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爭執

字數:4267   加入書籤

A+A-


                      前戲時間不多,一個時辰左右,李智雲聽的昏昏欲睡。大唐初立不久,很多的事情都是內朝政事堂決定,真正放在大朝上的事情很少,因為現在需要集權,不需要人多口雜的去分享自己的建議和看法。

    而且,不管是李淵還是關隴貴族,都不希望這個時候別人來對朝政的事情說三道四。說是大朝,其實隻是例行公事,對外宣布已經決定的事情。

    真正的機密,根本不會在大朝上說。

    比如,政事堂說要盡快一統天下,但是下一步打誰,根本沒說清。這也算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是軍事機密,要防備敵國的探子和內部的間諜走漏消息。

    隨後,獨孤震正式出列,接受李淵封賞,然後辭相,接下來就是一番‘君臣際遇’的感人至深環節。

    那場麵,真是聞者落淚,聽者悲傷。

    太子拱手道“父皇,政事堂為國籌謀,分擔君主政務,職分所係,重在萬民,還請父皇早日決定下一位相國。”

    重頭戲來了。

    原本半眯著眼,打著瞌睡的官員們紛紛打起精神,聚精會神的聽著。對他們來說,這才是最值得關注的事情。

    “太子所言甚是,那你可有人選?”李淵平靜的問。

    這樣的場景在他的預料之內,太子不提出來,其他大臣也會提出來。

    太子道“父皇,兒臣以為,禮部尚書李綱可任相國。”

    位在人群中的李綱動了動眼皮,默默低下頭。

    相國之位,說不動心那是假的。

    劉文靜亦附議,“陛下,李綱曆任兩朝,政務通達,身俱才學,臣以為太子所請,實乃誠言。”

    太子係的官員紛紛附議。

    李淵頷首,問道“可有不同意見?”

    竇威給竇抗一個眼神,後者會意,出列抱拳,“陛下,臣以為,黃門侍郎溫大雅可任相國。”

    聽見竇抗說話,李智雲心想果然,溫大雅是秦王丟出去的誘餌。

    此時,黃門侍郎溫大雅下意識看向竇抗,後者對他報以和煦的微笑,這讓溫大雅遍體生寒。他可不記得自己和竇抗的關係這麽好,更不記得自己和關隴的關係這麽好,好到能讓他們舉薦自己當宰相。

    太子也不奇怪竇抗這麽說,此前的流言他可一直放在心上。

    隨後,太子撇一眼大理寺卿鄭善果,後者明白意思,立馬出列說話。

    李綱的背後是太子係人馬,溫大雅的背後有誰呢?

    一個假竇抗而已,這完全是一麵倒的情況,麵對太子係人馬的圍攻,溫大雅很快堅持不住,朝著皇帝拱手請辭,“陛下,臣才疏學淺,實在擔當不得相國之位,還請陛下另擇大賢。”

    溫大雅也明白,他被人當誘餌了。

    相國,有那麽好當嗎?

    每一位相國的背後都代表著一方利益,他溫大雅此番根本沒有任何的準備,更沒有一個派係支持他,他怎麽可能上位。

    倒黴啊。

    溫大雅主動退讓,李建成很滿意,現在隻剩下一個李綱,那麽父皇隻能選擇

    “陛下,老臣以為,黃門侍郎陳叔達可任相國。”

    說話的是裴寂,李淵的好基友。

    聽見裴寂提名陳叔達,李智雲心知肚明,李淵果然偏向陳叔達擔任宰相。他不禁微微感慨,二哥還是厲害啊,順水推舟就能拉攏一位相國。

    李建成臉色霎時間變得非常難看,冷冷的瞥一眼裴寂,而後示意劉文靜。

    裴寂和劉文靜是人所皆知的冤家,在這件事情上,倆人在大朝上再度展開嘴炮。他們分別從李綱和陳叔達的過往履曆,對大唐的功勞,以及做出的成績等等方麵,做出橫豎向的比較。

    其言辭之鋒利,讓李智雲大開眼界。

    這尼瑪才是嘴強王者啊。

    吵了一炷香時間沒有結果,李淵不得不喊停,他看向李建成,“太子以為呢?”

    “父皇,兒臣以為李綱更合適。”

    不需要掩蓋的推薦,世人都知道李綱是他的人,這個時候還裝作避嫌,那不是聰明,那是自欺欺人。

    李淵目光掃過群臣,落在幾個兒子身上。

    “秦王,你覺得呢?”

    朝臣的態度很明顯是兩派,不需要再問,所以李淵打算問問兒子們的看法。

    李世民笑著道“兒臣沒什麽看法,隻要新相國能輔佐陛下,兒臣別無他求。”

    話音剛落,李元吉立馬道“那李綱最適合不過,他素來耿直,必能好好輔佐父皇。”

    李淵點點頭,看向李智雲,“楚王,你一直沒說話,想必心裏有些話說吧。”

    沒有,我心裏沒話,你別瞎說。李智雲拱手道“父皇,溫侍郎乃是晉陽元從,陳侍郎更以絳郡歸我大唐,李尚書曆任兩朝,素有威望,論功勞資曆,他們不分上下,兒臣實在不知道誰更好。”

    楚王還是一如既往的膿包。

    大概率,這就是殿內重臣的看法。在他們看來,李元吉支持太子的動作雖然明顯,但好歹有態度。而李智雲呢?還是一如既往的劃水,沒有主見。

    倒是溫大雅感激的看一眼李智雲,這個時候還有人記得他溫大雅是晉陽元從,感動。

    李淵有些好笑,楚王的態度他大抵能明白,無非是不想摻和這件事情。

    但問題是,有些東西不是李智雲想躲就能躲開的。

    放在前隋,楊廣很喜歡這種‘懂事’‘明哲保身’的宗室,但在大唐不行。

    在李淵這裏不行。

    目下,宗室成年皇子僅有四人,李淵需要宗室皇子來維係穩定大唐的統治。

    “楚王,朝政大事,你不可不用心。”李淵暗暗警告。

    如果李智雲是個廢物,老李可能真的會放棄他。但李智雲不是,他的表現要比老四更好,僅次於老大老二,這樣一來,老李在天下未統一的時候,自然希望李智雲能多多為大唐社稷效力。

    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動不動裝聾作啞。

    李智雲低頭,拱手道“兒臣知錯。”

    見狀,李淵也沒繼續糾結李智雲的態度,而是說道“此事容後再議吧。”

    一派支持,一派反對,後麵肯定有人要妥協認輸,所以不可能一直放在大朝上爭吵。

    換句話說,相國之爭的第二輪將在私下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