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大明的成衣和印染工業

字數:4237   加入書籤

A+A-


    這幾天安三溪沒有理會,逃走的劄薩克圖汗部的貴族們。
    這個零下三十多度的極寒氣候下,還刮著大風,下著暴雪,不適合長途出行。
    他們這個時候逃走,恐怕凶多吉少。
    他們隻有少量的駱駝,不到一千五百頭,剩下的是七千多戰馬。
    載著兩千五百的貴族和他們的親兵,以及他們的家屬、奴隸兩萬五千多人。匆忙翻山越嶺的逃走。
    他們提前預備了逃走,這些家屬和奴隸都是在山裏單獨立的營寨。
    他們知道在冬季被偷襲,一旦戰敗很難逃脫,所以開戰前就把自己的基本盤都帶進了唐努烏拉山裏。
    可以說,逃亡是迫不得已。這種天氣非常容易凍死。
    安三溪這個氣候下作戰已經是冒險了。得益於楊府的充足的後勤供應,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凍傷。
    如果去追擊,就會有凍死凍傷的了。
    其實這些人跑了,更有利於收服下層牧民。
    劄薩克圖汗部的摸底已經結束了。收獲頗豐。
    一共俘獲了戰士一萬兩千人。俘獲部民二十一萬三千五百餘人。
    牛一百五十萬頭,羊八百萬隻,戰馬十五萬匹,駑馬七十三萬匹。駱駝很少,而且都被貴族們逃跑時帶走了。
    還有蒙古包五萬帳,咬狼狗三十餘萬隻。動物皮張七百多萬張,主要是羊皮和牛皮,野生動物的皮張大概有三百多萬張。金銀財物也很多,奶酪、牛肉幹、各種草原上的特產和山貨也堆積如山。
    這些東西都是可以拿到關內發賣的。
    楊凡有興禾超市、興禾商場,銷售渠道通暢,很容易高價賣出去。尤其是皮草,特別值錢。那些文武官員和士紳們,特別喜歡。
    地位高的買貂皮、狐裘,地位中等的買水獺和旱獺皮草、貉子皮草、銀鼠皮草等。就是下層士紳和小地主、小財主,小商人也喜歡羊皮袍子。
    畢竟這些年太冷了。冬天不好過。
    大明因為北方的幹旱,棉花產量不足。而且這些年棉紡織工業的發展,導致南北的棉花,都被紡織成了棉布和混紡的毛料。
    尤其是呢絨大行其道,十分熱銷。導致做棉衣和棉被的棉花不足。
    現在毛呢大衣,特別適合長城以南地區過冬,做外衣。處於供不應求的局麵,價格很高。一件皇後毛紡廠出品的藏青色,長款到腳麵的束腰的長大衣,出廠價的售價高達十兩銀子。
    現在皇後做生意,愈發精明了。她增設了印染車間和成衣車間,做成衣服附加值更高,遠比單獨出貨成匹的毛呢賺錢。這些染成各種顏色的大衣,還分成幾種檔次。
    最便宜的是單層毛呢的大衣,有羊毛的、混紡的、呢絨的、最貴的是羊絨的。大衣還可以加上皮草的領子和內襯。最便宜的是帶兜帽的單層的。兜帽有繩索可以收緊防風。
    不過在淮河以北,單穿一件單層大衣還是很冷的。一般需要給大衣加內襯。內襯用銅質拉鎖,可以安裝和拆卸。
    最便宜的內襯是棉內襯。然後就是帶毛的皮草內襯。從銀鼠皮、旱獺皮、一直到狐裘和貂皮。價格一路高升。
    皇後那裏可沒有這麽充足的皮草左內襯,她們隻能弄到少量的皮草,主要還是宮廷使用。或者在高端的專賣店裏出售給勳貴和高級文官。
    但她們預留了安裝統一標準內襯的拉鎖。很多人買了皇後毛紡廠的成衣後,還會去興禾商場購買統一標準的內襯層。這些皮草內襯都是多倫生產的。
    現在整個漠北和漠南的皮草都會送到多倫的皮革廠作原料。皮草已經是多倫的支柱產業之一了。
    很多小地主非常希望入冬之後,能購買件兒毛青布麵料,內襯向內側帶毛羊皮的皮袍子。這些衣服又好看,又保暖,十分暢銷。
    這種多倫成衣廠出品的皮袍子,使用腳踏式縫紉機縫製。縫線十分規整細密。做工比手工好很多,布料厚實又耐磨,顏色也好。
