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4報複和新政

字數:7333   加入書籤

A+A-


    織田氏雖然已經覺察到大明的動向,但並沒有聲張,而是調動水軍打算全力保下佐渡島。
    畢竟,佐渡島的金銀開采也是織田氏收入的重要部份,約占收入的近一成。
    別看比例似乎很低,但實際上已經不低。
    別忘記織田信長留下了什麽,那可是傲視倭島最強大的軍事力量,每年正常的開支就非常龐大,若不是旗下還有各種產業收入的支撐,要維持這樣一個龐大的勢力,根本就不可能。
    如果少一成,那足夠引發織田氏內部的經濟危機,從而影響到家族方方麵麵。
    而且,雖然倭島麵對華夏這樣的龐然大物顯得相對渺小,但心理優勢卻是巨大的。
    雖然白江口之戰,唐朝水師把他們倭國水軍打的很慘,但別忘記白江口在哪裏,那是在朝鮮半島,非常臨近大唐的地方。
    被大唐擊敗,他們是可以接受的,實在是大唐武功太大。
    盛唐氣象,一直都被倭國高層津津樂道,至今亦是如此。
    而之後中原易主,神州淪喪,倭人就已經不再承認中華的統治地位,這也是他們敢殺明國使者的原因,還是開國皇帝朱元璋派去的使者。
    因為他們有“神”庇護,神風會保佑倭島不被中原王朝襲擾。
    更加強大的蒙元帝國都做不到,他一個農民建立的明國怎麽可能做到。
    所以,織田氏族人都認為,隻要他們全力抵抗,就一定能在神風的庇護下擊敗明國水師。
    而石見地區,並不在他們探查到的範圍內,而且那裏屬於毛利氏控製,雖然之前羽柴秀吉已經攻下高鬆城,打開了通向石見地區的大門,下一步繼續西進,就可以攻占毛利家最重要的財富之地。
    此時的石見地區,並非沒有準備,但全部準備都是為了應對來自陸地的,織田氏大軍的進攻,毛利水軍也大部都調入瀨戶內海,根本沒想到會有海外大軍突襲的可能。
    不過,隨後傳來的情報,似乎佐證了織田氏所獲得的情報,在釜山明軍水師主力忽然離開幾天後,佐渡島南九鬼水軍就發現了明軍船隊。
    戰報被用快船送到陸地,然後信使快馬送到清洲城裏。
    因為麵臨來自大明的強大壓力,羽柴秀吉和柴田勝家、丹羽長秀、池田恒興四人逗留清洲城,他們算是織田氏家族裏掌握最大權利的家臣,此時也暫時放下成見,選擇共同抵抗來自大明的進攻。
    “佐渡島想來已經打起來,明國這次應該就是奔著那裏的金礦去的。”
    丹羽長秀開口說道,“我早就說過,應該禁止外商進港進行貿易,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金銀,而在他們知道我們的金銀礦產以後,隻要利益足夠,就會激起他們的貪婪之心。”
    倭國也和中國一樣,時不時就搞禁海之策,隻不過政策發布後往往不可持續。
    因為作為島國,他們的資源有限,需要得到來自外部的資源支持。
    就比如羽柴秀吉此時卻反駁道:“如果不和夷商開展貿易,硝石從何而來,我們的鐵炮都會變成無用的廢物。”
    “應該禁止和明國通商,禁止明國商人來我日本,至於朝鮮和琉球,則不必多慮。”
    朝鮮強盛時,也一度覬覦倭島,不過東征失敗後就再也未對倭國產生過威脅。
    而中國除了蒙元時期兩次攻打外,其實也沒有真正攻伐過倭國,但是兩次進攻雖然看上去倭國都取得輝煌大勝,但他們掌權者卻心裏清楚,若是沒有神風支助,蒙元軍隊的戰力是強大的,他們沒那麽容易取得勝利。
    實際上,蒙元的進攻與其說受到天氣原因影響,導致失敗,不如說是指揮官失職造成崩盤。
    可即便指揮失當,但中原軍隊強大的戰力也讓倭國損兵折將,所以他們一直都很重視來自中國的威脅。
    “此戰過後,我們還是要重新派遣武士帶領卒輕進攻明國東南地區才行。
    之前他們通過琉球向他們傳達要約束好武士的要求,我們不該聽的。”
    柴田勝家開口說道,“當初數十名武士就能縱橫東南千裏,可見那裏的明軍不堪一擊。”
    “那是否行圍魏救趙之計?”
