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 皇太子秘辛隱事

字數:4647   加入書籤

A+A-




    王珣致仕,徐宗文便在宣室殿當眾宣布由右仆射張玄之接任尚書令,全權負責尚書省。

    “臣叩謝陛下隆恩!”張玄之兄弟早就是徐宗文擁儕,忠心耿耿多年確實該晉升。

    百官原以為裴卿會複任尚書令,但徐宗文考慮到裴卿已經是內閣首輔,還兼任尚書左仆射,便不再給他加擔子。

    “朕昨日接待豫州急報,溫侯司馬德宗不幸暴斃於溫縣宅邸,朕甚為哀之!”

    徐宗文終於說到了正事,百官寂靜無聲全都側著頭跪坐著聽皇帝接下來要說什麽。

    徐宗文正襟危坐,一手扶著禦座:“朕與溫侯名為師徒,情同父子。前朝孝威帝臨崩寄朕以大事,朕彼時受命佐之,然其雖少智多遲,畢竟也是曾經君臨天下過的。”

    “朕欲擇禦史會同廷尉仵作,選派太醫署、禦藥院妙手名醫前往溫縣詳察溫侯死因,若是疾病驟發暴亡便就罷了,若是有心懷不軌之徒從中作梗謀劃之,以壞朕清名,一旦查實,朕必誅滅其三族!”

    徐宗文惡狠狠用手拍了禦案,百官聞聲不約而同低了低頭。

    “好了,出兵之事準備得如何了?”暫時處置完司馬德宗暴斃事之後,徐宗文的注意力又轉移到了滅燕之戰。

    兵部尚書到彥之手持朝笏,出班躬身奏道:“兵部昨日已接到慕容德於十日前發出的求援,他本想率兵援救慕容寶,得知慕容氏兄弟同室操戈他便退出中山,但仍遭到慕容麟所部攻擊,慕容德兵微將寡故此求援。”

    “慕容德願意歸降大寧,請求陛下冊封。”

    “諸卿以為如何?”徐宗文摸著須髯,開始征求大臣們的意見。

    見百官正交頭接耳卻無人出班,三司使郭裳挺身奏道:“陛下,陛下當立即遣使冊封慕容德為燕王,然後令其攻破中山,如此便能令慕容麟、慕容鳳與其對壘,陛下還當令大司馬出兵助慕容德,不過要以大寧燕王的名義方可。”

    徐宗文正在思索此策可否當行之時,薛讚又出班與郭裳並奏道:“臣附議!臣還建議大司馬主力趁亂收取附近郡縣,以孤立中山,徹底斷絕中山外援,任由慕容氏兄弟鬩牆,最後不管誰贏了最後都是我軍甕中捉鱉!”

    “彩!”首輔裴卿第一個鼓起了掌,百官緊隨其後。

    徐宗文十分滿意,命二人回座,又複問:“諸卿可還有良策以教朕?”

    聞言,新晉尚書令張玄之出身拜奏:“臣有一策,伏請陛下納之。”

    “請張令君奏來,朕洗耳恭聽。”

    張玄之緩緩道:“天下州郡我大寧所占遠超列國,若陛下能以仁安民,以義納士,則遠近歸附,河山一統之日不遠矣!道尚書與郭計相所言確乃攻城破敵之良策。”

    “但陛下,中原河北的百姓久遭異族蹂躪,他們無不盼望王師降臨,能夠重歸漢家!陛下也應該愛惜這些即將歸附的百姓,所以臣之建言是要陛下盡量少動刀兵,我軍進攻途中每下城邑,皆需開倉濟民,戶部與三司亦當籌備大量耕牛、農具、穀種等……”

    裴卿手執朝笏亦奏道:“陛下,張令君所言皆是老成謀國之言,常言道攻城為下攻心為上,若能使人心歸附,功莫大焉!”

    徐宗文也覺得張玄之的建言確實有其可取之處,但總覺得還差一些。

    裴卿繼續道:“臣建議我軍每下一城便發布安民告示,同時發給百姓我朝新頒發之曆法。”

    “百姓所圖不過一日兩餐,春耕秋收,其中尤重農事,是故天時節時頗為重要。隻要百姓看了我大寧的黃曆,就知道我大寧如今是我武赫皇帝在位!”

    “說得好!”徐宗文想到百姓每次打開黃曆都能看到自己,喜不自勝:“準奏!命欽天監與工部協辦此事。”

    “謹遵陛下敕令!”

