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還書

字數:7812   加入書籤

A+A-


    驚蟄,又名“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
    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
    進入二月以後,京城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
    “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和去年差別很多,魏廣德這會兒已經換下棉衣,去年這時候他還裹的嚴嚴實實的去參加會試和殿試。
    “轟轟.....”
    天空春雷炸響,不多時綿綿細雨落下,把這座大明帝國的心髒籠罩其中。
    時間已經悄然進入四月,時不時天雷炸響一開始還會把魏廣德嚇一跳,今年京城的雨水看樣子有點多。
    當然,這雷聲過後,下不下雨也是說不定的,有時候有,有時候就是響半天雷就是不下雨,也就是民間說的“光打雷不下雨”。
    這樣的情況多遇到幾次,魏廣德也就見怪不怪。
    進了翰林院,魏廣德在公房坐了一會兒,喝了口茶就去了檢討廳檢查抄錄的《孝宗實錄》,翰林院沒事,雖然魏廣德已經升職成為編修,可是工作還是沒有變的,隻是從學習變成了協助。
    現在抄錄完成的這冊書是第三卷,已經幾次修改,魏廣德粗粗翻閱了下,之前提出的幾處需要修改的地方都已經改好,應該算是完成了。
    “很好,你們繼續後麵的書冊吧,這本書我拿回去看看,沒有差錯我就送到吳學士那裏。”
    魏廣德對幾個檢討說了聲,就帶著書離開了檢討廳,回到自己公房,一邊喝茶一邊翻閱。
    沒多一會兒,魏廣德就把書大概看完,畢竟之前已經看過幾次了,也修改過幾次,對書中的內容他都已經能背誦出來了,雖然做不到倒背如流,其實能做到也沒個卵用。
    看著沒錯,魏廣德拿起桌上的茶喝了一口,隨即拿著書就出門到了吳清那裏。
    “吳學士。”
    魏廣德通報後進門,還是恭敬的給吳清行禮道。
    “廣德來了。”
    吳清放下手裏的書,看著魏廣德手裏也拿著本書,自然也猜到來意,“第三卷改好了?”
    “是的,學生檢查了,幾處錯誤都已經修改。”
    說著魏廣德就把手裏的書送到吳清那裏。
    吳清接過來簡單翻開看了看,點頭笑道:“那好,我下午再仔細看看,如果無誤我就入檔,剩下的書你還要催催,那幫人,抄書也能抄錯了。”
    “學生明白。”
    魏廣德立馬點頭,上次這書有幾處錯誤就是抄錄跳行,還好魏廣德之前看過原稿,不過印象不深,找到吳清又核對才確認確實抄錯了。
    “學士這是在看什麽書?”
    這時候,魏廣德就看到吳清身前他剛剛放下的書,黃色書皮。
    這年頭的書,大多是清、灰色書皮,也有用其他顏色書皮的,但都比較少,且大多是不入流的才使用。
    問出這話,魏廣德就感覺有點失言了,在他的理解裏,吳清怕是在看市麵上流傳的各類消遣,打發時間。
    最早魏廣德為翰林院生活準備的道家經典已經被他丟在一邊了,那些銀子算是打水漂了,實在是生澀難懂,人都看暈了。
    “這是我從文淵閣裏借出來的一冊書,一會兒要給送回去的。”
    吳清隨口回答道。
    聽到吳清說是文淵閣裏的藏書,魏廣德頓時來了興趣,湊過去看了眼書皮,左上角四個大字引入眼簾。
    “《永樂大典》?”
