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元龍之死

字數:7604   加入書籤

A+A-


    “你應該聽說過陳登、陳元龍吧?”
    華佗一邊說著,一邊將書信從懷中取出來。
    董良一聽,恍然大悟,知道華佗說的是誰了。
    對於三國有些了解的人,應該很難忘記陳珪和陳登兩父子。
    且不說別的,但說他們兩父子當年破壞了呂布與袁術的聯盟,就稱得上是絕對的大功一件,影響了天下局勢。
    後人評價說“元龍父子二人耳,賢於曹公十萬師。呂布就擒公路死,都在勸回新婦時。”
    著名的思想家李贄也曾經說過陳珪父子,弄呂布如嬰兒,可憐呂布全不知也。
    足以可見陳家父子倆的足智多謀。
    “陳元龍的死真是可惜呀。”
    董良忍不住的發出感歎。
    按年齡算,陳元龍此時三十九歲,他真的可以算是一個全能型的謀士,從政多年,曆任數方,皆有政績。
    在廣陵任職的時候,也曾表現過自己的軍事才能,抵擋過孫策的攻擊。
    董良將書信合起,順手遞給旁邊好奇的馬良和丁奉。
    “陳元龍若是還在世,依照咱們現在的位置剛好距離他並不很遠。說不定讓主公和他攀談交情,在徐州還有文章可做,可惜呀可惜。”
    董良連歎可惜,許多的三國愛好者如果不是細心的前去查找,可能都會把徐州的事情給忘記了。
    徐州在人們心中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還是陶謙、呂布、劉備等人的故事,白門樓之後將目光放在徐州的人就少了。
    陳元龍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驕傲,如果他有驕傲的本錢,他真的很有才能,普通人他並不放在眼裏。
    陳矯曾經告訴陳元龍說,許昌的人都認為他驕傲。
    陳登便說:“說到家門嚴謹,德行俱全者,我最敬重陳元方兩兄弟;說到德行清高,如玉般潔白者,我最敬重華子魚;說到正直有義,嫉惡如仇者,我最敬重趙元達;說到博聞強記,才華橫逸者,我最敬重孔文舉;說到英雄傑出,有王霸之略者,我最敬重劉玄德。我如此尊敬他人,又怎會是一個驕傲的人呢?隻是其他人太過庸碌,不值一談而已。”
    從這裏也可以看出他個人的傲氣,以及對於劉備的推崇。他和劉備的關係還不錯,所以董良才說,這中間有文章可做。
    而且,陳元龍和劉備兩人也留下了兩個相輔相成典故。
    劉備、許汜與劉表在一起論天下之士。
    許汜說:“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
    他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和陳登有些舊怨。
    因為當初他路過下邳的時候,陳登自己在大床上坐著,不理會他們,讓他們坐在下床,十分無禮。
    劉備聽了之後就說:“天下動亂,陳元龍希望你們可以發揮才能,匡扶社稷。你們卻在那裏求田問舍。如果是我,我一定睡在百尺高樓上,讓你們睡在地下。”
    劉備說的這麽不客氣,也可以看出他自己內心的豪氣。也難怪他和陳登那麽的投緣。
    由此這一個故事就留下了兩個成語,元龍豪氣和求田問舍。
    後來懷才不遇的辛棄疾也曾在詩裏寫道:“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如果董良和劉備能早一年入駐揚州,通過揚州與徐州相連接的地方暗中交易,和陳東悄悄的溝通,說不定真的可以做出一些讓曹操措手不及的事。
    可麵對董良的連道可惜,華佗卻毫不客氣。
    “可惜什麽呀,一點兒都不可惜。他的死完全是自作自受。”
    華佗這麽不客氣的批評,卻引起了董良的好奇。
    書信上隻寫舊疾複發,腹部腫脹,堅硬結塊,到底是什麽病董良卻不知道。
    “如何說他是自作自受?”
    華佗捏了捏胡子,歎了一聲。
    “嗨…當年他這病我已經給他治過一次了。將他從鬼門關中救了回來,所以這一次他才再次找我來醫治。”
    “這個陳元龍聽說官聲不錯,但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喜歡吃生魚。因此肚子裏長了許多的毒蟲。上一次將他治好,我已經警告過他不可再吃,可如今看來,他並沒有聽我的話。如此一來,他的死豈不是自作自受?”
