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六章 開戰便沒有回頭的道理

字數:3821   加入書籤

A+A-


    前軍南下蒼梧,關羽拿下廣信和水軍攻占揭陽,三份戰報前後腳的送到了劉襄的手上。

    仔細閱覽一番,了解了前因後果,他覺得士燮有毛病,典型的敬酒不吃吃罰酒,不揍他一頓,他不舒服。

    至於前軍南下,他並不會怪罪關羽,戰機稍縱即逝,隔著幾千裏請示根本來不及,他也不會做出遙控指揮前線的腦殘行為。

    對於這種戰事,隻要提要求就夠了,具體怎麽去做,當然是前線的主將自己決定。

    「臣彈劾關羽,無令進兵,輕啟戰端,有違陛下招撫交州之意。其人驕奢跋扈,弑殺虐民,當押解回京,治以重罪!」

    劉襄的思緒被上奏彈劾的聲音打斷了,抬眼望去,是個禦史台的都禦史,名字他沒記住。

    這個六品小官估計是被推出來的棋子,看樣子有人把手伸進了禦史台呀。

    真是該死。

    關羽和荀諶,還有太史慈的上表是在朝會的時候送到的,劉襄看完之後,就讓謁者當朝宣讀,參與朝會的大小官員自然也就知道交州開打了。

    突然冒出個都禦史彈劾,這必然不是世家奪利,肯定是文武之爭。

    文官的心思,他當然明白,天下將要一統,該到馬放南山,刀槍入庫的時候了,以勳貴集團為代表的武將,重要性大減,朝廷該削他們的權利了,以文製武的階段即將來臨。

    而關羽一向看不起士人,或直接或間接,得罪的人多了去了,所以他就成了靶子,跟那個都禦史一樣,是試探自己心思的工具。

    劉襄對這個彈劾並不反感,朝堂之上彈劾滿天飛,這是很正常的,隻要不是操縱輿情,形成風潮,就不會引起他的忌憚。

    如果有一天,朝堂上出現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氛圍,那才是要壞菜了呢。

    至於天下一統之後,消減武將的權利,這也是正常流程,不隻是文官奪權的問題,而是要從打天下轉換到治天下,重點不同,處理問題的方法也會不同。

    打天下自然是拓展地盤為主,治天下就得以穩定地方為主了。

    戰時的武將權利是很大的,調動所在戰區的人員、物資,不過是一道軍令的事情,這個權利當然不能永久保持。哪個帶兵的武將會去考慮地種沒種?稅怎麽收?

    戰爭是個贏家通吃的遊戲,戰場的殘酷和緊迫,容不得他們考慮別的,賭上一切戰勝敵人才是他們的職責。

    如果燒毀千頃良田能夠***敵人,大多數武將會毫不猶豫的去做,不是他們有多麽的殘忍,無視百姓餓死,而是戰場非生即死,顧慮太多,是取死之道。

    仁慈可打不贏戰爭。

    這也是曆朝曆代,都會在大規模的戰爭停息之後,消減武將權利的原因之一。

    還有很大的原因,是帶兵武將會對皇權產生威脅,受皇帝忌憚,必須製約。比如漢朝的幾個上將軍,打完仗之後,回朝就得交出兵權,這是很正常的規矩。

    當然了,以文製武是不可能的,弊端太大。

    他最近在考慮軍政分離的事情,文武分治,互相製約才是他想看到的政治格局。

    但是,彈劾沒問題,有問題的是彈劾的人。

    禦史台在他眼裏不僅僅是製約中樞重臣的言官,而是要成為監督百官的紀委一般的部門。

    現在有一百六十多人,由七品的監察禦史,六品的都禦史,五品的禦史中丞,四品的禦史大夫組成。

    八成的人在巡視地方,兩成的人監察京都。

    劉襄準備把人員擴充到三百人。給他們的權利不小,雖然沒有抓捕權和審判權,但有風聞奏事,旁聽審案的權利。

    包括刑部和廷尉在內的所

    有執法部門,禦使都有在大堂旁聽的權利,如果覺得判罰不公,可以上奏彈劾。

    這樣的一個部門,他怎麽可能容忍別人伸手,成為政治鬥爭的馬前卒?

    那他媽就亂套了!

    看著立於大殿正中,一副慷慨激昂,為國除女幹之態的都禦史,劉襄斥責道:「胡言亂語,你是受何人指使,在此妖言惑眾?殿中武士何在?拉下去,投入廷尉詔獄,嚴加審問,追出幕後主使,從重處罰,以儆效尤。」

    目光冷冷的從田豐、沮授、荀彧等人身上掃過,無視了被武士強行架出殿外,一路在高聲喊冤的都禦史,和幾個開口求情的朝臣,大袖一揮,起身就走。

    主持朝堂秩序的謁者令,知情識趣的高聲唱喝:「退~朝~」

    大會之後開小會,這是商議大事的正常流程,荀彧、沮授、範賢、皇甫嵩等人被召回了禦書房。

    劉襄開口說道:「既然開打了,就沒有退回來的道理,可打到哪一步還是有講究的。還有,援軍該派哪一路?如何向前線運送補給?眾卿可有良策?」

    「打蛇不死,自遺其害。老臣以為,士燮不可留,陛下當發大軍,蕩平交州,屠滅林邑。」皇甫嵩還是對一年三熟的神穀念念不忘,在他看來,趕緊平了交州,屠了林邑國,迎回神穀才是正經事。

    範賢不同意發大軍,勸諫道:「陛下,軍備倉已空,無有糧草支持大軍作戰,至少需要兩個月才能把新糧運往南方前線,此時,不宜南征。」

    荀彧也同意這個觀點:「啟稟陛下,糧草不足,江南雨季尚未結束,確實不宜南征。此時交州門戶洞開,士燮必然心慌,若此時再次勸說,其當能真心降伏。」

    眾人各執一詞,一時之間難以統一意見。主要的爭執,還是糧草不足,不但大軍派不過去,小股兵馬也沒有足夠的糧草支撐南下作戰。

    劉襄不想等他們議論出結果了,前線軍情如火,不能再浪費時間了,援軍肯定是要派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大軍就算了,一路要飯過去嗎?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交州水陸並進,誰主誰次,也得盡快下令,否則難以形成合力。

    「好了,不必爭執,援軍要盡快派出,朕不能坐視大漢兒郎身處險地。

    傳令,右軍東進零陵郡,沿漓水南下蒼梧,支援廣信戰場。

    樂進所部沿贛水南下,攻擊南海郡龍川縣,協助水軍奪取南海。

    開襄陽常平倉,沿漢江水運糧草南下,長江艦隊派人護航。

    傳令各部,交州戰事皆受關羽節製。」(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