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章 雙喜臨門

字數:4365   加入書籤

A+A-


    未央宮現在有三千多個工匠,正在期門軍的監督之下,修繕各處宮殿。

    皇後掏出體己,修補宮城,這事傳遍了長安,甭管官吏、百姓是怎麽議論劉襄的,甄薑是實打實的得了個賢後的美譽。

    大多數朝臣隻是當個茶餘飯後的趣事,提上一嘴而已,反正不管是誰出錢修宮殿,都輪不到他們參與其中。

    有些會鑽營的,已經上了歌功頌德的表章,出現在了劉襄的奏案之上。

    拍幾句馬屁又不費事,說不定就簡在帝心了呢,惠而不費啊!

    可有人就不那麽淡定了。

    曹操死皮賴臉的送來了一千金,要為他女兒在後宮爭寵,出一把子力氣。

    當外戚,他是認真的!

    曹姬是封了妃的,誰不想再進一步呢

    同樣封了妃的糜氏,也有這個意思,可糜竺還在西域“交朋友”,所以她二哥糜芳拉著三輛大車,跪在了宮門外麵。

    劉襄一直沒有任命糜芳官職,因為這家夥在正史上名聲不好,襄樊之戰的時候,投降了東吳,斷了關羽的後路。

    蜀漢丟掉荊州,他是有很大的責任的。

    不招人待見!

    所以,人沒見,但錢收了,三千金呐,不要白不要。

    “昭姬不表示一下嗎曹氏和糜氏都挺積極的。”劉襄調笑著問蔡琰。

    “妾沒錢,陛下就不要惦記了。”昭姬小姐姐一副躺平的態度,對爭寵之事一點都提不起心氣。

    她最近正在抄錄書籍。

    玉扣紙產量大增,送了一批進入宮中,劉襄準備在中央官署推廣紙質辦公,每天閱覽那些竹簡,太費力氣了。

    蔡琰討要了一些,要抄錄成紙質書籍,充實石渠閣和天祿閣的藏書。

    這事書城也在做,以後大漢的藏書將以紙質為主。

    工程量很大,慢慢來吧,玉扣紙,或者以後還會出現品質更好的紙張,將會徹底淘汰竹簡。

    按照蔡邕的話來說,僅此一事,陛下可稱文皇帝。

    劉襄是不在乎諡號的,死都死了,讚頌和詆毀又有什麽不同呢幹嘛要活在別人的嘴裏。

    重視當下便好,死後的事情他管不著,也不想費那個心思。

    剛跟昭姬小姐姐親熱了一會,有女使來報,遼東船廠報捷,王侍中求見。

    遼東船廠報捷

    劉襄看完了將作監遼東工官的上表,興奮之情難以言表,三十丈的大海船終於建造完成了,入水測試完全合格,下一步就是遠洋海試。

    這是大漢水軍走向遠海的第一步,有了這種型號的船隻,終於可以脫離海岸線了。

    長三十丈,寬八丈,舷高九丈,桅杆高十二丈,四桅六帆,一櫓一舵,十六麵槳,一層底倉,三層貨倉,十八個水密隔艙,三層艉樓,雙層艏樓,載重三千四百石的尖底海船。

    按照現代的標準,這是一艘長七十米,寬十八米,載重一百噸,滿載排水大概一百二十噸的木製四桅海船。

    漢朝沒有排水這個概念,劉襄隻是大概的預估了一下,也不知道準不準。

    這船折騰了四年多才造出來,真是不容易。

    據遼東工官上表所說,此船用鐵樺木做了一主兩輔,三條龍骨,其餘部位用橡木做的船材,全力開工,一年可造一艘。

    劉襄明白,提不起建造速度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高手船匠不足,船材經過近十年的積攢,造船綽綽有餘。即便其他兩種型號的槳帆戰艦一直在開工,風幹好的木料也足夠使用。

    並州、幽州的山林之中,好木料多得是,朝鮮半島的木材資源也是數不勝數,采伐出來,經過三年風幹,堆得遼東和海陽船廠遍地都是。

    他缺的是工匠,是技術。

    都需要時間的積累。

    什麽時候才能造出鄭和下西洋所用的,那種兩千料福船呢更大的五千料的寶船,是他想都不敢想的巨艦。

    “料”這個概念應該是宋朝以後才有的,在明朝成為普世標準。

    但現代那會,“料”到底是個什麽標準,說法很多,因為明朝的造船技術在清朝斷代了。

    有說是體積單位的,也有說是造船船材的,還有說是浮力單位的,怎麽計量也是說法不一。

    如果按排水來算的話,普遍認為是兩到三料為一噸。

    想一想明朝初年那種千噸級別的大船,似乎遼東船廠新造出來的百噸海船,一下子就不香了。

    劉襄趕緊把這個想法拋出腦海,剛學會走路,不能好高騖遠。

    飯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科技樹也要一點一點的攀登。

    辭別了昭姬小姐姐,他興奮的趕回了未央宮,沒有在桂宮接見大臣的道理。

    “陛下聖安。”

    王興躬身行禮,滿臉都是與有榮焉的振奮之色,這是在他的任期之內造出來的大船。

    是比皇帝禦用的大龍舟還要大的大船。

    所有史料記載之中,就沒見過比這艘船還大的船隻了。

    他興奮得想給主公磕一個!

    劉襄擺擺手:“免禮吧,又不是朝會,用不著這麽拘謹,派人盯緊海試,所有狀況都要專人記錄,為後續造船積累經驗。”

    “遵令!”

    “王興啊,一年隻能造一艘大船,速度有點慢呀,船匠的培養要加快,至少在五年之內,完成同時開工十二艘的工匠需求。”

    王興咽了咽口水,這也太難了吧。

    他很愁啊:“陛下,建造一艘大船,最少也需要一千名船匠同時開工,一名高手船匠,三年五載可出不了師。”

    劉襄也很發愁,漢代已經有了初步的流水線作業,他也想不出更好的製造工序,用以提升效率。

    測量和加工工具的精度,決定了分工的細致程度,這種基礎不是靠拍拍腦袋,靈光一閃,就能突破的,他真的沒什麽好辦法。

    隻能耍無賴:“朕隻管提要求,怎麽去做,能不能做到,那是你們的事情,做到了,重重有賞!讓那些匠人好好的琢磨琢磨。”

    王興苦著臉回答:“臣遵旨。”

    怕皇上又要提出什麽難以完成的任務,趕緊岔開了話題:“新船尚無名號,還請陛下賜名!”

    又要起名字了劉襄這個起名廢覺得腦仁疼,叫什麽好呢

    還沒等他撓頭苦思,甄薑身邊的女官蘇荷求見,說是皇後有極為重要的事情,要與陛下商議。

    蘇荷跑得氣喘籲籲,很著急的樣子,但看臉色,不像什麽壞事,似乎,好像,在壓抑著歡喜之色

    /30/30239/329729.html(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