    看到那四個字,魏廣德不自覺就念了出來。
    “是啊,這是《大典》中一本記錄‘史’集的書,我借出來看看。”
    《永樂大典》這書,魏廣德自然聽說過,倒不是前世,而是在當下,不少讀書人都為不能目睹這本曠世之書而感到遺憾。
    《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由明成祖朱棣先後命解縉、姚廣孝等主持編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
    成書之時,初名《文獻大成》,後明成祖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永樂大典》。
    永樂元年,朱棣登基後雄心滿滿,為了彰顯自己的文治武功,決心修一部巨著彰顯國威,造福萬代。
    修此書宗旨是“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這也注定了《永樂大典》就是一本包羅萬象的書,甚至連在當時被人為不入流的陰陽、僧道書籍都被列入抄錄目錄中。
    最初朱棣令解縉主持編纂,一年後修成《文獻大成》,但朱棣親閱後甚為不滿,欽點姚廣孝擔任監修,同時編纂隊伍擴大到了2196人。
    全書於永樂五年定稿,朱棣親自作序並賜名《永樂大典》,又是一年時間,全書於永樂六年才抄寫完畢。
    之後朱棣選擇遷都北平,帶走了《永樂大典》,而原書所據原稿則繼續存放在南京紫禁城中文淵閣內,隻是可惜在正統十四年南京文淵閣大火,為了編撰《永樂大典》收集的原稿被付之一炬。
    《永樂大典》中收錄的許多書籍,大多流傳不廣,這也是姚廣孝要把他們編入《大典》中的原因,原書也保存在紫禁城中妥善存放,希望藉此保留下這些書籍,隻是可惜烈火無情。
    因《永樂大典》太過龐大,所以僅抄錄一份,叫做“永樂正本”,現在就存放在紫禁城文淵閣之中。
    雖然後世也有傳聞,當初抄錄的《永樂大典》實為兩份,其中一份存放於文淵閣,另一份陪葬於永陵,但這也僅僅是傳說。
    至於存放《永樂大典》的文淵閣,其實就是皇家圖書館,明太祖朱元章“始創宮殿於南京,即於奉天門之東建文淵閣,盡貯古今載籍”,此即文淵閣建閣之始。
    而在文淵閣旁邊還有一座更小一些的閣樓,這裏就是東閣,現在是大明朝內閣的辦公場地。
    “這書我已經看完,今日正要送回。”
    接著,吳清又對魏廣德說道。
    “聽說這《永樂大典》足有上萬冊,也不知是真是假?”
    魏廣德注意到書名下方還有編號,不過這本書的編號隻到了七百二十至七百二十二卷,也不知道算是第幾冊。
    “多少冊我倒沒打聽過,但是確實很多。”
    吳清笑道,外界對《永樂大典》的傳說很廣,此書又為公開刊印,所以道聽途說的不少。
    “文淵閣也是‘天子講讀之所’,皇上有時也在此看書,或召集翰林儒臣講論經史,我若不是成為侍讀學士,也是進不了文淵閣的,更別說借書了。”
    吳清的話,魏廣德算是聽明白了,自己官小,進不了那地方。
    炫耀,赤裸裸的炫耀。
    九年考滿升的侍讀學士,好意思在他入職一年的新人麵前說這話嗎?
    想是這麽想,可魏廣德臉上露出和煦笑容,“那是那是。”
    “吳大人日理萬機,這還要校對《孝宗實錄》,這還書的差事不妨就由學生代勞吧。”
    不過魏廣德也不傻,剛才吳清說了,書,他已經看完,今天要去還。
    你不是說我進不了文淵閣嗎?
    那我就進去給你看看,隻要你點這個頭,我用還書的名義還不就進去了嗎?
    魏廣德忽然對自己的急智感到很滿意,太特麽聰明了。
    “哦?廣德願意跑這一趟?”
    吳清略微詫異,其實他也沒有炫耀的意思,就是實話實說,不是翰林學士確實進不了文淵閣,自然借不到書。
    隻是他性子就是這樣,想到什麽就說什麽,被魏廣德曲解了意思,不然也不會一直呆在翰林院裏,考滿才升侍讀學士。
    其實他也懶得跑,進宮門也是麻煩的很,聽到魏廣德願意帶他跑一趟自然點頭同意了。
    魏廣德對吳清這麽爽快答應一時還沒反應過來,直到拿著吳清給的一塊牌子和那本《永樂大典》出了值房才反應過來,吳清就是這麽個人,那話估計是無心之語,自己想多了。
    看看手裏的書,魏廣德也覺得自己跑這一趟也不算虧好像。
    自從殿試以後,他貌似就沒再進過宮門了,好懷念啊。
    魏廣德先回自己公房收拾了一下,這才出了翰林院直接奔承天門去了。
    憑借著吳清的腰牌和手裏的書,經過簡單檢查後他就在一名小內侍的帶領下進了紫禁城。
    過了端門、午門,小內侍帶著他穿過左順門,這裏左邊就是文華殿,右邊靠近宮牆的則是東閣,或許此時正值閣老辦公的時間把,東閣門口進進出出的行人不少。
    魏廣德隻是看了那裏一眼,就繼續跟著小內侍往前走,前麵不多遠就是文淵閣了。
    隻是這時,耳邊忽然聽到有人叫他的名字。
    “廣德?”
