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省裏來電

字數:5742   加入書籤

A+A-


        送走李天宇,周道陷入了深思。

    他把中夏日報上的征稿啟事重新看了一遍,又詳細把時間盤算了一下,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五天時間能否獲得這筆獎金幾率極小。

    雖然極小並不代表沒有……然而,這卻成為他借來第一筆錢的理由。

    十塊錢,是他這個年代讀高中一個學期的學費。如果此時進城,一頓吃三毛錢一碗的素麵條,可以撐上十三天,當然,前提是露宿街頭,還不能生病。

    雖說獎金誘人,幾率極低,但這要看你寫的是什麽樣的稿子。

    周道上一世對新聞相當熱愛,隻要在家裏,新聞聯播是必看節目。

    雖然內容枯燥,但從中可以發現經濟動向。據說國內的很多商業大佬,都有這個習慣。

    當然,電視新聞與報紙新聞是有區別的,即便是網絡時代,周道都有訂閱一份當地報紙的習慣。

    即使是看網絡新聞,周道也會分辨新聞發布者的主體,不會拿自媒體的文章當新聞。

    此時,他的大腦裏快速播放八十年代曾經有影響的新聞報道。

    最後他把“目光”鎖定在《中師語文》的一篇課文上了。

    沒錯,八十年代末一篇著名的通訊《買茓記》。

    當時的夜校老師專門講解了《買茓記》這篇文章的來龍去脈這是宛都某縣的一個通訊員寫的,這個年代被稱為“土記者”。入選《中師語文》,主要是因為這位“土記者”無意間開創了新聞的另類寫法。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這篇稿件最初就發表在中夏日報上。

    仔細算了下時間,《買茓記》發表的時間大約就是這個時間段,這就給周道出了一道難題,抄還是不抄?

    以周道對新聞的熱愛,還有後世人人自媒體的底子,寫一篇通訊稿不是難事,但要獲獎就沒那麽容易了。

    用網紅的路數?對不起,那類無厘頭語言根本無法進入官方新聞語言體係,估計發表都難。

    新中國的新聞語素,基本在延安時代就已經奠定了的,你若不是大量閱讀官方新聞稿件,寫出的“新聞”根本無法進入主流媒體的語境。

    所以做為一個新聞愛好者的周道,真正進行新聞寫作……還是個素人。

    直接照搬前世的獲獎新聞,當然是最保險的。

    當然這隻是從稿件質量上來講。

    鑒於原作者發表的時間大約就是這個時期,周道的這個決定當然存在極大的機會風險。

    雖然可能因撞車失敗,甚至被判定為抄襲,但周道不認為自己下一步一定要從新聞行業入手開始自己的事業,他的稿子最多會被編輯扔進字紙簍,甚至還配上一句國罵,但這些他都看不到聽不到。

    可如果成功了,他不但解決了燃眉之急,甚至可能進入自己上一世相當熱愛的新聞事業。

    說幹就幹。

    周道起身去大隊部。

    敲門。

    此時的大隊部已更名為村委會,村委會的會計是周道的發小,初中沒畢業就當上會計了。

    你要問他會不會算帳?當然不會。他作帳一般是由小隊會計幫他做的。

    他雖然不會算帳,但他爹是村支書。有這一條就夠了。

    過了一會,聽到有人應了聲“誰呀?”

    “來生,開門。”周道回應道。

    周來生顯然聽出周道的聲音,打開沒有油漆的原木門扇,有些驚訝的道“道子,剛剛汪嬸不是打到你家了嗎?這就結束了?”

    周道麵色如常“咋的?哥的笑話還沒看完?她也就到我家吵吵而已,剛剛也沒見你去勸架解圍,你這村幹部咋當的?閑話少說,給我撕幾張稿紙,我急用。”

    “寫應訴狀?這麽快就把你告上了?”

