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二百零四章 白起賑災
字數:4708 加入書籤
第二千二百零四章白起賑災
可丞相在腦海中飛快想了一下,賑災之事,無論是派趙瀾,還是秦南兄弟去,都不妥當。
趙瀾與秦家兄弟雖有能力勝任此工作,可皇帝對三人太過重用,朝中其他官員便失去了立功之機,難免會因此而對朝廷產生意見。
這君臣一旦離了心,可不是什麽好事。
所以,這個皮球,丞相還是丟回給皇帝,還望皇帝能明白他的用心。
不患寡而患不均啊。
身為君主,可不能把立功的機會,集中在那麽幾個人身上。
剛開始,皇帝是真的不理解張瑾為何如此反常,沒有順著他之意說下去。
他以為是張瑾不想管此事。
可看張瑾的神色,並不像是不想管,而是像在有意回避什麽。
皇帝不明所以,他琢磨了一會,這才突然反應過來,他眸光淡淡地看了張瑾一眼,心想,還是張瑾考慮周到。
這件事,皇帝確實欠考慮了。
還真是應了蕭權說的,身為君主,要耳聽八方。
多聽朝中大臣之意見,擇優而從。
最近皇帝因為京都殺人案毫無進展,又因為蕭權遇上了顏婆婆如此強大的對手,還因為軍團之事奔走在外,如今白鷺洲還發生了這樣的事,皇帝不得不為蕭權感到擔憂。
關心則亂。
是他欠缺考慮了。
去白鷺洲,正常來說,確實是趙瀾三人當中,任意一人去比較合適。
如此一來,能為蕭權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可事事都讓三人出頭,難免會讓其他大臣心生不滿。
在朝為官,誰不想建功立業,青雲直上?
皇帝幹咳一聲,然後淡淡道“眾卿家,你們可是有誰願意去白鷺洲?”
賑災於官員而言,是一份機遇與挑戰並存之差事。
工作做好了,不僅能得到皇帝的欣賞,升官發財,在民間的名聲也會因此大噪,所謂光耀門楣,也不過如此了。
可此事一旦做不好,便會吃力不討好不說,以前奠起來的基礎,也有可能轟然倒塌。
常言道,即便你前麵把九十九件事做得完美,如果有一件做不好,你便會前功盡棄。
前麵的努力就等於白費了。
所以,白鷺洲這一趟,去還是不去,是真的值得官員們深思熟慮一番。
皇帝的話一落,大殿再次陷入沉默之中,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照不宣地打著同樣的算盤。
見大家不吭聲,皇帝淡淡道“眾愛卿,可是都不願去?”
皇帝是主子,誰敢當著主子的麵說不願?
除非是這頂烏紗帽戴膩了!
眾人神色緊張而又恭敬地站好,低眉順眼,不敢看皇帝一眼,生怕就因為看了皇帝一眼,讓皇帝誤以為自己是願意去的,因此讓自己踏上一條不歸路。
是的,但凡是吃力不討好的可能發生之事,官員們都不願意去做。
就安心地守著自己這一畝三分地不香嗎?
非得去冒那個險。
官員們的反應,倒是十分出乎丞相的意料,他以為這份差事,還是有人願意搶著去幹的。
萬萬沒有想到,他好心為大家爭取來的機會,竟沒有一人珍惜,真是好心當成驢肝肺嘍。
他就想不明白了,這些大臣們,什麽時候變得這般佛係了?
竟然不爭不搶了?
要知道,這差事幹好了,可是前途無量啊。
要不是張瑾已經身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之位,已經上無可上,他早就搶著去幹這差事了。
當然,張瑾在朝為官這麽多年,自然也是知道同僚們心中顧忌些什麽。
不是擔心自己差事辦不好,不想去冒這個險,就是不想遠離京都,去過那賑災的苦日子。
畢竟京都到白鷺洲,路途遙遠,而賑災之事迫在眉睫,行程上得快馬加鞭,夜以繼日地趕路。
這苦日子,在京都中安逸慣了的大臣,怎麽可能還想去過?
也罷,人各有誌,張瑾能幫的,也就到這裏了。
見大臣們不吭聲,皇帝的眸光沉了沉,心有不滿。
這些大臣,關鍵時候卻一聲不吭,連個屁都不敢放,還把不把他這個皇帝放在眼裏了?
去還是不去,又或者是推一個擋箭牌出來,就這麽難嗎?
但皇帝身為一國之君,喜怒不形於色,為了緩解這寂靜的氛圍,皇帝又開始艾特張瑾,他淡淡道“丞相,你心中可有合適人選?”
就在這時,秦南站了出來,聲音響亮道“回陛下,臣願前往白鷺洲。”
按道理說,賑災之事武官去做最是合適不過,畢竟武官身上自帶有種讓人敬畏的氣息。
而秦南雖為文人出身,可他是將門之後,耳濡目染之下,他身上多少也浸染了些武將氣息。
再說了,秦南可是有功夫在身的,自保完全不成問題。
經過曆練,秦南看起來也比以前成熟穩重了些,是個能挑起重擔之人。
難得有個人站出來替他們解圍,群臣不由紛紛向秦南投去欣賞之目光。
這差事,秦南去好啊。
秦南已經身居太尉之位,位列三公,官職也是抵達了巔峰,此番他去,差事辦好了,也就得到一些賞賜而已。
若是辦不好,說不定就要被降職,那這些留在京都之官員,可就有機會上位了。
哈哈哈!
是的,皇帝還沒有拍板,便有官員開始巴巴地希望秦南把事情辦砸。
就在他們以為皇帝一定會如了秦南之願時,皇帝卻聲色淡淡道“秦愛卿有心了,可京都之中,有事需要你去辦。”
你離不得京都。
實際上,趙瀾和秦南在暗中調查那樁殺人案。
這殺人案一天不水落石出,京都的百姓便一天不安心,所以,破案也急需提上日程。
為了能更快地破案,明裏暗裏都要查。
有人願意去,皇帝卻不讓去,這波操作可就迷了,眾人一臉疑惑地看著皇帝,但很快便又垂下腦袋,生怕皇帝艾特自己。
令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皇帝已經有了更好的賑災之法。
他擲地有聲道“白鷺洲賑災之事,十分緊要,因而,朕覺得此事還是白將軍最為合適。”
皇帝口中的白將軍,便是白起。
前往無名山的路上。
在山中查找蛛絲馬跡的蕭權,忽然靈機一動,想起一件事。
與其這樣浪費時間在這裏找,還不如直接去無名山看看。
軍團隻要在那裏,蕭權就有辦法讓他們露出馬腳。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