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 深根固本以製天下

字數:4169   加入書籤

A+A-


    劉襄登基的詔令傳遍天下,北方九州之地人人歡慶,大義之名已立,此前分田降稅的仁政得到朝廷正統的背書,百姓心中最後的一絲憂慮也被打消。

    民間自發的慶祝活動,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其實,現在的大漢朝廷名義上占據十州之地,隻是七國聯盟的地盤占據了兗、豫、徐三州的部分郡縣,而益州的南中七郡也沒實際占領,所以真正的控製區域隻有九州之地。

    七國聯盟可以用爵位繼承法慢慢熬製,不著急攻伐。

    南中其實也不用著急。

    南中地區的羌蠻部落不理會朝廷,因為政令傳不過去,就算是知道皇帝換人了,他們也不在乎。

    雖然有不少巴人來傳道,讓一些部落首領降低了對朝廷的仇視,但該過的日子還得過,不上山打獵,不下河捕魚,不采集野菜野果,那就得餓肚子,朝廷又不能當飯吃。

    而大漢朝廷現在也沒功夫理會南中。

    劉襄不是諸葛亮,他不需要從南中抽調人力、資財,供給征戰,隻要那裏的蠻人不主動找茬,他暫時不準備打過去,那些羌蠻的威脅程度,比不上揚州和荊州。

    至於益州北方五郡,雖然養了三萬五千大軍,但主要目標是荊州的南郡。

    徐晃的右軍已經全部調到了魚複縣,隨時能夠出川。

    魚複縣就是蜀國的公安縣,正史裏麵,劉備入川之後改的名字,後來關羽敗走麥城,就是因為江陵和公安被吳國占了,斷了他退往益州的道路,再後來的夷陵之戰,老劉也是敗退到了那裏,他病死的白帝城,就離魚複不遠。

    那是長江出川之地,瞿塘峽的所在,順流而下,過巫峽、西陵峽,破巫縣、秭歸、夷陵,便能打到南郡的郡治江陵。

    協助右軍的還有招募巴人、羌人,組建的一萬無當飛軍,此軍現在駐紮在江州,由張任為都尉,嚴顏、王平為左、右司馬。

    甘寧被任命為雲帆營軍司馬,負責統帶五千益州水軍,也會在大軍東進的時候,劃歸徐晃節製。

    這四位,都是人才,召到長安見了一麵,就又回益州赴任了。

    隻是見了一麵,考教了幾個問題,隨口鼓勵了幾句話,便讓他們感恩戴德,激動非常。

    即便是桀驁不馴的甘寧,在劉襄麵前也乖得跟個小貓咪一樣,一點都沒有飛揚跋扈的樣子,錦帆賊的經曆,反而讓甘興霸拘謹異常,這就是他在武人心中的威望。

    這就是大勢。

    他隻是關注一眼,對很多人來說,就已經算是恩德了。

    可惜今年旱災,軍糧不足以發動大規模戰爭,他們隻能在益州就食。

    感謝李冰父子的遺澤吧,都江堰工程讓成都平原成為了真正的天府之國,才能獨力支撐包括益州守備軍團在內的三萬五千大軍。

    解放了漢中的糧草。

    這批糧食緩解了長安的一部分壓力,從祁山道支援了涼州的建設。

    當然,漢朝的時候,都江堰還叫做湔堋,劉襄在那裏設立都江縣,改湔堋為都江堰。

    說到這,不得不說一下二郎神。

    漢代的二郎神不是楊戩,是李冰的次子,協助父親,用了八年時間鑿山開道,建成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民間傳說他曾斬蛟鎖龍,協助父親築堰平患,被後人尊稱為灌口二郎。

    劉襄命人修繕李冰父子的廟宇,親筆題字,冊封李二郎為灌江口二郎顯聖真君。

    可惜沒有一千兩百草頭神,不太完美。

    至於宋代之後才出現的楊戩楊二郎。

    他哪能管得著一千年以後的事情。

    他是漢代的皇帝,又不是“送”朝的皇帝,輪不到他冊封楊二郎。

    西南還算安穩,賨稅已經廢除,吸引巴人、羌人下山種地、放牧,逐步漢化他們的政策,正在順利推進。

    有很多山民其實是願意走出大山的,即便種地、放牧之後要繳稅,他們也是願意的。

    大山之中,獲取食物很困難,缺醫少藥,沒布沒鹽,還有毒蟲猛獸的威脅,生活很是艱辛。

    隻需要平等對待,誰不想跟漢人一樣過好日子呢

    這個時代,即便是貧困的漢人,也是他們羨慕的對象。

    劉襄治下的賦稅很低,底層百姓的日子還算不錯,經曆過漢末苦難的這一代人,是非常感激他的,說一句民心所向,並不為過。

    可凡事有利就有弊,因為不想過於搜刮百姓,所以府庫之中的糧草不足,這一整年,軍隊都不敢有大動作,明年秋收之前,難以大規模動兵。

    守備有餘,攻略不足。

    劉襄盯著輿圖,眉頭皺得跟橫斷山脈一樣。

    心氣不順呐!

    明明優勢在我,卻隻能眼睜睜的看著敵人串聯、結盟,將防線經營得越來越堅固。

    “得打一打呀,怎能坐視敵人壯大”

    聽到他這句嘀咕,下首的郭嘉無聊的把胳膊支在案幾上,單手撐著下巴發呆,他覺得沒有浪費心力的必要,明擺著,出兵就能勝利,哪裏需要絞盡腦汁的思考計策。

    可聽到此話的荀彧卻深為憂慮,具體的政務全都需要尚書省執行,他這個尚書令太了解現在的情況了,除非停止賑災,或者停下幾個大工程。

    否則,朝廷的財政是無法支持南征的。

    他得勸一勸:“啟稟陛下,此時不宜大動幹戈,敵人在壯大,大漢一樣在壯大,敵強一分,我強十分,何必著急呢”

    這個道理劉襄也懂,隻是看著南方的敵人開始報團,他卻動不了兵,所以心裏不爽。

    “文若覺得,當如何平定江南”

    “深根固本以製天下。”

    荀彧的意思是拚發展,論人口,論耕地,論技術,論潛力,江南有一絲獲勝的可能嗎

    沒有!

    他們必定滅亡。

    既然如此,何必要打亂正在執行的政務呢一邊養民,一邊拖死敵人,多好的事情。

    劉襄挺認同荀彧的觀點的,所謂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其實說的就是這種對於大勢的謀劃,用綜合國力碾壓敵人,確實比戰場爭鋒更加的高明。

    可他有別的憂慮:“呂布不知道怎麽就跑到了廣陵郡,笮融擁其為主,我倒是不怕呂奉先北上,就怕他南下揚州,吳郡陸康、丹陽周昕、九江劉邈,廬江劉勳、紀靈,這些人恐怕都不是他的對手啊。”

    他敲了敲輿圖上麵,位於淮水南岸的廣陵郡:“呂布若是得了揚州,江南更不好打了。”

    /30/30239/329726.html(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