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六零章 激情四射,眾誌成城,震撼人心

字數:7146   加入書籤

A+A-


    盧植坐在枝葉卷曲起來的一叢翠竹旁,手裏麵拿著一個蒲扇,輕輕的搖晃著。
    他的思緒飛得很遠,眼神顯得有些空洞,坐在這裏發呆。
    天氣變得更加炎熱,也更加的幹旱。
    讓人擔心似乎這世上生活著的一切,都會被無情的太陽,給炙烤幹枯。
    盧植這位漢朝的尚書,可以說是大漢最後的光彩耀目之人,真正的漢臣,有大才能。
    他得知了華雄所頒布的命令,也知道了華雄命令下達之後,關中各地對華雄命令的執行。
    整個人都充滿了感慨。
    他是漢朝老臣,而且之前待著的位置很高。
    他知道這樣的事情,放在原來的大漢根本不可能。
    推行以工代賑,這個明顯有著諸多好處的事情,僅僅是通過會議,作出這個決定,就極為困難。
    需要長時間,經過各個方麵的扯皮與爭鬥。
    將這個決意通過之後,進行執行,麵臨的困難更大。
    效率至少要比現在慢上十倍。
    而且所執行的效果,和現在華雄這裏執行出來的,相差十倍都不止!
    眾多原本用來賑濟災民的錢糧,還沒有真的開始以工代賑,就已經進入到了很多人的腰包之中。
    至於接下來的以工代振的事情裏,也必然會發生諸多的齷齪……
    二者根本沒有辦法相比。
    原本的時候,盧植對於大漢的傾頹,非常的無奈,格外的痛心。
    恨自己回天乏術,恨自己無力報國。
    可是現在,將關中華雄這裏發生的種種事情,和原來大漢,進行對比之後,他發現其實大漢,已經確實到了回天乏術的地步了。
    大漢的傾頹,看似突然,其實並不意外。
    從很早之前,就已經開始醞釀了。
    一點點的累積,累積到了一個積重難返的地步。
    不論是誰,在這種情況之下,想要大漢重新強盛起來,也都不可能。
    更不要說大漢還換治者,更換的十分頻繁。
    外戚,宦官,黨固……
    年幼的天子,根本不足以麵對這極其複雜的局麵。
    在這種情況之下,皇權旁落乃是必然。
    和華雄這裏的行政效率等等相對比之後,他就更加覺得,大漢的傾頹不可挽回……
    走出自己的院落,來到書院之中。
    看到書院裏有不少學子,此時都麵色緊張,或是神情凝重,或帶著一些振奮的談論著事情。
    有的人,振臂高呼,要投身於這偉大的抗旱救災之中,盡一份綿薄之力。
    也有人說人定勝天,值此危難之時,我輩學子,不能在此隻看書,更應該投身到這場戰鬥裏,去戰天鬥地!
    一起來應對旱災,保量保收,保護住關中的眾多百姓。
    如此激情,如此神采飛揚,令的盧植晃了神
    在接下來的幾天裏,書院裏上課的學生越來越少。
    更多的學子,此時都請了假,投身到了關中所進行的抗旱救災之中……
    盧植看著在烈日當中,顯得寂寥的書院,思緒飛得很遠。
    他心中不止一次,有著一些衝動。
    想要隨著眾多的學子們一起,投身於關中的抗旱救災之中。
    也將他的一些本事。給用出來。
    隻是……隻是在想起了華雄是如何對待如今的天子之後,他又為之沉默了。
    從華雄此人的種種表現來看,今後華雄做大之後,必然不會再尊天子,尊大漢。
    將會自己開啟一個新的時代。
    而他乃是漢室老臣,心中自有自己的堅持。
    此時前去幫助華雄做事情,那豈不是說是背叛了大漢,背叛了劉家?
    這違背他心中一直以來所堅持的道義。
    此等事情,令他格外的糾結,不安。
    整個人也特別的痛苦,
    這種糾結,早已經在他心中持續了很久了。
    不過一直以來,都被他用各種事情給壓住。
    可是現在,出現了這麽大的旱災。
    而華雄治下,眾多的人,又如此眾誌成城,抗旱救災。
    讓他心中的一些想法,發生了改變。
    那些原本用來壓製,這種極其嚴重精神內耗的‘封印’,再次被撕開。
    到底是幫著華雄做事情,還是忠心耿耿為大漢?
    再一次的在他的心中,激烈翻湧,令他十分痛苦和糾結。
    看著書院當中越來越少的人,又見到一些白發蒼蒼,和他一起在書院中教書的人,拄著杖自書院之中而出,前去關中各地報道,自願加入到抗旱救災之中的情形,
    盧植一把將手中的書,給丟在了桌桉上。
    而後拿起掛在牆上的劍,垮在腰間,走出了房間,走出了書院。
    他也要加入到此事之中!
    隻是,走到門口之時,又忽然頓住了腳步。
