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 滿寵 高順
字數:4461 加入書籤
拉攏劉表的任務,交給了荀諶。
荀友若已經被劉襄用成了外交大使,他言辭犀利,頭腦靈活,有城府,擅謀略,非常適合外交工作,特別擅長說服別人,再做軍師祭酒就不合適了。
漢代掌管外交的是大鴻臚和尚書主客曹,負責外邦及諸侯事宜。
可這兩個職位太高了,荀諶暫時功績不足,劉襄雖有開府之權,但也沒法任命九卿,隻能提荀諶為鴻臚丞。
防務與外交安排完畢,下一步就是徹底掌控兗州三郡。
調典農佐使南下署理分田事宜。
調監察禦史南下查點官吏不法事。
命荀彧使人考核各縣官吏,及安排調任諸事。
命關羽兼任兗州刺史,選拔兗州三郡軍兵,以五千冀州軍團士卒為基礎,組建兗州守備軍團,滿編一萬人。
趁著大軍還在,必須盡快排除兗州的隱患。
征辟邊讓為幽州別駕,協助署理幽州民政。
邊讓現在是白身,必須得重新征辟為官,正好調去幽州,分化兗州士人。
陳宮留任東郡太守。
張邈留任陳留太守。
這兩個不好現在就動,剛剛帶著地盤、兵馬來投,直接調動太傷人心,除非給他們更大的權利。
濟陰太守逃亡,地方事務暫時由關羽監管。
這些安排,邊讓、陳宮都沒有表示反對。
劉襄想了想,現在兗州士人對自己算是有了初步的認可,兗州一些有才華的能人,應該不會拒絕自己的征辟了。
能想起來的,還沒被曹操、袁紹劃拉走的,好像隻有滿寵了,這個時間段應該是執法太嚴,弄死了他得罪不起的大家族子弟,所以棄官回鄉了。
他家在山陽郡昌邑縣,現在是劉寵的治下,自己去征辟人才,應該沒問題,不會有什麽阻礙。
想到就做,派謁者去昌邑,征辟滿寵。
這人雖然是個酷吏,但為官清廉,律法、軍略都不差,是個大才。
兗州其實有不少人才,曹操、袁紹征辟了一些,還有一些舉家南下避禍了,劉襄的屬下也有幾個。
剩下的想不起來了。
倒是有一個人比較存疑,不確定是不是出身兗州。
“文禮和公台可聽說過高順的名號”
高順雖然是呂布的部將,但劉襄記得考據他出身的一篇文章裏麵提到過,他是兗州陳留人,《太平禦覽》注引《陳留耆舊傳》曰:“高順,字孝父,敦厚少華。”
他和陷陣營第一次亮相,是在94年,兗州的濮陽之戰,是陳宮和張邈迎呂布入主兗州之後,在此之前,根本沒有他和陷陣營的記載,無論是呂布在長安對戰涼州諸將,還是投靠袁紹征伐黑山軍,都不見高順和陷陣營的影子。
假如當時真有這樣的強軍,怎麽可能提都不提
還有,高順的職位是中郎將,在呂布軍中官位很高,隻在陳宮之下,比騎都尉張遼還高,魏續、侯成什麽的,官職都不如他。
但是,呂布奪了高順的兵權,把陷陣營交給魏續統領,戰時才交由高順指揮,《英雄記》中記載:“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從郝萌反,後更疏順,以魏續有外內之親,悉奪順所將兵以與續。及當攻戰,故令順將續所領兵,順亦終無恨意。”
這說明高順根本不是呂布的嫡係,很可能不是並州人,是跟陳宮一樣,在兗州投靠的。
所以,他想問問邊讓和陳宮知不知道高順,畢竟這兩人更了解兗州。
邊讓搖搖頭:“未曾聽聞。”
陳宮低頭思索了一會,不太確定的說道:“吾好像聽說過這人的名字,是陳留高氏的一枝,就是那個與袁本初有姻親的高氏,好像聽孟卓兄誇讚過這人,將軍可傳信問問張孟卓。”
劉襄皺了皺眉頭,這個消息,好壞參半呀,高順可能真是兗州陳留人,可他們家跟袁紹是姻親,也不知道為什麽沒跟高幹一樣投奔袁紹,又肯不肯投效自己。
這是個治軍極強的大將,要不是死的早,成就不會這麽低。
想到此處,對邊讓和陳宮說道:“文禮與公台辛苦,且先休息,晚間吾設宴為二位接風。”
兩人告退,其餘屬下也各去處理政務。
兗州三郡沒有抵抗的能力,按部就班的收歸治下便可,沒有討論的必要,現在準備西進才是大事,糧食、輜重的運輸,人員的調配,河東屯田的安排,事情很多,忙著呢。
等人都走了以後,劉襄轉頭對史阿說道:“帶人南下去尋張邈,打聽高順的蹤跡,若其願意投效我軍,便讓他把家眷遷來鄴縣,若其不願,處理掉他。”
“唯。”史阿帶著幾個虎賁出殿而去,他培養了好多年的虎賁軍終於有大部分人能用了,都是身手不錯的劍客。
至於高順,最好能盡快招攬到麾下。
他們家是袁紹的姻親,跟高幹是一族之人,雖然不知道關係遠近,但早晚會出仕。
陷陣營可不能等閑視之,這是漢末三國數得著的強軍,明知道有人能訓練出這樣的軍隊,這人要是不能為我所用,那也絕不能與我為敵。
劉襄可不想在戰陣之上,用麾下士卒的性命,去檢驗陷陣營的成色。
假如高順真的相投,自己能不能完全的信任他,這個問題以後再說,就算放心不下,養他一輩子就是了,人才的爭奪,也是戰爭的一部分,他養的人不少了,不差這一個。
劉襄在正殿沉思了片刻,就準備走了,熱。
正殿高兩丈有餘,能容納幾百人議事,開個小朝會完全沒有問題,空間足夠,打開門窗之後,通風采光都不錯,可這個季節的風都是熱的,待在大殿,不怎麽涼快。
他想回後宮乘涼。
可惜沒走成,老丈人來了,帶著個三十來歲,背負藥囊的醫者。
“賢婿,老夫為你引薦一下,這位乃是名醫華佗的高足,彭城樊阿,醫術高明,尤為擅長針灸之法和養生之道。”
“拜見驃騎大將軍。”樊阿恭恭敬敬的揖手行禮。
“見過樊神醫。”劉襄拱手還禮,他知道樊阿,名醫,有養生秘方,活了一百多歲。
“賢婿啊,吾特意托人延請名醫,為你調養身體,來來來,快讓醫者給你看看”
“看看看什麽吾身體還行,沒生病啊”劉襄這幾年一直堅持練劍,練騎射,雖然跟那些猛將比不了,可說一句身強力壯還是沒問題的,他沒覺得自己有什麽不舒服的地方。
而樊阿家在彭城,正是袁紹的治所,他師傅華佗也投了袁本初,拒絕了自己的招攬。
這人可不可信,實在存疑啊!
但老丈人盛情難卻,隻能任由樊阿把脈,看氣色、舌苔什麽的。
他的隨身之物,衛士已經檢查過了,利器是不可能有的,劉襄也不信他能徒手搏殺自己。
簡單的診斷在戒備中渡過。
樊阿眉頭微皺,臉色也有些凝重。
/30/30239/32966.html(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