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 【西北一本賬】

字數:5912   加入書籤

A+A-




                      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張瑛,最近一段時間安靜如處子,其實他的性格原非如此,隻要別人別惹到他。

    如何算惹到他?地諱,俗稱地域黑。

    好比形容‘版腸’就是黑河南人,意為偷驢賊,源自‘蹇驢掣斷紫絲韁,卻去城南趁草場;繞遍洛陽尋不見,西風一陣版腸香’。

    四人忙了一早上,肚子早就沒了油水,縱然感覺饑腸轆轆,但還沒到午膳時間,那就隻有再忍忍。

    葉大學士突然不知想起了什麽,開口道“最近徐補之換了負責膳食的廚子嗎?廚藝比過去精進不少,老夫覺得有一道鹵版腸可謂美味之極。”

    張瑛聞言,瞬時麵色一冷,哼了一聲“確實精進不少,有道臘雞也不錯,獨善江南之味!”

    “是嗎?沒見有這道臘……張子厚,你什麽意思!”葉大學士這才反應過來。

    他是江西人,一聽臘雞,他也毛了,其實他本無意黑河南人張瑛。

    首輔李琚看著兩人有些無語,外人可能沒法理解,這都屬於內閣的惡趣味地域黑。

    “二位,公務繁重,等做完了事再討論廚子如何?”

    劉一焜也及時打圓場“對對,今日如此多的公文,要不就……先開始貼黃吧。”

    “對,諸公,分一分這些公文,先貼黃再票擬,”李琚也道。

    版腸和臘雞這才停止了互黑。

    貼黃即寫出內容提要,其實公文之中已附有貼黃,但是內閣在處理章疏題奏時,謹慎起見還是要再寫一遍。明代的公文都有嚴格規定,包括繕寫格式、文書用紙、書法字樣等,若有錯謬,一頓板子是跑不了的。

    做如此嚴格的規定,是為了提高處理效率,也是為了存檔方便,先裝幀,後存檔,中央到地方各級衙門都設有架閣庫,更高規格的還有大本堂、皇史宬、文淵閣。

    所有公文都有副本,而且依據存檔機構不同,副本也不盡相同,包括典籍同樣有副本,好比《永樂大典》正本是存於皇史宬,副本則留與文淵閣書庫裏。

    所以無論哪一級官員,對待公文都相當嚴謹以避免發生錯漏。

    劉一焜分得其中一本,陝西布政司的,此本高二尺,紙張展開來有三尺長,貼黃之前再瀏覽一遍內容,然後再逐一寫下提要,其大意為

    陝西布政司每年用於邊鎮之費幾乎是賦稅的全部,地方沒留下一分錢,該改了;

    陝西布政司要求每年至少三到五成的賦稅要存留本省;

    陝西布政司要求折銀率對照金花銀折率;

    陝西布政司要求盡快升級驛路;

    陝西布政司……

    劉一焜邊寫邊搖頭,都知道陝西的問題有些棘手,曆史遺留問題太多。

    “諸公,陝西布政司去歲田賦總額是多少來著?”劉一焜向其他三人問道。

    “田賦不算低,其實根本就不用記陝西有多少,再多也會起運至邊鎮。其他省份多少能有些存留,就它陝西沒有存留下來的,”葉閣老道。

    “也是!”劉一焜又感歎道“過去還有個邊鎮貿易多少能有些收入,現在貿易也縮減了,還有啥收入?”

    “這就是問題啊,地方衙門沒錢的話,還不是往百姓身上找錢?”李琚也感歎了一番。

    劉一焜擱下筆,思索一陣,始終帶著不解“過去陝西歲額悉數用於四藩五鎮之費,民夙稱困,現如今藩王已撤,駐軍都減了,賦稅起運卻一直未變,著實有些費解。”

    “駐軍雖減,但建製一直未變,恐怕貪弊也不少。還有,現如今西海環湖一帶依然複雜嚴峻,不去變動,恐怕就是考慮這點。尤其和碩特現在的王羅卜藏丹津,此子不可小覷。”

    劉一焜微微詫異“難道陛下想用兵?”

    李琚搖搖頭“看不出來,而且這也是聽老國公說的。”

    “這個先姑且不說,本來沿邊一帶就多土番土官之田,原與贍軍養馬,故免於起科。但久而久之便詭托者眾了,往額遂失以十萬石計。曆年歲報都雲豁免,其實呢,就是漫無可查。由此看來啊,陝西清丈田土也是當務之急。”

    “先生所言極是,”劉一焜點頭稱是,轉而又道“但這貼黃該如何寫?地方官吏要求減少起運額,存留部分賦稅,似乎也不過分吧?”

    “不過分,但是難呐,朝廷年年入不敷出,財政的赤字雖說在逐年遞減,可收支依然沒有抹平,如何敢減各省起運額?好在是這幾年還算風調雨順,沒有大災大難,否則就更難嘍。”

    “既是沒有赤字也不敢減,朝廷都沒有結餘。即便沒結餘,但要知道每歲邊鎮的開支依然占了五成,邊鎮都是大頭,”葉閣老接著說道。

    “總得讓陝西有轉圜的餘地吧?”