    羽柴秀吉脫口而出道。
    這兩日得到明國可能攻打佐渡島消息後,他就在思考此事,打算派出武士再次侵擾東南。
    元末明初的時候,倭國為了報複蒙元進攻,曾派出成建製的武士和卒輕襲擾中國,這就是倭寇之始。
    在大明建立後,倭國也不再進行報複,但失勢武士依舊希望通過此舉獲得財富,過上富裕生活。
    所以之後百餘年,許多陷入貧困或者被主家拋棄的武士,都選擇做海盜,成為大明口中的倭寇。
    而現在,織田氏族中幾位家臣則在考慮反擊明國,那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再次出動武士搶掠東南沿海地區,讓明國自顧不暇。
    至於明軍清剿的倭寇,在他們看來不過是烏合之眾,因為真正的武士都在他們麾下,派出他們襲擊明國,戰果隻會比當年更大。
    “港口還有十多條海船,若是不夠,可向島津家租借一些,派出多少武士合適呢?”
    柴田勝家開口說道,他提議的行動,羽柴秀吉也支持,那麽基本上就算是通過了。
    隻是,要派出多少武士去攻打大明,這個需要商議。
    “有十多條海船,那就派十名武士帶領一百卒輕去,相信他們會滿載而歸,同時讓明國自顧不暇。”
    池田恒興開口說道。
    羽柴秀吉看向柴田勝家,見他微微點頭,於是開口接話道:“諸君,如果沒有異議,我建議一會兒就請家主和其他家臣一起,確定此事。”
    丹羽長秀和柴田勝家於是紛紛點頭,由他們四個織田氏家族帶兵長老商議下,一場準備報複大明進攻的圍魏救趙計策算是成形了。
    至於實施細節,其實不需要他們考慮。
    他們手下招攬武士無數,其中就有曾經去過大明東南劫掠的武士,隻是他們收手早,所以並沒有被明軍圍剿。
    帶著來自大明的財富,他們在倭國過上富裕的生活,也給自己添置了強大的武器鎧甲。
    有戰力的武士,依舊是此時各大名招攬的對象,自然很容易就重新進入各地大名的麾下,重新成為倭國統治集團的一份子,雖然是最低的一級,但他們也已經很滿足了。
    這樣的會議,在明國水師威脅已經明顯後,自然不會遭到織田家族其他人的反對。
    其實現在這個勢力雖然還是打著織田氏的名號,但權力更多被外姓家臣占據,織田氏本家人還在默默積蓄力量,自然不會和他們產生分歧。
    魏廣德此時還在內閣處理政務,大明朝的製度應該說被太祖朱元璋製定的很詳盡,雖然其中很多政策時過境遷早已經不適合當下的環境,但如果真正嚴格遵照執行的話,大明朝其實還是能夠延續的。
    隻是可惜,在近二百年的過程裏,許多都已經物是人非,被有意無意的曲解,掩蓋了真實的目的。
    魏廣德不會去恢複朱元璋那套不合時宜的政策,但是也在盡力重新梳理,希望查缺補漏重新完善製度。
    隻不過,當自身利益和製度之間有衝突的時候,他多少還是會有猶豫。
    就比如“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政策,魏廣德就猶豫了很久。
    這項政策是在清朝雍正年間才被推行,打破了士紳免稅免役的優待,讓他們和普通百姓一樣需要服役。
    當然,士紳老爺們是絕對不會去服役的,而是會花錢請人代勞。
    實際上,張居正改革裏已經將人丁稅和部分徭役折現,但並不是全部。
    要知道,明朝的賦役製度其實很複雜,非官吏未必能完全搞明白百姓到底需要承擔多少賦役。
    為此,自然是召集自己這邊的人先商議,隻有他們認可了,才代表可能提出來後,會得到一部分人的認同。
    “善貸,此行要謹慎,一旦提出,怕是你會成為眾矢之的,被士紳豪族敵視。”
    江治在聽完魏廣德的想法後,當即就勸告道。
    張科、勞堪等人和魏廣德更加熟悉,聽到他的想法也都是咂舌,太大膽了。
    他們為什麽讀書,一開始可不就奔著免役去的,至於當官,那是過了院試衝擊鄉試時候才開始考慮的事兒。
    可以說,這年頭,大部分讀書人其實一開始都是為了功名,有功名就可以免役免稅,這是朝廷對讀書人的優免政策。
    之前朝廷因為大興官學,導致這幾年科舉士子猛增。
    當然,讀書人多了,不代表免稅的人也多,畢竟每縣就那麽多秀才名額,每科鄉試舉人數字也是恒定的,不會導致免役人口暴增。
    但是如果真把讀書人的優免政策廢除,魏廣德就可能成為天下公敵。
    百姓是不可能掌握真實情況的,他們隻能通過讀書人之口了解政事,很容易就被欺騙。
    後世人都說大明人分民戶、軍戶等分類,但其實民戶科舉取得功名後,戶籍上就會做出相應的變更,成為士,也就是儒戶。
    而當獲得官身,成為官員以後,儒戶又會變更為宦戶,所以才有了官宦之家。
    他們的戶籍,雖然依舊在民戶戶籍,但其實已經超越大多數人。
    說實話,魏廣德也很不想提出這個政策,因為影響太大,對自己沒好處。
    但是,當他複盤張居正改革成果後發現,如果不能對優免政策進行廢除,幾十年後的發展會怎樣?
