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大結局(下)
字數:5231 加入書籤
“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過了千金渠,徐宗文望著由遠及近的大夏門,跪坐在駟馬戎車之上有感而發。
“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發生!”
五十年前他便是念著這首詞來到了這裏。
長樂三年六月初六,寧朝北伐大軍凱旋歸來,洛陽城中萬人空巷,所有人都在城外迎接得勝歸來的王師。
今上長樂皇帝及太後沈氏會同在京宗室諸王、公主駙馬都尉及內閣樞密兩府重臣、六部諸司各省院百官還有駐京禁軍高級武官在城外郊迎大明皇帝。
“孫兒恭迎祖父。”
“兒臣妾恭迎父皇!”
“恭迎大明皇帝……”
在徐宗文身前跪滿了人,人群之後則是帝王出行門鹵簿儀仗。
寧製天子出,車駕次第,謂之鹵簿。
寧朝大駕鹵簿首先是巨大的轀輬車,與駟馬戎車等級相同,駕四馬,建赤旂,其上如畫輪車,下猶金根之飾。
轀輬車由光祿卿、太常卿負責引從,太常外部掾居左,五官掾、功曹吏居右,並駕一。
其次為九遊車,中道,武剛車夾左右,並駕駟。
其次雲罕車,駕駟,中道。
其次闒戟車,駕駟,中道,長戟邪偃向後。
次皮軒車,駕駟,中道。
再次次鸞旗車,中道,建華車分左右,並駕駟。
前後隨駕車計有九駕,接下來就是儀仗。
首先是帝王雅樂羽保鼓吹,左右各一部,十三人,駕駟。由八校尉佐仗,左右各四行。
司馬督,在前,中道。左右各司馬史三人引仗,左右各六行,外大戟楯二行。
次九尺楯,次刀楯計有五類。
次弓矢,次弩計有九類。
班劍儀仗過後是五色華蓋、戟鼓等,由殿前禦史與錦衣衛鸞儀司共執。
次#五牛旗,赤青在左,黃在中,白黑在右。
次日旗、月旗、雲旗、雷旗、風旗、雨旗二十八類。
次幡、幢、扇、傘、蓋。幡有龍頭幡、豹尾幡、絳引幡、信幡八十餘種。
鹵簿儀仗隊伍從徐宗文眼前一直延續到城門口,一眼望不到盡頭……
徐宗文依舊安坐在駟馬戎車上沒有起身,當值炎夏,他頭戴玉冠,卻身披大氅,臉色紅潤,看上去並沒有什麽異常,加上內侍們為其梳洗裝扮非常得體,沒有了遠征塞外的疲憊,反而年輕了幾歲。
“都起來吧,”徐宗文的聲音依舊是從前那般中氣十足且帶有帝王的不怒自威,“皇帝上戎車,”徐宗文對長樂帝徐元拓說,“其他人就別湊熱鬧了,回城吧!”
“遵旨……”
內侍華福子小心翼翼攙扶著長樂帝上車,自己暗自退了下去。
駟馬戎車之上,徐宗文帶笑觀察著大孫:“不要學你阿耶,政務固然重要,身體更為重要!要勞逸結合不要一直伏案,軍政不都有兩府處置麽?你批紅就行了,要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徐元拓的眼圈有點黑,很顯然是處理公務到了深夜,胡子也長了些,身子看上去比一年前瘦了。
徐宗文早已得知他從乾元殿搬到了前朝,他很欣慰,自己沒有看錯人,大孫是個合格的繼承人。
徐元拓攥著祖父冰冷的雙手,眼中忍著不讓淚水流出來,他有些哽咽:“阿,阿翁!您才是要注意身體才是。大寧不能沒有你!”
徐宗文先是一愣,然後淡淡一笑,他將另一隻手搭在大孫手背上,感受著手心傳來的溫熱他舒了一口氣:“大寧可以沒有任何人,沒有咱沒有你沒有你阿耶都一樣,但是大寧不能沒有百姓,這一點你可明白?”
“孫兒明白,君為舟民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徐宗文非常滿意:“你說的很好。就是這個道理,隻有愛民,國家才能長存才能興盛,希望你不僅是明白這個道理還是傾盡餘生之力去完成。”
徐元拓抽噎著答道:“孫兒一定不辜負阿翁期望。”
“老十七!”徐宗文歪著腦袋叫了一聲,身後跪著的岐王徐權麟立刻直起了身子:“阿耶,您喚我?”
徐權麟上了車,徐宗文拉著大孫神神秘秘賣了個關子:“你十七叔有奏疏要上給你。”
徐元拓正色道:“十七叔有什麽話直接說便是了,一家人不是生分了嗎?”