    “混扯,你就這麽想看我惹上官司?”周道一屁股坐在三鬥桌前的椅子上,自己動手。

    “要你十張稿紙啊,別舍不得。”

    “你的話,公共財物嘛,也有你一份。”周來生倒是大方。

    周道將稿紙一卷,轉身就走。“你忙,我先走了,回頭再跟你細說。”

    周來生一臉黑線的站在門口

    “我還想問你跟羅小茵的事呢,你這跑得也太快了吧……”

    萬事俱備。

    周道回到家裏,利用家裏那張破舊的矮桌,憑記憶把《買茓記》先在作業本上默寫了一遍,確認無誤後,又用後世所學加了點題,自認為增加了通訊的深度,最後用大周莊村委會的稿紙譽寫了一遍。

    所以要用村委會的稿紙,是為了增加稿件的可信度。

    按照前世的通訊員投稿規則,一般報道地方新聞,需要基層行政機構蓋章確認才能投稿。

    但《買茓記》是以第一人稱記錄作者的所見所聞,介於通訊與散記之間,所以即使沒有加蓋公章,也是可以的。

    第二天一早,周道騎上李天宇的自行車,向城裏出發。

    他之所以直接進城,是因為若在鎮上郵電所寄信,信件需要在鎮上滯留一天,第二天才能運往市裏郵電局,這樣一算,時間上就會又耽誤一天。

    寄平信是不能考慮的了,8分錢的郵票雖然最便宜,但時間上一周兩周收到信是家常便飯,即是信件丟失也無法查詢。

    保險的方式是掛號信和航空信,掛號信雖然比平信有保障但還是慢,所以周道果斷選擇最貴的航空信。

    花了5毛錢,拿到航空信的回執,周道的心安了下來。

    算下來,明天或最遲後天稿件就會寄到中夏日報,能夠趕到截稿日期前將稿件寄到報社編輯部。

    至於結果,不用考慮。

    臨近中午,周道已是饑腸轆轆,按說口袋裏還有九塊五,完全可以在不要糧票的小飯館解決一頓,但他覺得現在還不是亂花錢的時候,留著這筆借款還有更需要的時候用。

    到了村口的水庫,周道找到一個背靜處,跳到水裏洗了一個痛快澡。

    庫水清澈見底。

    看著自己體態勻稱、年輕健壯的軀體,周道心裏暗暗寬慰,上一世歲月蹉跎,人到四十就一身毛病,重生一世,一定要好好活過。

    ……

    接下來的時間,他要好好規劃一下未來。

    即便你有重生的金手指,作為一個十幾歲的高中生,真正能做的也有限。更何況他所處的區域,既不通江也不達海,更不是包郵區。國家的好政策,此時都集中在南邊沿海那一帶,這裏是政策陽光很難灑到的地方。

    要想改變命運,還得從自身開始。

    ……

    這一天周道剛剛躺在自家涼床上繼續“思考人生”,忽然聽到周來生在院外喊

    “道哥,道哥,在不在家?快到村委會接電話!”

    周道一聽,一骨碌從床上爬起來……看來,有好事了。

    拿起話筒,耳邊響起一片雜音,稍候,一個低沉的聲音傳來

    “您好,請問您是周道同誌嗎?”

    “我是,請問您是?”

    “我是中夏日報編輯部的楊陽,我負責向您核實一下稿件。周道同誌,新聞通訊《買茓記》是您寫的嗎?”

    得到肯定的回答,楊陽繼續問“能否簡單介紹一下您的采寫經過?”

    周道定了定神“楊老師,是這樣的,我們鄰村有一個葦茓編織廠,我家每年一邊收小麥一邊去買葦茓,今天糧食大豐收,去買葦茓的人特別多,很多人當天都買不到貨。

    因為有的種糧大戶麥收前就去訂了過去年景幾倍的貨。

    土地承包之後,通過科學種田學習,我們附近的種糧大戶有兩家年總產過萬,成了萬斤戶。

    聽了他們的拉話,我覺得作為新時代的農村青年,應當把這種農村的新氣象記錄下來,就寫了這篇通訊。”

    電話那頭傳來一聲滿意的嗯嗯聲。

    不滿意不行啊,這采寫經過可是寫進後世經典新聞教課書裏的,周道隻不過是複述了一遍而已。

    接著,楊陽抬高了聲音道“周道同誌,我們決定采用您的稿件,相應的稿酬,我們會在見報後一周寄給您,您的通訊地址是中夏省宛都地區雲河縣紫陌鄉大周行政村三組嗎?”

    得到肯定的回答,楊陽道聲再見,就掛了電話。

    一旁的的周來生聽得眼睛發亮,等周道放下電話,周來生還沒回過神來。

    “這就完了?”

    周道糾正道“什麽完了?這叫剛剛開始!”

    “不是,我是說,剛剛給你打電話的是省裏的領導?道哥你什麽時候有這層關係的?我咋沒聽說過?”

    忽然呈現的討好表情,讓周道受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