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9 皇後與女帝

字數:4849   加入書籤

A+A-




    新帝登基之處,大魏朝百廢待興。

    便是京城的朝廷都運作不起來,文武百官請辭者不計其數。

    “沒有朝臣,這朝廷怎麽運作?”

    “朝臣一開始也是讀書人啊,多看看各部的卷宗,讓他們來多摸索學習便是。”

    “那原本的舊臣,就真的沒再回朝廷當官?”

    “倒是想回來,然而新帝不許,說起來咱們祐唐帝可是個極為不同的帝王。”

    “他的帝號好奇怪。”

    是很奇怪。

    一群讀書人忽然間雞犬升天似的成為新朝的臣子,在各部衙門行走處理要務,這一切都源於新帝的信任。

    為夏不渝效忠成為這些新晉臣子們最大的願望。

    自然,在擇選帝號時也是想了許多。

    新帝選擇了一個古怪的年號,佑唐。

    一群人還不明白,倒是陳懷平是個鬼精靈,迅速知道這年號的含義。

    佑唐,保佑唐詩。

    這是新帝的一片赤誠之心。

    最後還是唐先生幫忙改了新帝的年號,佑改為祐。

    祐唐元年,新帝蒞臨河套府,一度在那裏待了半年有餘,大有將河套府改建為新都的意思。

    眾人不知道在這河套府到底發生了什麽,隻知道一件事。

    新帝從河套府回來後,發布政令——

    大魏朝的男子不論老幼全都剃發。

    這讓百姓們驚呆,尤其是那些告老還鄉的前大臣們傻了眼。

    這是要亂了禮法啊。

    然而新帝卻在這事上格外的強硬——

    家中男子若是有不剃發者,家中子弟三代不準參加科舉。

    女子倒是自由一些,剪不剪頭發都隨意。

    尋常百姓自然是無所謂的,至於強烈反對這事的世家子弟——

    你們不剃最好不過,這樣我們農家子倒是有機會讀書認字考科舉不用跟你們有著豐富資源的世家子弟拚了命的搶資源。

    什麽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人家河套府的百姓莫不是娘生爹娘養的?人家怎麽就無所謂呢。

    而且這頭發洗起來太過麻煩,還是剪掉好。

    三千煩惱絲剪掉,整個人都清爽許多。

    何況那些高產的糧種是新帝給的,別說是剪掉頭發,就算剃成光頭也沒人會不樂意。

    隻是卻也有百姓並不樂意,剪發之事折騰了小半年,期間也涉及到一些不愉快事件。

    新帝十分的強硬,一如對待世家的態度那般——

    若是不剪發就宗親九族不予高產糧種果蔬種苗,不準入學堂讀書。

    單單科舉一事倒也還好說,但是不給糧種果蔬種苗這怎麽能行?

    罵罵咧咧的,一些不太樂意的百姓隻能捏著鼻子接受這事。

    剪發令之後,新帝又是在大魏朝頒布政令——

    各地興辦義學和工學。

    義學就是學堂,不需要繳納學費。

    工學則是隨著匠人學習,若是有這方麵天賦則是進工學堂進一步深造。

    能進入工學堂的,每個月都會有朝廷的補貼。

    除了義學和工學外,各地州府興辦善堂和醫堂。

    善堂收養被父母遺棄之子女,醫堂則是教養這些孩子學習醫術。

    政令推行之初倒是有些麻煩,各地州府沒那麽多錢,辦這些花費不小。

    何況還有蛀蟲想要中飽私囊。

    新帝並非養在深宮之人,很是知道該如何收拾這些貪官汙吏。

    一番雷霆手段,倒是整頓了各地的吏治。

    整個大魏朝的官員數目再度減少。

    各州府衙門卻並沒有因此就癱瘓——

    仿照朝廷舊例,填塞新的官員便是。

    祐唐帝登基的前三年,對於大魏朝的“官員”來說,那可真是官不聊生的三年。

    老臣子們不能接受這樣一個沒有禮法綱常的新朝廷,想著以退為進來裹挾祐唐帝妥協。

    卻不想自己竟是再回不去了。

    有官宦和世家為此以性命要挾祐唐帝收回政令,卻是被禦賜一杯毒酒結束了性命。

    還有一些地方豪強和世家想要趁著新帝根基未穩造反,打著新帝並非先帝血脈的旗號,卻不想剛揭竿而起就是被百姓們告密。

    豪強被滅,世家消亡。

    祐唐帝登基前三年,可謂是舉步維艱,然而正是這三年大魏朝的百姓豐收,國庫豐盈,為日後祐唐帝的一係列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礎。

    而後來百姓們才知道,祐唐帝之所以做這些,不過是為了討皇後開心罷了。

    說起皇後來,大魏朝的百姓有說不完的故事。

    皇後本是罪臣之女,與家族一道流放到河套府。

    其父唐安淮是先帝朝的探花郎,原本是國子監司業,誰曾想到了河套府這才是開始了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

    父女齊心抵抗西域包圍河套府的故事,大魏朝簡直家喻戶曉,說書先生每每說到此處,饒是聽了十遍八遍大家也都會屏住呼吸,聽說書先生賣關子娓娓道來。

    至於培育糧種瓜果,讓河套府成為塞上江南,日後又將糧種散播到大魏朝各州府,那就是另一番故事了。

    最初便是皇後在河套府推行剃發、義學,和段首輔的夫人聯合起來辦善堂興醫堂。

    可能皇後自己都沒想到,河套府的種種日後會被祐唐帝推廣到大魏朝的各處州府。

    凡有良田處,便會有皇後的美名。

    祐唐帝與皇後本是義結金蘭的兄妹,一同結拜的還有大將軍王慎和安定侯許薊安。

    大將軍王慎終身鎮守河套府,與夫人伉儷情深是河套府一段美傳。

    安定侯許薊安起初協助祐唐帝推廣政令,後來更是打造大船出海遠航探險。

    話又說回來,皇後嫁給祐唐帝時已經花信之年,不再年輕美貌。

    有殘餘世家認為,皇後人老珠黃很快便會失去聖寵,便是精心培養家族女子,方便日後送進宮去取而代之。

    卻不想這個日後卻是遙遙無期,終祐唐帝一生都不曾納其他妃嬪,其與皇後恩愛一生,更是立皇後唯一子嗣——陽平公主為皇太女。

    皇後四十三歲去世時,幼年養的一隻鸚鵡也汪汪兩聲一頭栽倒在地上,隻留下一句“詩詩呀~”

    世人皆知,那是皇後閨名。

    自打皇後去世,祐唐帝精神大不如前,禪位於皇太女,在協助皇太女穩定朝局後,於陽平五年去世。

    死後與皇後合葬。

    帝陵封上,女帝撒下最後一抔黃土,低聲呢喃,“我知道,您早就想隨母親去了的。”

    “你們都去了,日後這世上隻剩下我孤零零的一個。”

    “可我會的,會讓大魏朝的百姓豐衣足食,一個吃得飽穿得暖的大魏朝。”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