三年前的那個夜晚,徐元拓早就聽說了宣室殿的事,老十七和幾個藩王聯名擁立秦、晉二王,但是這個秘密他一直埋藏在心裏。
“陛下畢竟是大寧朝的皇帝,臣雖然輩分上高一些但還是知道君臣之別的,這是臣為了大寧藩王們上的奏疏,事關國本請陛下一定要看仔細了。”徐權麟的話既公且私,不失禮儀也盡了臣子本分。
徐元拓接過奏疏,開始集中注意力,徐元拓開始就被奏疏上《遷藩策》三個字給吸引了,打開之後更是越看越著迷,有種柳暗花明,峰回路轉之感,一時間愛不釋手。
“這《遷藩策》乃當世之《推恩令》,十七叔有大才啊!”徐元拓不禁拍案叫絕!
徐權麟有些心虛的地望了一眼老爺子,得到鼓勵之後他才心安理得答道:“這都是臣的一片赤子之心,希望能解君憂。”
“照此解決,百年之後大寧疆土將會增加數倍!”徐元拓想到的也是周代的分封製,隻不過周朝是封功臣和宗室,寧朝隻分封宗室。
“你要怎麽做咱都支持。”徐宗文將這個流芳千古的機會交給了大孫,他自己已經沒有這個精力了。
“咱會召諸王回京,然後由你宣布《遷藩策》施行,誰敢不從那隻能廢封邑、降年封、奪護衛了,實在不行讓錦衣衛提供一條罪名讓禦史彈劾,直接除爵。”徐宗文狠了狠心,大寧百年大計絕不能毀在一個不肖子孫身上!
“好!多謝阿翁成全。”徐元拓已經知道了《削藩策》根本不是老十七獻的,而是祖父是在借老十七之名而已。
半月之後,二十位就藩的親王全部回京,加上鼎文帝七王,二十七個親王被徐宗文叫到了供奉先祖的奉先殿內共同起誓。
凡徐氏子孫,不可互相殺戮,各遷藩於外的諸王可以自稱親王、皇帝,但屬於寧朝宗藩,不得違背寧朝皇帝的詔命。
諸王之國號可以自擬然後遞交內閣、議會審批通過,錄入宗藩。
諸王不得之間相互攻伐,更不能對大寧本土興刀兵,否則視為謀逆,諸王有權共同彈壓,攻入叛國之地的宗藩有權利瓜分其國土。
諸王所征服的土地皆屬於諸王及其後代子孫所有……
誓言總計九條,大多數規定了藩國的權力,劃分了藩國義務,明確了藩國之君的責任,維護了藩國與寧朝本土的關係穩定。
二十七位親王在徐宗文的見證下歃血為盟,由史官記錄。
之後,徐元拓便命內閣、樞密院和六部派人與諸王聯係接洽,安排詳細事宜,諸如諸王遷藩立國所需要的護軍、醫生、教師、向導、工匠等,耕牛、馬匹、牲畜、家禽等,或是藥品、農具如何撥付,所需馬隊、船隊、駝隊如何調度。
諸事繁雜,朝廷忙了大半年才徹底解決了遷藩所需。
長樂四年春二月初二,諸王再次返京告別大明皇帝,三月出發遷藩。
武赫係諸王二十位大多分封塞外、遼東、交州和西域偏遠之地,鼎文係六王分往夷州、海上諸島。
長樂係諸王計劃分往廣州以南的海域……
長樂十年(公元440年)春,徐宗文在鄴城大明宮內重修銅雀台。
完工後的銅雀台高二十丈,用香柏為殿梁,數十裏之外都能聞到其芳香。
徐宗文在台上擺酒設宴,詔在世的武赫舊臣舉行大宴,席間再一次吟誦了那一首《破陣子》,諸臣聽聞無不落淚。
也就是這一場大宴,徐宗文攥著酒爵躺在胡床上壽終正寢。
這一年,徐宗文七十六歲。
長樂帝徐元拓聞訊率在京文武宗室、後宮趕往鄴城為大明皇帝舉哀。
同年,長樂帝為祖父武赫帝親書神碑,並上廟號太祖,諡號武皇帝。
邢國公劉裕、滕國公張守仁、莘國公張守義三名老臣為首的二十位武赫舊臣得到大明皇帝駕崩消息之後不約而同在家中自裁,並留下遺書殉葬帝陵。
僥幸在世的北伐軍將校們從各地奔赴洛陽神陵,他們不顧勸阻全都在徐宗文神陵的享殿之中自戕,請求殉葬神陵!
長樂帝大慟,下詔厚葬於神陵陪葬,並厚恤殉葬將士家人,下令再不許百官殉葬,然不能止。
……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