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行走在通途大道
字數:4156 加入書籤
大軍沿著遼西走廊回返榆關,冬季的傍海大道還是很好走的,安平軍倍速而行,隻用了六天就走完了全程。
正常行軍,一日三十裏,稱為一舍,成語退避三舍說的就是這個。
這種行軍速度能從容的吃完朝食拔營起行,&nbp;&nbp;傍晚的時候紮營吃哺食,士卒還有一點體力應對一些突發狀況。
安平軍經過一年多的戰鬥、訓練,又配備了不少的馱馬、輜車,在自己的地盤上倍速而行完全沒有問題,在敵占區就走不了這麽快了,一日四十到五十裏,&nbp;&nbp;是正常的行軍速度。
過了榆關就更好走了,&nbp;&nbp;幽州五郡貫通各處戰略要地的道路已經修好。
水泥大道寬三丈四尺,&nbp;&nbp;自北新城連接涿縣、薊縣、潞縣、無終、土垠、海陽、臨榆,一直通到榆關。
潞縣通往漁陽縣的道路已經完工,土垠通往盧龍塞的道路隻修到了令支縣,明年春耕之後會繼續開工,還有薊縣通往居庸關的道路,也會在那時開工。
其餘分支路徑會慢慢建設。
這條路,修了一年半,總計動用了幾十萬的民夫,全程九百多裏,將五郡之地聯係在了一起。物資運送,軍隊調動,變得非常快捷,&nbp;&nbp;各縣的商貿流通也變得更加頻繁。
於軍於民都有大用。
值得慶賀。
更讓他欣喜的是,通過這樣的大工程,鍛煉了各個鄉、縣的組織能力,&nbp;&nbp;主要是鄉中的薔夫、遊檄,民團的領隊,這些人大多不識字,&nbp;&nbp;他們必須從實際的事情、親身的經曆裏麵獲得成長,而他們才是劉襄控製地方的主要力量。
現在的答卷,讓他很滿意,總人口加上組織動員能力,才是真正的力量。
比如說,你的地盤有一千個人,可你隻能調動十個人,我的地盤隻有一百個人,可我能動員二十個人,那我就能打敗你。總體上我沒你強大,但表現出來的力量,我比你強。
這就是政府最本質的職能。
在這個基礎之上,因為不同的訴求,添加了各種衙門,搭建了朝廷的框架。
劉襄手下的人才太少了,他必須抓住本質,有所取舍,所以他把稅製定的簡單且輕薄,&nbp;&nbp;讓百姓都能承受,也明白該交多少,這就省去了一大堆強製催收的和鎮壓百姓的人力,這一點幾乎砍去了一半的官吏需求。
那些監督的、製衡的,自然也會相應減少,特別是監督權,他建立緹騎,用親軍監督四方,定期輪換不設常駐,減少與地方官吏勾結的機會。
縣裏就剩下負責收稅的計吏,管理治安的賊曹,看管物資的倉曹,防火防瘟疫的司烜,統計人口黃冊、物資賬冊的典吏或者縣丞,負責統計民團的縣尉,掌管律法的縣令,以及看押囚犯的獄卒。
就不需要其他的了。
有些縣城連縣令、縣尉都不需要。
漢朝以縣治天下,或者說大部分封建朝代,都是以縣作為統治的基礎,皇權不下縣的說法大行其道。
劉襄不玩這一套,他也玩不了。
他在鄉裏建民兵團練,民團的存在讓鄉有了獨立的力量,他們可以獨自抵禦盜匪確保治安,甚至能夠獨立收稅對抗縣城,他們有力量拒絕縣裏加征的攤派。
可他們又很弱小,一隊緹騎就能搞定,不會出現百裏縣城,閉門塞窗,阻塞信息交通的事情。
所以縣成了上情下達的傳聲筒,劉襄向前走了一步,將權利下到了鄉這個單位,讓小民百姓與他的距離更近,讓貪官汙吏少了很多伸手的地方,讓他的權利更加集中。
以鄉為基礎,以縣為節點,減賦稅與民生息,建團練藏兵於民。
緊握兵權,走軍政府的路子。
以後人才多了,肯定是要搭建完善的政府部門,可現在是創業初期,隻能去繁就簡,而且他也不會放棄以鄉作為基礎行政單位的方法。
這種玩法,動員能力真的很強大,他現在就敢說,如果外敵入侵,短時間之內,他就能拉起一支幾十萬的大軍守衛家園。
這些人都是經過初步訓練,有一定的裝備基礎,能作戰殺敵的兵卒。
配備投矛器的飛梭已經普及,幾個戰略要地也已經裝備了正卒淘汰下來的武器,幾千張胡人的軟弓也發了下去,以後還會繼續補充。
各處武器工坊正源源不斷的製造武器,安平軍的裝備正在更新換代,除了鐵甲和優質弓弩,正卒已經不再缺少戰具,特別是環首刀和長矛大戟都在淘汰舊裝備。
夾鋼法打造的刀劍、矛頭、槊鋒,比原有的裝備要優秀很多,按工匠的判斷,不次於三十煉的良品,劉襄要普及全軍。
至少在幽州五郡,他不怕敵人入侵,幽州民風彪悍,有得是不怕死的悍卒。
他的勢力已成。
下一步就是囤積糧草,精選戰具,等待時機。
走在水泥板鋪就的大路上,他感慨萬千信心滿滿。
大軍一路前行,劉襄在海陽離隊,他要去看看海南的高爐,直接煉鋼一直沒成,隻能出產白口鐵,還需要後續加工滲碳才能成鋼,雖然產量提高了不少,可沒有達到要求。
剛到城外就看見一架水車,在專門修出的水道裏,不緊不慢的轉動。
劉襄很感興趣,湊過去細細查看,水輪直徑將近一丈,沒有汲桶,全是槳葉一樣的東西,安裝在輪子外圈,這是擴大接觸麵積加強水力?
身邊的工師解釋“將軍命令試做水錘,這個就是成品。”
“效果如何?”
工師麵紅耳赤。
不用說了,肯定是沒成。
劉襄搖搖頭,新技術的開發,總是要有坎坷的,得理解。
見他如此,工師聲若蚊蠅,羞愧難當“能舂米。”
還是老問題,力度不夠,無法鍛鐵啊。
解決的辦法,他倒是能想到,加大水流的流速,擴大水輪的尺寸。
攔河築壩,抬高水位,自然能加大水力,可漢代的生產力,這是個大工程,而且也沒有船閘技術,會影響通航,截斷水運,海陽這裏不適合這麽幹。
“水輪的尺寸不能再擴大了嗎?”
“試過做大水輪,重量太大,輪軸易損,更轉不動。”
也對,漢朝又沒有軸承技術,水輪做大,重量增多,摩擦力翻倍增加,沒想象的那麽簡單。
新技術的應用,無法脫離生產力的約束,光有腦洞是不行的。
得尋找水力充沛,又交通便利,還得不影響水運的地方,至少有了試做的實物,有了方向,總會解決的。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