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胤城
字數:4192 加入書籤
為了表示對李默歸降的重視,涼王直接下令在晚間備好酒宴作為歡迎。
兩萬大軍的加入,無異於如虎添翼,涼王單單隻是瞧著,心中就升起一股豪氣。因為高興,他甚至多喝了幾杯,連帶著未離都被他灌了好幾杯酒。
在酒精的作用下,眾多的將士都迷了眼,困意上頭睡了過去。
再醒來,卻是被熱意蒸騰醒的。衝天的火光將黑暗的天空映得通紅,不少百姓都從睡夢中被驚醒。
一時間,胤城中滿是淒厲的呼喊聲。
涼王還有些迷蒙的眼睛在看清麵前的景象時瞬間變得清醒,心中懼怕異常,他下意識地就去尋找未離的身影。但巡視了三次,卻均未找到未離,不僅如此,連同剛剛歸順的李默和他座下的李家軍也一起不見了。
若是此時涼王還不知道發生什麽就白做了半輩子的王爺,他撕了李默的心都有了,但眼下找不到人,他隻能先命人救火。
畢竟,那火中是他們的糧草軍需。
胤城北門臨近陰山,李默的原計劃是燒了叛軍的糧草後就躲到陰山中去。但此刻,看著擋在他麵前的男人,他隻能放棄了這個想法。
“李將軍,我未離敬重你,你卻如此回報我,那月國的小皇帝值得你如此對待嗎?”
李默握著劍的手緊了緊,卻沒有說話。
未離沒有急於動手,反而如同捉到老鼠的貓一般,逗弄著李家軍。
“說不定你們所有人的父母妻兒都已經因為你們假意歸降的舉動而掉了腦袋,你們即便回去又能如何?對月國所有人而言,你們不是英雄,而是通敵叛國的亂臣賊子!”
不知是火光映得,還是內心情緒激動,李默的眼眶有些發紅,他的身後,一群風塵仆仆麵帶疲憊之色的將士們也是同樣的神色。
看著未離,李默咬了咬,開了口。
“我們,不是!”
僅僅四個字,卻好似用盡了他全身的力氣,說到最後的時候他的聲音已經有些暗啞。
但就是這四個字,讓方才還有些熙熙攘攘的李家軍們安靜了下來。
幾乎映紅了半邊天的火光給他們平添了一絲悲壯。
未離已經抽出了劍來,沒有人後退。
“兒郎們,殺掉叛軍!滅掉雲軍!保家衛國!”
“保家衛國!保家衛國!”
軍人的血性被激發了出來,所有人都舉起了自己的武器,不管不顧地向著城門衝了過去。
未離冷眼瞧著,唇角微微揚起一抹譏誚的笑容。在他的眼裏,這些人無異於以卵擊石,想要勝利根本就是天方夜譚。看著衝過來的人,他抽出劍,示意眾人迎了上去。
兩萬李家軍對陣五萬叛軍,此戰在漫天火光的映襯下一直打到了天明。火息了,戰役也結束了。
橫屍滿地,地麵都被鮮血浸成了紅色。在戰神未離的指揮下,涼王的軍隊最終取得了勝利。
但他們勝了,卻也敗了。
李家軍用他們的血肉之軀在叛軍的圍攻之下,硬生生撕出了一道口子,保留了最後的力量。
胤城之戰,李家軍傷亡共計一萬六千二百一十一人,涼王軍隊共傷亡三千四百七十八人。對於此戰,後世的史書隻用了四個字來表述:慘烈、悲壯。
消息傳回綏京的時候,正在早朝上,看了一眼呈信之人,南宮牧卻沒接過來,而是直接命他念了出來。
“稟陛下:
將軍李默率兩萬士兵假意投降,趁叛軍不備之時燒其糧草……後在胤城北門同叛軍背水一戰,但因兵力差距懸殊……李家軍隻餘三千餘人。”
一時間,殿中靜寂,隻有那報信的人隱隱的抽泣聲。
南宮牧隻覺得手腳冰涼,下意識地向著古珩瑾看了過去,卻見對方神色嚴肅至極,眼神中的不滿昭然若揭。
南宮牧閉了閉眼,聲音有些嘶啞,似是喉嚨上裹了沙。
“朕,錯了。”
他是真的知道錯了。
即便憂心李家與古珩瑾聯合在一起,即便擔心李家一家獨大、威望漸高,他也不應置國事於不顧,更不應該偏聽偏信流言,險些讓這些用血肉在為國家戰鬥的將士們蒙受不白之冤。
“希望陛下信守諾言。”
良久的沉默,南宮牧終於開口。
“撤了在李家外的駐軍……王福,將虎符給李聞將軍送去。”
古珩瑾的神態仍是沒有放鬆絲毫,聽了他的話甚至沒有半分波動。他清楚李默不可能叛國,也做到了幫李默護住李家,甚至將兵權軍權從南宮牧手中奪了過來,但他心中卻沒有半分歡喜。
有的,隻是疲憊和厭煩。
但此刻,他卻仍是不能後退,哪怕隻是一小步。
“許山南、許水北何在?”
“臣在!”
“本王以攝政王之名,令你二人率三萬精兵即可啟程趕往胤城,務必擋住叛軍的進攻!”
“諾!”
“顧南風何在?”
“臣在!”
“命你押運糧草隨軍出征,人在糧在!”
“諾!”
見到一切安置妥當,古珩瑾直接站了起來,低頭望向頹然坐著的南宮牧,“陛下可有異議?”
擺了擺手,南宮牧沒有說話,古珩瑾的目光又看向了殿中。
“諸位可有異議?”
“攝政王聖明,臣等並無異議。”
點了點頭,古珩瑾微一甩袖,便想離去。
沒有人攔他。
等到他的快要走出殿門,南宮牧才站了起來,聲音中滿是平和。
“攝政王,務必將月國的兒郎們安全的帶回來……”
似有譏誚的輕笑聲傳來,下一刻,在所有人的目光中,古珩瑾逆著光走出了大殿。
史書載:神武元年,六月十六,攝政王古珩瑾聞胤城之戰慘烈戰況,心有不忍,派新科文武狀元許山南、許水北及顧南風前往平叛……同年六月廿一,月國軍隊抵達胤城,同李默幸存軍隊匯合……月國士氣大振,叛軍涼王節節敗退,避其鋒芒,退守娑城。
史書不過寥寥數筆,便寫盡此間戰況。但真正的戰場機鋒、製敵之策、安民之法,卻是未曾提及。
原因,卻是此間情況,除了參戰的數人,根本無人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