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到鎮上嶽魁教書

字數:3175   加入書籤

A+A-




    裘舉笑道“日本也有皇帝?”

    “當然有啊。”嶽魁接著說“在大約在十二萬年前,他們的土居人們就開始了製作陶器;以後邁向定居,大部分住在半地穴房屋。使用弓箭狩獵、撈漁,也采集植物等經營生活,他們也使用石器、骨角器等等。他們也進行栽培禾苗,生產糧食,後期也有了種植水稻。可惜是那裏火山太多、土地貧瘠不宜生活。故此,他們祖祖輩輩都想離到謀生。以前是沒有航海技術,他們隻好困在島上,後來有了船艇,他們就有了歪心思了。後來才有了英法聯軍對我國的戰爭。這次戰爭我國輸了,而且輸得很慘。日本政府也想派遣領事官在我國各口岸駐紮,想要日本輪船得駛入各口岸搭客裝貨,日本臣民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城市任便從事各項工藝製造,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還想清朝將他們的產品免征一切雜稅。”

    裘舉問他,“這次,你這久了才回來?”

    嶽魁歎口氣道“不是走不開呀。”

    裘舉道“你這次回來就不回漢口去了?”

    嶽魁笑道“去什麽漢口了啊!”

    裘舉不懂,問道“你家為你不知花了多少銀子,難道你在漢口也呆不下去?”

    嶽魁道“讀書何用?不考上功名那也枉然。我去漢口找過梅家親戚,那日本人開的洋行可不小,可是我不會計算,隻會一點日語,別人不肯用啊。”

    裘舉道“梅家這個親戚是麽回事情啊?”

    嶽魁告訴,“在同鹹豐登位時武田家族裏就有人帶家人來東北做生意,後發跡後要回到日本去,可他家小三失散留下被梅老幺的大伯伯收養。隻是他覺得那個叫田中的好像不是個善角色,自稱武士,可我懷疑他是個做情報的人。這人既然是武士,就不應該對地理了解那麽清楚,我看他是以武士為幌子在收集我國情況,看來他們日本對我們有心事啊。好在那家夥離開了武田,武田為了梅家的事情回了一次日本,現在又帶家人在漢口開了一個洋行,專做一些洋貨生意。你說我去了能做什麽啊?”

    裘舉道“那他不當醫生了?”

    嶽魁道“洋行是他家族的人在打點,他辦了個醫院。”

    “那你就到醫院去。”裘舉道“你也不該回的呀!”

    嶽魁苦笑道“我不回怎麽辦?嶽仲跑得不著邊,父親病了,我得回來挺住這個家啊。我這次回來在鎮上教書,也算是學有所用啊。”

    原來,嶽魁這次回來要在鎮上學堂當了個教書先生。這是他的親舅舅知道了沙同鎮小學裏的一位先生離開了鎮上學堂,他馬上跟鎮長聯係,給嶽魁討了個教書的位子。

    鎮長礙著嶽魁的舅舅是鎮上的唯一一個舉人麵子才接受了他來鎮學堂當先生的,要不然他想在鎮上學堂教書那是不可能的。

    在裘舉眼裏嶽魁其實就是回來避難的,他是以教書為掩護。後來裘舉終於知道了嶽魁為了壯大他們的隊伍,為了尋找逃亡在外與未聯絡上的同人又回到了沙同鎮,他組織地下組織反袁企圖複辟做前期準備工作。

    自嶽魁到了學校後,李先生就離開了鎮上學堂;他主動聯係洪福到了石頭村學堂去教書。洪福高興非常給了他當學堂主持,還給了一間房子專門供他生活。

    嶽魁也不好意思問李先生為什麽去石頭村,他相信先生一定有他的道理。

    李秀花閑散在家,幾次想回漢口去到教會醫院當護士都被父親攔下了來了。她父親反對她去做伺候病人的事情,認為扶持病人有所侮辱家門!

    此時,嶽魁接到上級命令通知所有的人轉移地下,積蓄和號召全國人民反對袁世凱政府。

    當時,沙同鎮是兩縣交匯之地,在這裏以沙同鎮為中心周圍有很多下鄉村,這裏人才濟濟,而鎮上學堂被鎮上的人認為是孔夫子的聖地,一般來路不清,學曆不行,人品不好,從未從教的人是不可能呆在這裏的,就連姚家小姐姚敦梅是從省城讀女子學校回來的想在學校臨時謀個教書的職位以賺學錢也不行,害得姚小姐隻好在休假。

    嶽魁在學校教學很賣力,他住在學校裏,一般不會回家裏去。他在街上有時也回下石頭村,主要是去見看望自己的父母與家裏情況,也有事去看下李先生。他這個先生可是他的指路人,自從他出去了一次就隱蔽下來了,真是兩耳不聞天下事隻在村上教書。

    李先生以先在沙同鎮學堂也教過書,隻因那裏太招眼,他就來了石頭村。再者,他時常想去看下外麵形式,又怕別人知道了對自己不利。所以,他離開沙同鎮還是比較合適的。

    一天嶽魁去看他,問道“老師,你歸隊了嗎。”

    李先生答道“我灰心了,算是看破紅塵。現在一心教書也很好,過得安心。隻是你要小心啊。”他知道嶽魁已經是反袁成員了,現在當局對複他們暗下殺手了。他那跟人跑了的妻子也不知現在怎麽樣;他原先之所以說妻子死了,是自己也不想人知道妻子的那些破事。

    嶽魁笑了笑,“我也要學老師的,再這樣下去我心裏也很交瘁了!”

    李先生道“你莫學我,我已經老了。你一個單身青年,正好是為你前途努力的時候!”

    嶽魁一笑,“老師您也是,開始那高的位子要你去你怎麽不去呀!”

    李先生笑了,“信佛走錯了廟門,那就不出家了;還俗做凡人也好。”

    嶽魁道“凡人不好當呀,你老看,別人的偷盜名譽,我們是為了活命!”

    李先生笑了,“莫忘了拯救!”

    嶽魁覺得昔日的先生怎麽變得怪怪的了,很有點不可思議。他真有去求得一官半職好供養父母,光耀門庭。

    嶽魁從石頭村回學堂正好遇到裘舉回村,嶽魁問道“你去看你爺爺奶奶!”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