    在大明染料的價格差異極大。青色可是極貴重的染料。
    大明的染坊很多,都是小作坊。但是技術極度保密,各家都有各家的秘方。主要是植物天然染色劑和溫度控製。有部分是礦物染料。這個時代的染色容易掉色,而且不如後世的種類多。
    但是明人的審美非常清雅,我們今天說的國色天香,就是指從傳統的染色和香料。這些顏色和香味十分高雅,令人著迷。
    最便宜的布,就是坯布。也就是沒有染色的原色布。麻布就是枯黃色和淡金色的。棉布就是白色的。古代穿坯布衣服的人是社會最底層,稱為白身。
    古代沒有純正的黑色布料,隻有玄色。玄在先秦時期是黑中帶赤的顏色,需要用三次赤汁與三次黑汁進行六次染色而獲得。
    而在明代,玄色是以深青為底加蓋黑色。玄在中國古代象征天,因此專屬於帝王,帶有強烈的等級色彩。華夏早期的龍袍都是玄色的。後來才換成金黃色。
    西周到秦漢都是黑色帝王服、龍袍。漢文帝劉恒時期,龍袍的顏色改為黃色,漢文帝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身穿黃色龍袍的皇帝。漢武帝時期,龍袍中加入了紅色,形成了黑、紅、黃的混合色彩。
    唐朝時期,龍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這可能與唐朝皇室有鮮卑血統有關,胡風盛行,龍袍改為禦黃色。
    宋朝皇帝的龍袍多為紅色,這是因為宋朝奉行五行學說,認為火德對應赤色,因此龍袍一般用紅色。
    明朝的龍袍顏色多樣,包括素色、黑色、黃色和赤色等,這反映了明朝崇尚五行代表色的傳統。
    我們形成固定印象的明黃色龍袍,其實清代的。清朝時期,黃色成為龍袍的專有顏色,龍袍通常為明黃色,領和袖為石青色,繡有金龍和五色雲紋。
    為了安撫新征服的劄薩克圖汗部的民眾。安三溪決定給他們每家發一匹坯布。等暴風雪停了,天氣轉暖,用駝隊送來。
    五萬多匹布,需要五千頭駱駝運送。這都是小意思。楊家不缺駱駝。畢竟非洲之角養了兩千多萬頭駱駝。要多少有多少。
    漠南蒙古人都寸布難得,更不用說這些喀爾喀人了。他們可以自己染色,草原上有很多植物可以染色,也可以種植些染色的植物。
    例如絲瓜不僅僅可以用來炒蛋,還可以用來染布。絲瓜葉子可以染清涼淡雅絲瓜綠,嫩綠色十分好看。用來植物染的染材有很多都在中藥店有售,比如蘇木、紅花、梔子,甚至是用作助染劑的烏梅。
    新疆染紅花,漠北地區野生很多。紅花,因為葉頗似藍,又稱紅藍花。與蘇木,茜草一起,是明代染紅的主要材料。
    紡織工業這兩年開始進入快車道,已經占到楊府收入的三分之一了。楊凡高速小娘皮,讓她重視起來,紡織品市場極大,是全球市場,未來百年都會供不應求。銷售額和利潤還會有幾千甚至上萬倍的增長。
    上下遊的棉花種植,紡紗廠、織布廠、印染廠、成衣廠等都會有非常大的發展。抓住紡織品的生產鏈條,楊府的財政不僅能收支平衡,還會帶來巨大的收益。
    畢竟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需求,從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就必須要穿衣服,甚至排在吃飯前麵。
    楊凡告訴小娘皮,利用我們蒸汽工業先走一部的時間差,依托華夏天賦技能點,把一切工業產品做到別人無法賺錢為止。把全球的紡織工業全部打垮,擠死一切手工紡織作坊,讓家庭紡織破產。
    從印度到西裏西亞,把這個世界的紡織工廠全部傾銷到被擠壓倒閉。
    將來全球紡織品被楊府壟斷。金山銀海的收入就來了。
    喜歡明末鋼鐵大亨請大家收藏:(明末鋼鐵大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