    魏廣德回頭看去,一個內侍正從東閣中走出,身後還有一個小內侍跟隨,手裏還捧著書稿。
    “陳公公。”
    魏廣德停下腳步,衝他微微拱手道,來人正是陳矩。
    領路的小內侍看到陳矩立即行禮,不過陳矩擺擺手就沒有再管他,而是好奇問道:“你怎麽到這裏來了?”
    像魏廣德這樣的編修,按理說是來不了這裏的,除非有閣老召見。
    現在宮裏,皇帝在西苑,要召見魏廣德也會往那邊跑,可不會跑到這裏來。
    “我來文淵閣還書。”
    魏廣德晃晃手裏的黃皮書冊說道。
    “你借的?”
    聽了魏廣德的話,陳矩大是好奇問道。
    “吳清吳學士借的書,他這會兒正修《孝宗實錄》,我就幫忙跑這一趟。”
    魏廣德隻能這麽解釋,自然不會說自己想進文淵閣,所以自找的差事。
    “我就說,能到這裏除非閣老召見,可這會兒閣老都在西苑,你跑這兒來做什麽,嗬嗬.....”
    陳矩笑嗬嗬說道,隨即又轉身對身後小內侍吩咐道:“你先把書送到西苑去,我帶他去文淵閣還書。”
    這話是對他身後的小內侍說的,那內侍連忙行禮後捧著書就離開了。
    “走,我們過去。”
    之前的小內侍連忙在前麵帶路,之前他對魏廣德的言語可不怎麽友善,畢竟對方就是七品小官。
    現在前麵帶路,耳朵裏卻是聽到身後兩人的竊竊私語,他就知道這個小官和宮裏這位禦前內侍關係似乎不錯,得罪不起。
    不過晚了,也隻能之後注意點,看以後看有機會和魏廣德單獨相處的時候求個情告個饒。
    宮裏的太監內侍都是很記仇的,小內侍自然也把朝中官員當成和他們一樣的人。
    或許那些東閣辦公的大人們會對他們不屑一顧,可這些小官就不好說了。
    還書的過程很簡單,就是耗一點時間,需要找到吳清借書的登記,勾銷後畫押即可。
    進了文淵閣,魏廣德自然不會這麽簡單就離開。
    “這位公公,我進去看看藏書可否?”
    之前這裏的太監就知道他是翰林院的,翰林院裏都是一幫書蟲,喜歡看書的,又看到一邊的陳矩,沒有猶豫就答應下來。
    隻是進去看看書,隻要不提出借書就成。
    文淵閣的書都是供皇帝使用的,原來的皇帝沒事設個經宴,聽學士們講經,所用書籍就來自這裏,學士們要準備給皇帝上課,自然就要經常來這裏看書,借書也就逐漸形成了傳統。
    隻是,借書的,自然也隻能是翰林院中學士一類的官員。
    魏廣德進了文淵閣,陳矩就跟在他身後,兩個人有說有笑,魏廣德主要是想看看《永樂大典》長什麽樣,後世貌似沒見到過,或許戰亂的時候毀了。
    兩人進了文淵閣不多久,天空中就是“轟隆隆......”幾聲巨大的雷響。
    “這京城今年這雷可真多。”
    魏廣德已經習慣,可冷不丁來一下還是有點嚇人的。
    “今年天氣熱的也快,這雷三月起就貌似沒停過。”
    兩人在閣裏走動,魏廣德不時推開書櫥拿出兩本書看看。
    “你找什麽書,那邊有目錄,查目錄再找會比較快。”
    陳矩開口說道,他以為魏廣德是來找書的。
    “還有目錄?”
    魏廣德雖然沒有找書的想法,可是聽到有目錄也想看看這包羅萬象的《永樂大典》是否真如外界傳聞,“那去看看。”
    看著在文淵閣內整整齊齊碼放上百個書櫥,魏廣德知道他看不了這麽多書,隻有看看目錄了事,也算沒白來文淵閣一趟。
    “厚.....早睡.....”
    隻是這時,耳中隱約有人呐喊的聲音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