    是真打槍,啪啪啪…能弄出人命的那種槍!

    穿越至今,日夜操勞,不辭辛苦的王迪,為了大明朝萬世不易長長久久的國泰民安,該規劃的條條框框,基本都已規劃完了。

    腦海中記下來的知識,基本也都謄寫到小本本上了。

    現在欠缺的,就是慢慢執行,等待花開結果了。

    現如今,啥事都沒有,恰巧還趕上楊蜜這小娘們來了天葵玩不了……

    反正閑著也是閑著,不如趁著節後的大好晴天,瞧瞧大明朝的火器去。

    紅衣大炮,太大、太嚇人了,再加上還得跑到城外軍營,沒那必要。

    王迪準備擺弄的,是他吩咐哈銘從神機營弄來的幾把永樂大帝開發出來的製式火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