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玉笥山之獨醒亭

字數:4011   加入書籤

A+A-




    

    海源大師在迷霧中緩步而行,不知不覺已行至一座涼亭處。

    亭中坐著一名衲衣行者,見海源大師前來,衲衣行者伸手示意他坐下。

    海源大師雙手合什作了個揖,在衲衣行者對麵坐了下來。

    “和尚從何處來?”衲衣行者先開口了。

    “貧僧從黃龍山福祿寺來。”

    “欲往何處去?”

    “欲往屈原先生之墓。”

    “意欲何為?”

    “救贖,度化。”

    “度化何人?”

    “既然是去屈原墓,當然是度化屈原先生的亡魂。”

    “如何度化?”

    “我佛慈悲,開經示意,懺悔己過,驅除邪念,斷滅心魔,如此即可度化。”

    “光是如此,怕是度化不了。”

    海源大師問道“為何度化不了?”

    “因為有‘你’。”衲衣行者繼續說道。

    “為何有我不能度化?”海源大師奇怪地問道。

    “癡兒。”衲衣行者接著又問道,“你組織眾僧在福祿寺為屈原先生做了三天三夜的法事,屈原先生可曾得到超度?”

    海源大師緩緩低下了頭,良久道“沒有。”

    “為何你超度不了屈原先生?”

    “想是我佛法不夠,或是超度之僧中有人心意不誠,亦或是屈原先生怨念太深,不肯回頭上岸?”

    “癡兒,佛法無邊,普度眾生,縱有天大怨念,有何不能上岸?”

    “弟子愚昧,該如何做,還請上師開示。”海源大師做了個揖。

    衲衣行者道“你問為何你不能超度屈原先生,你不能超度屈原先生,原因就在於這個‘問’字。你心中存‘問’字,如何能如我意?既不能如我意,如何能度化他人?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海源大師聽到此處,心中開始暗暗驚訝。

    衲衣行者繼續說道“你心中存‘問’,即為有我,有我者,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不能通達無我法者。不通達無我法者,則不能度己;不能度己,如何能度人?”

    海源合掌恭敬,靜靜聆聽。

    衲衣行者接著說道“度己度人,先行布施。如何布施?應無所住。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不住於相,方能降伏其心。”

    聽到這,海源大師開始覺得冷汗淋漓,恭敬道“多謝上師指點迷津。貧僧自幼熟讀經文,自以為博文廣識,精通佛義。今日聞上師一言,方知自己淺薄如斯,早已深陷本相,以為無相實是未能離相。我每日執著於誦經念佛,熟讀經典,沉思己過,卻不知此種執著,亦是有相。”

    衲衣行者欣慰道“善哉,善哉,儒子可教也。如來曾言‘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如佛所說,法隻是渡你過河的工具,你已然過了河,還要扛舟上路,豈非笑話?你所讀之經,便是度你之法,度己之後,便須棄掉。法者,不著於相,方能離相,若說離相,本來無相。”

    海源大師聞言再拜。

    衲衣行者又問道“和尚,我且問你,佛家有幾層境界?”

    “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四層境界。”

    “何為須陀洹?”

    “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何為斯陀含?”

    “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何為阿那含?”

    “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名阿那含。”

    “何為阿羅漢?”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那和尚現在是第幾層境界?”衲衣行者繼續問道。

    海源大師合十道“昨日是阿那含境界,今日卻無境界。”

    “為何無境界”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故此從前是阿那含,今日卻無境界。”

    “不錯,不錯。和尚,我再問你,你從何處來?”

    海源大師合掌說道“從來處來。”

    衲衣行者微微頷首,再問道“欲往何處去?”

    “往去處去。”

    “可有來去?”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此行何事?”

    “度化。”

    “如何度化?”

    “心無所住,即為度化。”

    “如何無住?”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為非住。”

    衲衣行者微微一笑道“沉思尊者,你終於悟了,恭喜你證得阿羅漢果。”

    海源大師緩緩跪倒在地,雙手合十道“師父,弟子修為不精,致生心魔,使真經離世百年,實在有付師父重托。”

    衲衣行者笑著道“無妨,無妨。經來經去,皆是緣法,非你我所能左右。所謂一切諸果,皆從因起,一切諸報,皆從業起。你兩世輪回尚不離初心,終證大道。真經,亦會圓滿歸來。”

    衲衣行者說罷,現出玄奘真身飛入雲中。雲端傳來四句偈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迷霧漸漸散去,海源大師端坐在亭中,腦後突然出現了一個若隱若現的圓形光盤。

    此刻,海源大師隻覺得心澄如水,再無往昔的雜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