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想北伐
字數:3872 加入書籤
劉襄請神龍助戰,全殲鮮卑胡虜的事情不脛而走,版本有很多,眾人各抒己見,個個說的活靈活現,足夠編輯一本《鎮北將軍與神龍不得不說的故事》,證據就在龍口下遊,&nbp;&nbp;人人深信不疑。
火藥就消失在這些荒誕離奇的故事之中。
劉襄的目的達到。
他在軍中的聲望如日中天,安平軍將士與有榮焉,北軍將士的抵觸情緒如冰雪消融,隻餘敬畏,再無恨意,那些民夫更是頂禮膜拜。
所以,&nbp;&nbp;對於在冰水裏打撈屍體的命令,沒有絲毫怨忿。
尋找鮮卑單於和貴族的屍體,送去洛陽讓皇帝過目,使軍功更加耀眼,這個理由讓全軍上下充滿了力氣,那些來混軍功的更是踴躍,出錢出力,四處調集人手,就怕別人說他們是廢物。
防止瘟疫爆發的理由,讓皮氏縣的全體百姓異常賣力,鎮北將軍真的會治瘟疫,這是有事實依據的,他的話不能不信。
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他們使出了各種各樣的手段,皮筏、小艇、紮浮橋,撓鉤、漁網、破冰鑿,&nbp;&nbp;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劉襄甚至看到了捕鯨槍,&nbp;&nbp;帶著倒勾的槍頭,&nbp;&nbp;尾端拴著繩索,由床弩發射。曹老板對於改造軍械很有心得啊,最牛逼的是,他還給你上規模,百餘架床弩順著浮橋一字排開,向空曠的河麵不停的發射,射著什麽就拽回來什麽。明白的知道他們在打撈屍體,不明白的還以為他們在跟冤魂鬼祟作戰。
幾萬軍民在重新結冰的黃河河道穿梭,人畜屍體不斷被打撈上岸,劉襄不確定那些牲畜的屍體能不能吃,下令一律焚燒,很可惜,很浪費,但麵對瘟疫,他不敢有僥幸心理。
讓常年不見葷腥的百姓,眼睜睜的燒掉這麽大的一批肉食,這是個反人類的決定。
為了不激起民怨,也怕百姓偷食,劉襄大張旗鼓的在原來的後營之處,建造龍神廟,並以少牢之禮祭祀,然後通告百姓“神龍示警,&nbp;&nbp;水中的牲畜屍體沾染冤魂孽障,絕不可食用,必須以烈火焚燒,否則遺禍無窮,恐會殃及子孫。”
封建迷信不是個好東西,但它真的好用啊,老百姓就信這個,總比派兵在百姓手裏搶奪要好得多。
打撈還在繼續,這是個大工程。
鮮卑全軍覆沒的戰報早已送到洛陽,過了幾天,單於和連以及一眾鮮卑貴族的屍體也送到了靈帝麵前,劉襄請神龍助戰的消息自然也在洛陽流傳。
龍在大漢是尊貴的神獸,但不是皇室禁忌,沒有什麽真龍天子、龍的傳人這種說法,《尚書》、《春秋》、《左傳》、《史記》都沒有“真龍天子”這個詞,“龍的傳人”更是民國時期才發明出來的詞匯。
雖然劉邦稱自己為赤帝子,但那隻是為了抬高一下自己的出身,漢代並沒有把龍和皇帝綁定在一起,民間對龍的觀念還是很多的。
龍跟皇權聯係起來,可能是從唐代開始,因為在唐玄宗的時候有一個“千秋節”,當時有一種銅鏡,上麵有一條龍,還有銘文“千秋”,這種銅鏡叫盤龍鏡,用途是在千秋節的時候由皇帝頒賜給一些有功的人,或者是由下麵的人敬奉給皇帝。這個盤龍鏡當時叫做“天子敬”,從這個角度來講它就和皇權聯係起來了。
真正把龍作為皇帝的象征,是從明代開始的,自那以後,皇帝才開始穿龍袍。把禽獸紋在官服上,也是從明朝開始的,這就是“衣冠禽獸”的由來。
劉襄請龍助戰,隻是個神話故事,會讓人高看一眼,沒什麽忌諱,甚至很多聰明人還會嗤之以鼻。
崔烈就在私下裏評論過“水攻之法而已,何必說得這般玄奇,自抬身價罷了。”
但這擋不住民間的風傳,劉襄在沒有士人吹捧的情況下,名號第一次響徹大漢。
禦龍而戰,誅殺鮮卑單於,全殲五萬北狄騎兵,百年以來大漢對鮮卑最大的勝仗。
劉宏覺得自己已經能和武帝比肩了,在位期間都出了一個十八歲的少年軍神,都殺過北狄單於,誰比誰差呀?是不是這個道理?
