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平衡之道
字數:3263 加入書籤
竇秋實沒有搶著回答,而是看向周仲青,後者會意,開口道,“回稟太守大人,如今照水城的情況十分特殊,須得一人,絕對忠於太守大人,對於軍政事務皆有所知,同時為人老道,可維持多方平衡,並從其中尋找到機會,使照水城百姓真正歸心,是以臣舉薦,上原縣丞,左丘月。”
洛川沒有說好或者不好,而是問竇秋實道,“左丘月?與前郡丞左大人是什麽關係?”
竇秋實道,“左丘月,乃前郡丞左橫幼子,與其諸位兄長不同,左丘月自幼體弱多病,少年時棄武從文,曾假名嶽左,去到上原做了一名小吏,一直做到上原司庫府衙副官,府衙眾官吏都不知其與左郡尉的真實關係,若太守大人派他去照水城做縣守,應當合適。”
洛川直接了當問道,“你們覺得左氏可以成為照水城一支新的豪族,與孟氏及王氏分庭抗禮?”
周仲青微微低頭,不再這件事上發表任何觀點。
竇秋實則道,“照水城一地風貌由來已久,想要在短時間內將其徹底扭轉,恐怕不能,既如此,則求穩重過一切,左氏一族從軍者眾,日後照水城軍方,總還是要有我離郡派去的軍官才是,如此軍政合力,方可使照水城大局盡快穩定。”
洛川不置可否,又問,“河玉城呢?”
竇秋實道,“原本百通郡丞周文禮當是最佳人選,可前些時候將周文禮調回離郡,過了各府衙主官的考教之後,恰逢柔城陳敬之三度來信求問柔城縣守空缺之事,周大人便覺得,柔城乃北方重鎮,無人主政日久也是不行,此事便暫且沒有定論。”
洛川看向低頭的周仲青道,“周文禮我曾見過一麵,是周大人家的麟兒吧?”
周仲青連忙躬身行禮道,“文禮乃我兄周伯丹之次子,少時頑劣,如今尚可,難得太守大人還記得他。”
洛川擺了擺手,問公孫潤澤道,“周文禮曾是公孫大人麾下官吏,公孫大人以為其人當去何處為好?”
公孫潤澤幹巴巴道,“周文禮擅長理政,可擔重鎮縣守之責,然其為人剛正,不似周大人圓潤,卻有乃祖之風,需得配一溫潤將軍,方可兩相宜也。”
洛川看一眼周仲青麵上的笑容,也笑了笑道,“敬之不似我家叔父那般,倒更像陸將軍這般溫潤,既如此,便讓周文禮去柔城做個縣守吧,柔城,乃安陵一地最核心的大城,亦是我離郡北方戰略重鎮,在他赴任之前,周大人,可要與他分說明白。”
周仲青連忙躬身道,“臣替文禮,謝過太守大人!臣定令其早日抵達柔城,而後夙興夜寐,鞠躬盡瘁,以報太守大人恩德!”
洛川雙手負後,輕輕點頭,然後看向竇秋實,道,“河玉城如今軍多民寡,百廢待興,那裏需要的不是一名能吏,而是一名幹吏,我心中倒有一個人選,竇叔叔可願聽聽?”
竇秋實躬身道,“臣恭聽。”
洛川道,“我曾在蒼顏做了幾日縣守,那時節掃滅‘三蛆’,得了民心,卻也因此牽連了不少人,去歲攻克三倉之地,我曾見過這樣一個年輕人,我還讓他替我送了封信給你,不料卻石沉大海......?”
竇秋實沒有起身,一板一眼道,“太守大人所言,乃小侄竇炳章,他雖然確實不曾與蒼顏三蛆同流合汙,卻也並無太多作為,乃司律府衙明確判定的戴罪之人,我竇氏認為判罰並無不妥,如此,則按律不得授予其官職,更何況河玉城雖新被收複,到底仍是一座大城的底子,他如何能承擔得起?”
洛川搖頭道,“我沒有說要竇炳章去河玉城做縣守,如今的河玉城也實在不需要一個縣守,短時間內,河玉城都應該處於軍管之下,但河玉城的戰後恢複,尤其是難民和流民的安置,需要一個能夠一定程度上做主的人,一個鄉令,他應該擔當得起,至於說戴罪之身......”
他微微抬頭,道,“我,不是一個容不得年輕人犯錯的太守,何況他犯的錯,有一半,當算在我洛氏的頭上。”
竇秋實猶豫片刻,躬身道,“臣替炳章,拜謝太守大人仁德。”
洛川一擺手,又問周仲青道,“益城那邊呂聰的情況如何?難民大量南下以後,沔津城的富直和未名城的藥三郎那邊可有問題?”
周仲青顯然早有腹稿,聞言飛快道,“臣回返離城之前,曾與呂聰見麵,太守大人聖明,呂聰還是有能力的,抵達益城的第一天,見過了陳將軍以後他便開始忙碌起來,從難民的登記到分類,再到糧草和南下糧隊的護衛,以及各城之間需要準備的接應事宜,皆胸有成竹,見到益城各項事務快速運轉流暢,臣才放下心來,返回離城。”
“再說難民南下,益城定是肉眼可見的減輕了負擔的,可以迅速恢複秩序,沔津城和未名城則必然承壓,”周仲青繼續道,“好在沔津倉位於中轉之地,糧草調撥都更便宜,按照沔津和未名兩地傳回來的消息看,富直與藥三郎做得還算不錯,難民安置過程中未曾出現什麽大的亂子,但冬日嚴寒,死人總是難免的......”
“哪年的冬天不凍死人呢?”洛川見周仲青點頭,卻話頭一轉道,“今年,諸位大人打算讓我的子民凍死多少?幾千,幾萬,還是幾十萬?!”
眾臣聞言一驚,誰都不敢再接一句話。
洛川冷哼一聲,道,“我知道,這些時日一來,各府衙為了永昌流民之事,忙的焦頭爛額,但我請諸卿立於廟堂之上,為數千萬子民之父母官,要的可不是你們盡心即可!!傳信呂聰和孟子安!讓益城和照水城方麵的士族豪紳們出些力氣,募集一批棉麻布匹之類,送到沔津城,然後遞一份捐贈名單給我,告訴他們,離郡太守洛川,會看過其上的每一個名字,念著他們的好!”
“是,”周仲青飛快應聲。
司庫主官謝無傷忽的開口道,“太守大人,永昌雖然新附,但我離郡士族亦感念其地流民百姓之艱難,也當募集一份棉麻布匹與日用所需,分批送往沔津、未名與河玉城三地百姓手中,助其重新安定。”
司農主官陳雨飛快道,“臣附議。”
周仲青、公孫潤澤、宋聲與木澤言見狀亦齊齊躬身,道,“臣附議。”
“好,所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洛川臉上神情平複,道,“諸卿忠義,我已知之,永昌百姓亦應知之,竇叔叔,此事就交由你來處理,稍後太守府宮亦送出三份捐助物資,盡快籌備,盡快發出。”
竇秋實躬身行禮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