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朕,深感愧疚!

字數:4679   加入書籤

A+A-


    奉天殿外,雨下得越來越大。

    雨滴打在地板上發出來的啪嗒啪嗒的嘈雜聲音,也無法掩蓋奉天殿內驟然響起的“陛下息怒!陛下聖明!”這幾個大字。

    待到整齊劃一的山呼結束之際,一道霹靂劃過,那瞬閃而逝的亮光,映照在了文武百官的臉上。

    神態各不相同的他們,是真沒想到,龍椅上那位始終掛著淡淡笑意的年輕皇帝,竟然能說出如此一番大道理。

    至於出列進諫的向敬嘛,此時此刻,有點瞠目結舌的他,張了張嘴,卻是不知該說些什麽了。

    祖宗禮法,乃至一切法律製度,正如皇帝所言那樣,不就是為了造福國家還有天下的黎民百姓嘛。

    皇帝禦駕親征,不計前嫌,重用敢在朝堂上直言頂撞他的於謙……

    而於謙這邊,他也沒有辜負聖望,交出奄遏下水大捷這樣一份不可多得的亮眼戰績,更是逼的瓦剌也先主動提出和親,簽下永無戰役的誓約文書。

    這種事,如若不能被稱之為利國利民的好事,恐怕在這天底下,也沒有幾件事能稱得上了。

    隻不過,若是認同了皇帝這番言論,那往後…在這朝堂之上,怕是要徹底成為皇帝的一言堂了。

    思慮至此,不少臣子們,尤其是那些言官們,他們都將視線放到了前麵幾位閣老身上,期望他們能站出來說句話。

    然而讓這些言官失望的卻是,三楊閣老還有下一任首輔最有力的競爭者,曹鼐……

    這些朝中重臣,竟無一人站出來說話。

    王迪這邊,從正兒八經安然端坐姿態改為輕鬆倚靠姿勢的他,將丹陛下方文武百官的神情變化,盡收於眼底。

    他總結出來的這套“所思所言所行即為真理”的萬能說辭,就是防備著滿朝文武,尤其是這些喜好拿出祖宗禮法來說事的言官。

    剛來到大明朝最開始的時候呢,他的本意是,誰敢和他逼逼賴賴扯祖宗禮法,他就搬出太祖高皇帝製定的大明律來威懾群臣。

    他倒要看看,這滿朝文武,有幾人能夠完全幸免於難的。

    不過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蠢事,想想也就罷了。

    畢竟這年頭與後世很不一樣,飽讀詩書的知識分子,還算是一種比較稀缺的資源。

    真要按照大明律來處置這些臣子,朱元璋這個開國皇帝能幹,永樂大帝也能幹,但他卻不能幹。

    至少…現在還不能幹。

    全麵普及教育,可不是短短幾年之內,就能見到成效的工作。

    況且,本著“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心態,深知讀書越多、見識越多、就越無視皇權的王迪,也從未想過全麵普及基礎教育。

    為了皇權穩固,隻知忠君愛國思想的賤民,在王迪看來,肯定是越多越好。

    況且,他都準備了官員俸祿加倍這種政策,再拿大明律來翻舊賬,沒那必要使得群臣對自己離心離德,天天陽奉陰違,不幹正事。

    隻不過,略微有點讓他不滿意的就是,這套萬能說辭,本是用在議論新政上麵的。

    現在用出來,總有點必殺技宰掉一個小雜兵的感覺,讓人很是不爽。

    “陛下,臣曾聽聞,您意欲重開海禁,全麵通商,還有官員俸祿翻倍及恢複永樂年間的武勳考選大典…這些強國之策,可是陛下近日想要實施的新政?”