幾個中常侍的馬屁就沒斷過,連續拍了幾天都不帶重樣的,功力深厚啊,這活還真不是一般人能夠勝任的。
劉宏心情舒暢,少年軍神好啊,要是能夠早早死去,那就更好了。
賞,必須得賞。
可鎮北將軍已經夠高了,再往上就直入中樞了,朝臣們不同意呀,爭論了好幾天,寧可給他加權柄也不能讓此子進入朝堂。
最後,經過各方博弈,一致決定,還是讓此人回他的幽州去吧。
詔令送到軍營,鎮北將軍的官位沒動,晉爵薊侯,食邑五千戶,假節,儀同三司。
劉襄翻看著詔令,覺得就隻有假節有用,假節是代為執掌節符的意思,可以直接斬殺犯軍令之人,還有一個潛規則,假節的將軍默認為戰區主將,跟他同級的將軍,若是沒有王命、節符,就得被他節製。
儀同三司就是個加官,儀仗、衛士、俸祿比照著三公的待遇配給,對劉襄來說,這就是個麵子貨,沒什麽實際意義,開府儀同三司才是真的有用,他的幕僚,府中封的官吏才會被朝廷認可。
他歎了口氣,靈帝呀,你趕緊死吧,老子就不用顧忌亂七八糟的東西了。
這段時間,大部分的軍中士卒在打撈屍體,劉襄帶著一小部分人手,正在準備麥餅和鹹肉幹,他原本是想準備炒麵的,麥粉加入豆粉和鹽在鍋裏炒熟,這可是上好的軍糧,可惜漢代沒有鍋,用釜炒麵,不是生就是糊,沒法吃,最後隻能放棄了。
準備這些是想北伐。
他不想回洛陽,朝廷也提供不了大量的軍費,隻能帶小股部隊突襲彈汗山鮮卑王廷。
勝算其實挺大的。
鮮卑一共就六、七十萬人口,雖然全民皆兵,但是,他們頂多隻有十五萬左右的青壯兵員,其餘老弱婦孺不足為懼。更何況他們現在分裂為三部,右北平以東的地帶是東部鮮卑的地盤,多部族雜居,沒有統一的首領,素利和彌加兩部最有實力,加起來能有十萬人就不錯了。
右北平到上穀一帶是中部鮮卑的地盤,大概有二十萬左右的人口,魁頭部的實力最強,被默認為首領,是劉襄北境最大的敵人,這幾年兩次敗於閻柔手裏,損失了將近兩萬騎兵。
上穀以西都是西部鮮卑的地盤,勢力最強,人口最多,是王廷所在,單於和連其實隻能控製西部鮮卑。
五萬多人全軍覆沒,王廷肯定空虛,不打一下太可惜了。
而且鮮卑王廷所在的彈汗山就在代郡北方,打完鮮卑之後,大軍調頭就能收複代郡,然後東西兩麵夾攻上穀,幽州全境就差不多盡入劉襄之手。
最重要的是,他想回幽州。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