    士紳階層難免再次利用優免條令濫用,再次侵占國稅造成新的財政危機。
    可以說,封建王朝衰敗最大的原因是土地兼並,土地兼並的重要原因就是不公平的賦役製度。
    士紳階層利用免稅特權可以積蓄財力,利用農戶在賦役上遇到的困境兼並他們的田地。
    關鍵,他們還掌握著權利,可以肆意歪解。
    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雖然不能夠解決土地兼並,但是卻能打破讀書人身上套著的光環,讓他們和普通人毫無差別,都要交稅,都要服徭役。
    這樣,張居正時期清丈的成果就可以長久保留下來,國家財政收入就有了最穩定的基礎。
    在通過土地獲益緩慢的前提下,自然就會讓地主們選擇經商。
    這也是之前魏廣德一直推動的事兒,可經商以後呢,士紳免稅這塊,說實話,除了牙行換帖銀,其他商稅征收卻都是極難。
    他自己都通過名帖,讓一些商會的貨船自由往來運河而偷逃關稅,別人當然也可以,實際上大家也都在這麽做。
    “我說了,此事關鍵是交換,雖然朝廷收士紳的稅和讓他們服徭役,但都是可以折銀的,而這部分折銀,戶部計算後給有功名者發放祿米的方式補償回去。
    宗旨就是該收的賦稅一文不能少,朝廷該給的補貼也一文不會少,其實衝抵後並不需要士紳承擔賦役。”
    魏廣德開口解釋道。
    他要的是士紳有納稅賦役的名義,不能繼續優免他們。
    那是明初國家剛剛穩定,讀書人少時,朝廷為了收攏人才提出的政策,不可能長期執行。
    後世改革初期,國內高知識分子少,於是在高考恢複後一開始就對大學士免學雜費、還發放生活補貼,可以說那時候讀大學不花錢還賺錢。
    之後,這些優惠政策逐漸就取消了。
    而大明朝對讀書人的優免政策不僅沒有隨著讀書人增多而取消,反而愈演愈烈,這絕對不是好事兒。
    “善貸,士紳不缺那點銀子,他們要的就是朝廷的優免條例。”
    張學顏提醒道。
    其實,這也才是關鍵。
    他們要的就是朝廷認可的,士紳高人一等這個政策,否則他們還如何在地方上作威作福。
    魏廣德看似不會觸及士紳利益的想法,實際上去嚴重破壞了他們在地方上的威信,人家不搞你才怪。
    “好吧,此事容我再想想。”
    魏廣德點頭說了句。
    他也意識到了,他想的簡單,以為清朝能做到的事兒,在大明朝也可以做到。
    隻不過他不知道,雖然“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政策確實在雍正朝通過強硬手段推行,但是執行時間卻很短,是個短命政策。
    到了乾隆朝,因士紳階層抵製激烈、國庫充盈且需維護皇權穩定,乾隆皇帝就直接廢除了此項政策。
    影視劇害人,因為很多東西都不會把真相放出來。
    魏廣德若是執意推動,那政策出台之時就是他首輔到頭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