    “不如依相國所言,陝西先請旨清丈田土,查明田額,該起科的起科,糧額即可複,然後凡詭寄、隱匿者一律問責,這樣不僅有轉圜餘地,即便要求存留多些,起運少些,都說的過去。”

    “這倒可以,”李琚權衡了一下,又道“也可以先定下存留起運比,凡清丈的田土達到多少以後,就可以按照此率來存留本省賦稅。”

    “三成為率我看可以,七成起運。”

    劉一焜想了想,又道“不如其他省直也照此對待,若想多存留賦稅於本省,那就先行清丈田土,把侵占、隱匿的土地一並清理出來,再恢複以往的糧額……諸公意下如何?”

    “依我看這樣行,”葉閣老讚同道。

    “那不如先從官田著手,”張瑛道。

    “可行……”

    “既如此,就這樣寫清查甘肅、川陝等處與羈縻州交接之地土官、土達、土番、國師等隱匿、詭托之地,令田額得明,糧額得複,荒蕪者改辟,隱占者改正……每歲可存留三成田賦於本省……”李琚說道。

    眾人皆答“可,”劉一焜遂寫下小票,與貼黃一並貼在奏章之上。

    “那麽接下來便是山西的題本,諸公又怎麽看?”

    張瑛道“山西四府原額是每糧一石,征草二束,後雖加征二束,但以此為率久已,山西本就每歲有近七成田賦存留,如今再要求每石糧減草二束,有些過了吧?”

    劉一焜略一思索,道“恐怕這與太仆寺有些關係。”

    “此話怎解?”李琚不解。

    “你們忘了?牛懋曾在陛下麵前提過,要在太原、大同府的岢嵐州、朔州、忻州等地試種燕麥與苜蓿草的混和耕種。”

    “哦,老夫記得那事……但跟這征稅有何關係?”

    “那燕麥同苜蓿草混種是個好法子,去歲夏秋土地墒情好時,已在一些州縣草場試種了……”

    “夏秋才開始播種?能過冬?”

    “聽說是可以,當然最好還是春季,因那燕麥頂土力強,利於苜蓿出苗,刈割幾茬後再中耕,隻要抗旱保墒,基本越冬無虞。而且刈割後的苜蓿及時晾曬,即可青貯,又可得幹草……”

    “去歲夏秋……就是說已經試種成功了?”

    “應該是收成不錯。”

    “原來如此,老夫明白了……難怪他們想取消加征,又要以銀代征,要是以此法播種,每畝收成應提高不少,除開所上繳的賦稅,餘下的燕麥和草料便可悉數賣與那個……那個……草料市場,豈不是得銀更多!”

    李琚明白之後給氣笑了,這十三省的地方大吏各個都不是省油的燈,都打自己的小算盤,算得賊精!就是不想想朝廷這已經在勒緊腰帶了,還天天為地方著想免這個,少那個!

    “不可,即已為率,便不再更改!”李琚立馬否了山西的題本,想了想,又補充一句“不管山西三司的官員與太仆寺達成何種協議契約,都不再更改稅率。”

    “要是山西所有的草場都推廣這種方法,那每年的收成可增加不少啊,陝西草場不少,也可這般……”

    提到草場劉一焜又想起一事,道“對了,你們還記得苑馬寺曾上過的一個題本,說希望恢複永樂時就已設置的碾伯所,當時是因考慮蒙、藏的草場之爭便給否了……”

    這個紛爭由來已久,要追溯恐怕得往前兩百年,過去是苑馬寺、土司乃至當時的藩王直接占了牧民的草場,又招逋逃人戶進行耕種,還不知存恤,紛爭便由此起。後來蒙藏部落遷徙又進占草場,直到如今,因草場問題一直都紛擾不斷……

    “苑馬寺都是前幾年的題本,看劉閣老的意思是想重提?”

    “並非重提,我的意思是,紛爭並不影響土地清丈,記得自陛下即位以來,還從未清查過天下土地……要不此次請旨,先重新清丈天下的牧馬草場?”

    “可,”李琚回道。

    “那票擬就照此書寫?”張瑛問道。

    ——————————————

    不消多時,四人點檢的公文也有七七八八,也都一一票擬,再將整理好的公文重新返還給了司禮監內書房,如此,內閣的工作才算暫告段落。通常若票擬意見與陛下不合,還會發還改票,甚至三番五次改票也有可能。

    但最好不要如此,

    翌日早朝,依然按部就班,看起來似乎一切正常……

    早朝之後不久,永明帝又召了眾大臣於懋勤殿議事。

    接到口諭的諸位大臣從值房出來,匆匆趕到懋勤殿,一進殿便瞧見有人早已在那,不是別人,正是古德海。

    眾人進殿之後行禮,禮畢後起身站立於兩旁,其間還有人不住偷瞄古德海,劉一焜就是這般,他心裏猜測著,奇也,陛下又為了何事召集?

    還是永明帝先開了口,道“古愛卿給朕建言,說……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