    隨即,徐宗文亦采納了到彥之、郭裳和張玄之的建議,命尚書省六部有司依次實行。

    之後,徐宗文與百官就新政十條的推行開始重新審查各州郡的進度……

    “門下:

    皇輿肇建,必有輔佐之臣,天步多艱,爰仗經綸之業。

    尚書令、始興郡公珣德惟神降,材與運生,道協台嶽,名書讖緯。風度宏遠,操履貞固。懷至公之節,守難奪之誠。履道體正,經邦立言,譬茲晉梁,有若鹽梅,翊替綢繆,庶政惟允。

    且曆居端揆,彝章緝穆,元功懋德,膺茲重望。加太傅,封吳國公,位次特進,階正一品,食邑六千戶,食祿三千石。

    賜革車一乘,車旗以九為節,建九斿。

    賜班劍二十人,羽葆鼓吹一部。

    賜絹二百匹,帛二百匹。

    與一子五品官,更與兩子官。

    周稱內史,以司號令;漢曰尚書,是主喉舌。用平邦典,以佐王教。

    中書舍人王弘,忠肅剛簡,博聞宏識,逸量宏達,英才卓邁。既履直而成範,亦資忠而炳德。並才包王佐,望重時英,內訓五品,外清九服,嘉謨必盡,庶績允厘,宜參五省之命,以正三台之象。

    可尚書省左丞,階位次等正五品下,封吳國公世子,子孫世襲羽林郎。”

    “臣王珣叩謝陛下!”

    “臣王弘叩謝陛下!”

    退朝之後,王珣父子剛回府屁股都沒坐熱,宮中內侍監的內侍與禦史便聯袂而來。

    “兩位別急著謝,奴婢這還有陛下的手敕。”

    “命尚書左丞王弘為使,往溫縣遜帝宅邸替朕憑吊,代為致祭,以慰人心,以靖浮言。”

    “臣謹遵敕令!”

    送走了傳詔使者後,王珣先進了門,還沒坐下王弘便追上來:“父親,這陛下派兒子去吊祭遜帝到底是何用意?”

    王珣撇開一旁的高椅子,他還是習慣跪坐,他緩緩道:“你還是太心急了。遇事要多想想,為官三思。如今陛下開朝建國,我琅琊王氏列為皇親,本就不知多少人豔羨!再加上我琅琊王氏百年底蘊,士族領袖,更是引來不少人嫉妒!”

    “也正是因此,我們才要小心謹慎!所謂三思,知道危險就能躲開危險,這就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來注意你的地方,就叫思退。退下來就有機會,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兒錯了,往後該怎麽做,這就叫思變。”

    “要想琅琊王氏在大寧一朝屹立不倒,我們隻有步步為營,更何況目下陛下又封我為國公,位列三公,賞賜頗厚!這更是置我琅琊王氏於風口浪尖,一旦一朝失足便是萬劫不複!須知陳郡殷氏、龍亢桓氏前車之鑒不遠!”

    王珣苦口婆心,兒子王弘則連連頷首。

    “陛下既封了我國公之位,又許你為世子,升為尚書左丞,舍得舍得,有舍有得,那麽作為交換我琅琊王氏也得付出些什麽才是。”

    王珣微微思考,分析道:“陛下選派你去溫縣頗有深意,其一是穩住士族,其二應當是借此表明心跡,其三嘛陛下是要表明立場。”

    “表明立場?陛下如今是什麽立場?”王弘還是沒有想明白。

    “陛下並不反對與士族共治天下,也不反對九品官人法,至少十年之內是如此。”王珣一語道破徐宗文的用意。

    王弘後知後覺,皇帝一向用人唯賢,唯才是舉,似乎對九品中正製和世襲並不感興趣,但國朝初立為了天下穩定,皇帝選擇九品中正製確實有可能。

    其實,徐宗文命王弘前往溫縣致祭此舉還有第四層深意。

    “琅琊王氏若想長久,唯一的法子就是擁護陛下,擁護陛下的決策,和陛下站在一起,成為陛下的外援!”王珣臉上的皺紋擠在一起,他笑著繼續道:“而且,我琅琊王氏還有一位三殿下!”

    三皇子徐昭業,其生母淑妃王甯便是王弘之女,王珣之孫。

    聽聞宮中曾有一段隱秘鮮為人知,是關於當今太子徐世胤的……(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