    聽到這兒,董良才是真正明白了陳元龍到底死於什麽病。
    他也是真的沒想到,陳登的死,竟然會死於吃生魚片得了寄生蟲病。
    真想想,並不是沒有這種可能。
    徐州本就水網密布,同時還瀕臨海洋,河魚海魚全都有,貪圖口腹之欲,吃些生魚片,想來也是可以理解的。
    華佗隻大致說了陳登的病,沒有解釋太多,他相信董良能聽得懂。
    董良雖然不會真的治病,但董良知的很多醫術上的知識給予了華佗和張仲景許多幫助。
    董良在軍民之中大力提倡的不喝生水,不吃生食,也一直被得到了很好的施行。
    再配上華佗和張仲景,時不時配的藥包煮的藥湯,這才是劉備,在這長江以南打仗,輾轉多地,卻很少遇到士兵們得腹瀉瘟疫的疾病情況。
    “陳登的死還是要報主公知道的。先生,這封書信還要不要?不要的話我就拿去給主公看看。”
    華佗擺擺手。
    “這東西我還要它幹什麽?你盡管拿去吧。”
    董良向華佗告辭,轉身出門去尋找劉備。
    一邊走,一邊思索著徐州的局勢,看哪裏還有機可乘。
    陳登的死訊突然到來,也確實給了董良一些啟發。
    不管怎麽說,糜竺糜芳都是徐州大戶,劉備還在徐州做過官,與徐州許多人都有交往。
    如此一來,正可以讓劉備考慮考慮利用自己的舊交情,在徐州搞些事情,布布局。
    如今袁紹已經死了,正是曹操擴充勢力的大好機會,接下來曹操的主要注意力會集中在冀州。
    又因為劉備在豫章短短一年,連番征戰,正是士軍疲憊之時,短時間內無力在發起征戰,曹操也可後方無憂。
    夏侯惇和李典的死訊怎麽著曹操現在也該知道了,可許昌卻一點風聲都沒有傳出來,這也正說明曹操準備淡化處理這件事情。
    來到了府衙,卻正撞見劉備要出門,關羽半披著甲,跟在劉備的後麵,寸步不離。
    本來就因為孫策在江東被人刺殺而感到擔憂,小心謹慎的保護著劉備,剛一進入吳郡,卻又聽說孫權全家又被下麵的人殺掉,這更讓關羽有些驚弓之鳥的意思。
    這江東好像是有點兒下克上的風氣呀。
    關羽雖然別的東西都不怕,但是劉備的安危卻由不得他不擔心。
    現在的關羽怎麽說也是掌管數萬軍隊的大將,卻每天還像一個小跟班一樣,跟在劉備的後麵寸步不離保護劉備。
    這樣的兄弟情誼也足以讓人羨慕。
    也難怪後世人常常感歎,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炷香。這樣的好兄弟真的是很難得。
    “主公要往哪裏去?”
    劉備抬頭,看見是董良,笑道:“確是巧了,我正要去找你,沒想到你就來了。”
    這就讓董良有些納悶兒,最近有什麽重要的事要找自己?
    “不知主公找我何事?”
    劉備拉著董良往回走。
    “聽說你那裏最近人手不足,抽掉了一大半的人,就想去看看你又有什麽鬼主意?還需不需要幫助?”