    問話的,是左都禦史,陳鎰。

    身為都察院的大佬人物,他能感受到諸多下屬投來的視線。

    當然了,他向皇帝問話,全是出自一片本心,與他人無關。

    讓他比較看重的未曾隨軍返朝的張洪,在那一晚夜宴上提出來的問題,也是他比較關心的問題。

    皇帝給文武百官謀福利,這事,他心知很難阻擋。

    且不提本就不齊心的文臣這邊,單憑武勳那些人,想要阻止皇帝新政的實施,就難上加難。

    既然如此,那不如打開天窗說亮話。

    張洪位卑言輕不打緊,他這位正二品的都察院大佬,今天就在這朝堂上,與總結出精辟言論的皇帝好好嘮一嘮……

    他倒要看看,這位年輕皇帝眼中的利國利民,到底利的是哪些民?

    “沒錯,陳愛卿!”

    “你口中的這幾條強國之策,的的確確皆是由朕提出,也是準備近日就要實施的。”

    言語時,打量著留有長長美須髯的陳鎰,有那麽一瞬間,此人若是塗成紅臉的話,竟是讓王迪有種看到了關二爺的感覺。

    在禦駕親征期間,不管是袁彬還是哈銘,對陳鎰這位左督禦史的評價,不可謂不高。

    從他二人口中得知,今年剛到花甲之年的陳鎰,在陝西布政司那一片地,可是備受陝人的愛戴,人人敬其如若父母!

    王迪是真沒想到,這上朝還沒過去多久時間呢,這位愛民如子忠厚端謹的老大人,便迫不及待地站了出來。

    不過嘛,看似平靜淡然的王迪,對於陳鎰的主動問話,他的心裏卻是樂開了花。

    因為,他一心等待的最為合適的捧哏角色,就是像陳鎰這種心懷天下蒼生的正臣!

    “嗯…神州陸沉,百年丘虛……”

    “不事生產隻知騎馬遊獵的蠻元,耗盡了華夏的豐厚底蘊。”

    “這便導致大明於立國之初,經濟凋敝,百廢待興。此事,當為眾所周知的不爭事實。”

    “正因如此,太祖高皇帝才以「百姓財力俱困,如初飛之鳥」為由,將滿朝官吏的俸祿定得過於低了,對普通官員皆以「薄俸」為主流。”

    “再加上,與宋朝相比,我聖朝在職官員沒有了職田,領到手的祿米數量,也大大降低。”

    “禦駕親征期間,朕聽聞,立國之初,許多臣子的生活,不分品級大小,過得都很艱難。”

    “有致仕返鄉的,卻因貧不能歸,隻能鬻其四歲女…換取返鄉路費。”

    “還有為朝廷操勞了半輩子,待到已歿辦身後事的時候,卻是葛幃敝籝,連塊像樣的棺材板都置辦不起……”

    “得知此事,朕深感愧疚!每每念及此,便夜不能寐!”

    “爾等還有前人的辛苦與委屈,朕…都看在了眼中,記在了心裏。”

    言語至此,一抹悲情神色,浮現於王迪的臉上。

    這不是在演!

    至少…其中有三分,是發自內心的悲痛。

    為了悲天憫人的效果更好,王迪將視線,越過了殿內的文武百官,投向殿外陰沉的天空。

    “是以,為了爾等還有全天下食大明俸祿的官員們的幸福生活,朕日夜苦思,終於得此良策!”

    “俸祿翻倍,僅僅隻是最基礎的。”

    “像那什麽炭敬、冰敬、香料,還有養廉銀啊,這些…哦,對了,當時那張紙上謄寫的也有,爾等應該都聽說了。”

    “如此一來的話,那朕便將近日琢磨出來的最後一條福利待遇講出來吧……”

    注意到丹陛下方翹起耳朵靜心聆聽的文武百官,王迪臉色一正,淡淡言語道

    “朕翻閱古聖先賢書籍,夙夜苦思,為諸位愛卿…還有天下所有食大明俸祿的官員,考慮出來最後一項好政策,那便是……”

    “退休金!”

    biu

    biu。b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