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七十二章 臣無異議

字數:4764   加入書籤

A+A-




    第一千七百七十二章臣無異議

    話是說得如此冠冕堂皇。

    口口聲聲說是對大魏不利,照皇帝看來,這些大臣分明就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

    皇帝重用寒門學子,他們極力反對。

    皇帝封蕭權為帝師,他們極力反對。

    總而言之,所有有可能牽扯到他們利益之事,他們都極力反對。

    皇帝不動聲色“愛卿言重了,昆侖奴向來安分守己,對朝廷有敬畏之心,從不生事。”

    大魏開國以來,哪有見過昆侖奴欺負人的?

    他們不被人欺負就已經很好了。

    吃慣了苦的昆侖人,一旦得到自由,朝廷一旦給了他們更好一點的生活,他們心中對朝廷隻會有感激,絕不會給朝廷添亂。

    皇帝的話,讓那位大臣一時間無從反駁。

    他暗暗地看了皇帝一眼,神色之中是有不甘,但卻不知從何反駁,隻得悻悻地垂著腦袋,道“陛下言之有理,是臣愚鈍了。”

    這位大臣反對是反對,但他還沒有迂腐到那種要跟皇帝力爭理據的地步。

    見慣了那麽多同僚以死勸諫都沒有用,他才不會傻乎乎地一味堅持己見。

    反正聽皇帝的意思,他有再多反對的理由,皇帝總有能一一駁回他的說辭。

    到頭來,大臣還是會輸給皇帝。

    既然結局會是如此,他又為何這般執著?

    最主要是執著沒有用。

    見這位大臣妥協,另一個大臣出列,義正言辭道“陛下,臣以為,昆侖奴不該走出暗淵。”

    昆侖奴被困暗淵數十年,就如那一直被誅神印壓製的昆侖人一般。

    誅神印一破,昆侖人的野心便毫不掩飾,開始四處征戰,擴張領土。

    昆侖奴若是離開暗淵,讓他們增長了見識,壯大了膽量,他們勢必會步昆侖人的後塵,必將對大魏的發展不利啊!

    嗯,反對的理由大同小異。

    主張是一樣的,就是不能讓昆侖奴走出暗淵。

    潛台詞就是,低賤之人就該待在他們該待之地,別出來丟人現眼,膈應人。

    表達出他們對昆侖奴的高度排斥之意。

    哪怕不是讓他們進京都,大臣還是不願意讓昆侖奴走出暗淵。

    這就是為官者該有的胸襟與氣度?

    真是太讓皇帝失望了。

    皇帝保持平靜道“愛卿所言也並無道理,可凡事應當適而可止,逼急的兔子還會咬人。”

    昆侖奴如今還能安安分分地在暗淵待著,是他們還沒有走到絕境,倘若朝廷對他們一味地壓製,讓他們一直待在暗淵之中。未來有一天,他們在暗淵無法生存下去,走到絕境了,他們勢必會謀反。

    與其讓他們走到那一步,還不如幫他們走出暗淵,給他們一條生路?

    結局不是皆大歡喜?

    畢竟,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吃飽了撐著而想著謀反。

    大部分謀反之人,都是覺得自己走投無路了,想著為自己謀一條活路才謀反的。

    給別人留一條活路,也相當於給自己留一條活路。

    這

    皇帝的話,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的樣子。

    不知從什麽時候,皇帝竟能憑一人之力,力戰群臣。

    他這口才,更是得蕭權真傳,能說會道,還讓人挑不出刺來。

    是的,皇帝成功地讓又一位大臣閉上了嘴。

    連敗兩位大臣,皇帝心中其實早已喜滋滋,臉上不得不端著而已。

    他眸光淡淡地掃了底下一圈,然後道“眾位愛卿可還有異議?”

    其實皇帝從大臣們的眼神可以看出,很多大臣都是不服的。

    但不服歸不服,他們沒有說服皇帝的口才,他們不敢貿貿然開口。

    就連張瑾,都是持反對意見的。

    不過張瑾反對昆侖奴出暗淵,沒有怕昆侖奴觸及他的利益的想法,他隻是純粹覺得不應該提高昆侖奴的地位。

    可從皇帝的話聽來,皇帝明顯是偏向要讓昆侖奴走出暗淵的。

    既然皇帝有此意,張瑾作為親皇黨,自然要以皇帝的心意為上。

    他十分識時務地扯著嗓子道“臣無異議!”

    捂著良心說謊話的感覺,其實也挺好的。

    有了張瑾帶頭,趙瀾、秦南等親皇黨跟著齊刷刷道“臣無異議!”

    其他大臣,已經明白皇帝的心意,他們即便是有異議,也不得不改口道“臣等無異議!”

    其實昆侖奴要離開暗淵,這事說大其實也不算大。

    無非就是,他們以前可以任意踩在腳底下羞辱的昆侖奴,他們以後不能再這般對待了。

    再說了,昆侖奴去的是七大州,又不是來京都,對他們影響實在是不大。

    大臣們反對,不過是不想讓昆侖奴有翻身的機會罷了。

    他們本就出身低賤,不配跟大家生活在一起。

    既然皇帝堅持要讓他們走出暗淵,大臣們無法說服皇帝,那就隻能由著皇帝去了。

    就這樣,大臣們與皇帝達成共識,同意讓昆侖奴走出暗淵。

    這是蕭權第二次為昆侖奴爭取利益。

    暗淵。

    蕭權終於等來小仙秋的消息,說皇帝同意蕭權的建議。

    其實,蕭權知道皇帝肯定會同意,他也知道皇帝一定會讓大臣們也同意。

    皇帝說跟大臣們商議,不過是走個流程,讓大臣們在知道這麽一回事而已。

    真正的決策權還是在皇帝手上。

    既然皇帝同意了,蕭權便抓緊時間將此事安排好。

    在等待的時間裏,蕭權將昆侖奴分為七組,每一組相對應一個州。

    每一組的組長手上,都拿著蕭權親筆寫的信。

    信的內容大概是,是讓每個州的最高領導要安排妥當這些昆侖奴,不能欺壓他們。

    有了這封信,當地官和兵都不敢為難昆侖奴。

    這封信,可以說是蕭權給昆侖奴的護身符。

    除此之外,蕭權還叮囑白起偶爾要巡視一下,在其它州生活的昆侖奴,相當於給昆侖奴又一重保護。

    事情已經安排妥當,蕭權當即便讓他們出發,前往各州。

    看著漸漸空蕩的暗淵,駐守在這兒的官兵也就沒有用了。

    蕭權讓他們從哪裏來回哪裏去。

    官兵們還以為自己這輩子都得在這兒度過,沒想到還有離開這裏的一天,他們心情不知有多澎湃!

    他們能離開,還是蕭權的功勞。

    所以,離開前,他們對蕭權謝了又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