    董良笑道:“原來是這件事,這卻不急,我的計劃還沒有展開嘞,到後麵自然有向主公要人的時候。”
    “今天來確是給主公帶來一個壞消息。”
    眾人進入屋中隨意坐下。
    諸葛亮正在那裏埋案工作,董良在心裏暗笑,難怪劉備有時間出門。
    剛剛到了吳地,又立刻的遷移了治所,到了京口。
    如今兩州之地的政務都要劉備來處理,卻突然忙裏偷閑的來關心董良,想來也是做公務做的煩了,都拋給了諸葛亮,出門散散心。
    幾人一坐下,馬良將書信遞給劉備,卻不言語,又回到董良身後坐下。
    劉備沉默不語的看完了書信,良久都沒有出聲。
    過了好一會兒,才忍不住的唏噓了起來。
    “當年我等在徐州,如履薄冰,難以立足,幾番起起伏伏,終於還是似浮萍一般飄零四方。”
    “如今才剛剛紮穩了腳跟,又距離徐州頗近。前幾日才剛想著書信往來,聯絡一些舊友,卻不想元龍的死訊今日就到了我的手中,從此之後,天人永隔。”
    “世事無常,如何能不讓人唏噓呀。”
    亂世之中,死的人多了,很多人都死於刀鋒之下,全屍都得不到。
    陳登病死,反而算是得了一個善終。
    要是別人死了,劉備也不會這樣唏噓。
    可那是和自己意氣相投的陳登啊,陳登誇讚劉備有英雄豪氣,而世人也常常說陳登為人豪氣不減。
    這才是真的意氣相投啊。
    不過劉備也僅僅是唏噓了一會兒,便將書信合上。
    他調整情緒還是調整的很快的,所謂喜怒不形於色,那就是說明他能很好的控製自己的情緒嗎?
    “聽雲長說,當初存初與雲長自許昌南逃之時,曾發豪言要學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
    “如今自存初在汝南定計,自豫章入手,南下東進得了兩州之地。與張良自比,卻也自洽。卻不知小留侯接下來想要劍指何處啊?”
    劉備這樣說話,讓董良臉上有些臊得慌,當初初出茅廬,有些中二,喊出了要做張良的口號,如今想想,真是讓人臉紅。
    那董良這也明白了劉備要找自己的真實目的。
    如今局勢算是穩定下來了,焦頭爛額的工作快要處理的差不多了。
    接下來在臥龍鳳雛,張昭顧雍等人的輔助下兩州之政務,也不過是小菜一碟。
    劉備雖然無力在開疆拓土,去需要定下一個目標,知道大的戰略怎麽走。
    看劉備、關羽和諸葛亮的樣子,他們應該是首先商議過了,自己這幾天為了躲著闞澤,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劉備終於忍不住,還是要把自己找來商議商議。
    也是對自己前番表現的讚許,最起碼在這一年多來,確實是董良盤活了整個局麵。
    董良笑道:“昔日我初出茅廬,才敢口出狂言。如今早已知錯矣,哪裏還敢自比留侯張良。”
    “留侯之智,可以錯綜複雜的萬事之中抽絲剝繭,然後計定乾坤。而我董良,不過是另辟蹊徑,在已知天下大事的情況下開卷答題而已。”
    “主公問計,我卻難有妙計,該問諸葛孔明、龐世然等人才是。”
    劉備、關羽、諸葛亮都忍不住的笑了。
    諸葛亮也不過隻是自比管仲樂毅,董良張嘴就要做張良,這絕對是董良不願意提及的黑曆史。
    也許後世史書上添上一筆,顯得董良有誌氣,但是在現實中,誰要當麵提董良這件事,那可真尷尬的腳下能扣出來一個萬裏長城。
    “存初莫要過謙,我等還不知道你的能力嗎?不過到周瑜府上一趟,三言兩語便說服了周瑜,前日已經來我這裏領了軍令,出外挑選兵馬去了。”
    “莫要賣關子,有什麽想法快快說來。”
    麵對劉備的催促,董良也隻能老實回答。
    “袁紹病死,曹孟德即將要對北用兵。可惜咱們一年來連番征戰,奪了兩州之地,已經無力再戰,要不然這可是個大好時機。”
    “要問我之戰略,自然想要鯨吞四方。可如今兵力不濟,也隻能徐徐圖之。”
    “如今最好是取四方之資源匯聚揚,交二州以肥己窮敵。”
    這個說法倒是新奇。
    諸葛亮也放下手中的公文,起身走了過來,坐在一旁等待董良解釋。
    “天下人沒有人不好財,咱們手握好多大銅礦,別的不多,就是錢多。雖說濫發錢幣有害民生,可咱們兩州之地的錢幣散到全天下就不算多了,因此也沒有後患。”
    “我有意多組建商隊,帶著錢幣去各地。采買糧食、布帛、鐵器。”
    “有識之士必然不肯販賣。可天下短視之人何其多也。”
    “用咱們這不當吃不當喝的錢幣換來糧食布帛,讓百姓們可以在集市上買到。發放俸祿,工錢皆可以銅錢代替。咱們也能將更多的資源掌握在自己手上。”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