    抬頭望向了長安皇宮的方向,最後又看向了洛陽所在的方向,一時間覺得仿佛劉家的眾多帝王,都在冥冥之中看著他。
    讓他又一次的猶豫不前起來。
    良久之後,盧植耷拉著腦袋,一步一挨,垂頭喪氣的緩緩走了回來。
    整個人看上去有氣無力,一下子像是蒼老了十來歲一般。
    他腳步沉重,一步步的走回居住的房屋裏,頹然的坐了下來。
    低著頭,一聲不吭。
    良久之後,有一滴滴渾濁的淚水,順著他那顯得有些溝壑縱橫的臉,往下滴落。
    他很想像那眾多學子,以及蔡邕等人一般,瀟灑,義無反顧,不用考慮太多的,便投身到這個事情當中。
    可是……可是他真的做不到。
    嚴重的精神內耗,幾乎要將盧植這樣一個人給擊倒。
    令他活在極其嚴重的痛苦之中……
    “子幹為何還要坐在這裏,不去盡一份綿薄之力?”
    兩日之後,蔡邕返回到了書院,推開盧植的房門,看著形容有些枯槁的盧植,吃了一驚。
    而後便望著盧植,如此詢問。
    盧植抬頭看了蔡邕,隻見此時的他,雙目血紅,布滿血色,整個人極為憔悴。
    盧植緩了緩之後開口,聲音極為沙啞的道:“自然想要出去做些事。
    可是我為大漢之臣子,做此事又違背大漢,違背先帝……”
    蔡邕本身不用詢問,就知道盧植為何會如此。
    盧植的心結,他一直都知曉。
    所以才會不放心的,返回書院來看盧植。
    見到盧植的這個狀態,他暗自慶幸,還好自己回來了。
    不然這盧子幹,能將自己給內耗死。
    當下就道:“子幹,你何其湖塗?
    如此聰明的一個人,怎麽在此時就分不清了呢?
    此時的大漢,是不是大漢?
    大漢有沒有滅亡?
    漢天子是不是還在?”
    盧植點了點頭。
    蔡邕道:“華將軍是不是依舊是大漢的臣子?
    有沒有裂土稱王?
    有沒有自立為帝?
    此時他官職,是不是還是大漢的?
    他有沒有說不尊大漢,不尊漢天子?”
    盧植又搖了搖頭。
    蔡邕道:“既如此,那這關中以及涼州等地,依然還是大漢的地方。
    這些地方的眾多百姓,還是大漢的。
    既然如此,關中出現了這樣大的旱災,你出去做事情,是在幫助華雄還是在幫助大漢?
    】
    而且,此時乃是救人性命之時,哪裏還有這麽多的猶豫?
    在我看來,別管是華雄,還是大漢,這些人都沒有區別。
    隻是換了一個稱呼而已。
    都是我們漢人,是漢家的天下,而非胡人之天下。
    既如此,出現了這種事情,我等便義不容辭!”
    聽到蔡邕如此說,盧植雖然覺得蔡邕說的有些不對。
    可是心中到了這個時候,也有了一定的支撐。
    當下便站起身來:“伯皆你說的很對。
    此時大漢還沒有亡,這裏依舊是大漢。
    我出去做事情,為的不是華雄,而是大漢的臣民。
    如此便足夠了。
    走!
    我這便隨你一起出去做事情!”
    說著,便將丟在一邊的劍撿起,來掛在腰間,大踏步的朝著外麵而去。
    蔡邕忙拉著他道:“你狀況不佳,此時出去可莫要病倒了。
    不若先好好休息一晚再說。”
    盧植搖頭道:“不必,我的身體我自己知道。
    更多的是有心結,想不開,隻要心結能解開,便能無大礙。
    況且我已經耽誤了很多時日,此時災情嚴重,救災如救火。
    能夠早一點出力,便有可能少的讓一些人,免受旱災之苦。
    我已經耽誤了諸多時日,不能再耽擱了。
    越在這裏耽擱,我心中越是焦躁不安。”
    聽到盧植如此說,蔡邕便不再多言。
    他和盧植一起出去做事……
    五天之後,盧植親自將一些錢糧,給了前來領取的人。
    這幾天以來,盧植做了不少的事情,可以說是忙的連軸轉。
    但是他的精神狀態,和之前相比卻好了很多。
    整個人神采奕奕,與兩天之前相比,完全是判若兩人。
    真的投身到這個事情當中,他才能感受到,如今的關中,民心有多凝聚,有多大的活力!
    大漢和現在的華雄治下相比,一個是暮氣沉沉,垂垂老矣。
    日暮西山。
    另外一個則是朝氣勃發,擁有著無限的活力。
    正宛若初升的太陽一般,冉冉升起,不可同日而語……
    盧植用力搖頭,將心中的這些念頭壓下。
    讓自己不要多想。
    此時,隻需要好好的做事情,也就是了……
    兗州,曹操的眉頭皺了起來,一雙眯眯眼變得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