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書城

字數:5442   加入書籤

A+A-


    董卓忍下了這口氣,南岸的書籍裝船順利進行,也讓劉襄摸清了他的底線。
    一心想走,完全沒有跟自己正麵衝突的意思。
    那麽,黃河北岸可以慢慢遷民了。
    劉襄沒有在這個時間段攻城掠地的想法,北岸的地盤他也沒打算現在就要,還不是時候。
    坐船返回之後,看著最後一批書籍裝車起運,洛陽的官方藏書絕大多數落入了自己的手中,前後十三天時間,裝了上萬輛車,一千多萬卷帛書、竹簡。
    這次冒險,值了!
    將移民之事交給張郃處理,這批人會充實並州人口。
    傳令徐晃駐守天井關。
    傳令趙雲繼續轉運書籍。
    劉襄決定先回鄴縣。
    書籍不是運回去就完事了的,還得建藏書的閣樓,防火防潮防蛇蟲鼠蟻,講究的地方太多了,必須安排專門的人員管理。
    而且隻藏書可不行,得讓它們變得有用,否則就是碎布、破木頭片子。這些事情都得回去找人商議,當初來得太匆忙,根本沒有妥善的安排。
    得趕緊回去。
    沿著來時的路徑,又帶著騎兵驚嚇了一次王匡。這次讓王匡更加心驚肉跳,本該在他管轄之下的六縣之地,被張郃占了,最近的地方離懷縣隻有六、七十裏。
    騎兵靠近的時候,他正在考慮是戰是降的問題,可惜對麵沒給他機會,直接從城下而過,一點停留的意思都沒有。鬆了一口氣的同時,又覺得屈辱,自己就這麽沒有存在感嗎?讓你打都不願意打一下的嗎?
    吾有兩萬大軍呢!
    你好歹猶豫一下啊,太傷自尊了。
    王匡的自怨自艾,劉襄不知道,他快馬奔馳,在二月初二的下午趕回了鄴縣。
    連口氣都沒來得及喘,便召沮授、田豐、袁渙、鄭玄、管寧、邴原、劉洪等人前來署衙,商談書籍的安置問題。
    這幾個人來得很快,劉襄剛在偏廳換了件幹淨衣服,他們便在正堂聚齊了。待他一出現,以鄭玄為首的眾人鄭重的躬身施禮:“劉使君之德,恩澤蒼生,我等感佩。”
    那些書籍記載的知識還沒發揮作用,就已經為劉襄掙到了天大的名望,他現在在士人中的名聲,漲了一大截。
    “幾位不必如此,吾是讀書人,怎能忍心看著這些書籍損毀?現在,洛陽的藏書快要運回鄴縣了,如何安置,便成了燃眉之急,一千多萬卷呐,往哪放啊?”
    劉襄返回的路上,倒是有了個想法,但不知道可不可行,所以,想聽一聽別人的意見。
    “書院倒是建了一些藏書的地方,但數量有限,裝不下這麽多呀。”鄭玄、管寧等人也發愁。
    袁渙建議道:“城中還有些空置的宅院,可以改建一下,暫時存放是沒問題的,但這不是長久之計。”
    田豐、沮授也在苦惱,洛陽的藏書宮殿是百餘年時間,逐漸擴建而成的,鄴縣可沒有這麽大的地方。
    “主公,不如加派人手,在北城區建藏書樓,現在先用曜卿的辦法,暫時存放在南城空宅之中。”這兩人都把眼光放在了正在建設的新城區。
    田豐火氣上湧,忍不住罵了一句:“董卓狗賊,不得好死!”
    劉襄聽了半天,他們也沒商議出什麽好主意,便說了說自己的想法:“吾有意在鄴縣新城東方十裏之地,漳水北岸之處,建一座新城,專門用來藏書,設秘書監管理,學院也可搬遷過來,城中再配上造紙、製墨的工坊,成為一座書城,不知這個辦法是否可行?”
    袁渙、沮授、田豐三人都在計算靡費,鄭玄等人不了解實務,擔心的問道:“使君,建築城池當然是好,可是,曠日持久,得需要多少年才能成啊?”
    “征調十萬苦役,一年可成,吾估算著,周長六裏的城池便可。待書城建好,學院入住,吾便傳信四方,想看書、抄書的都可以來,不收錢,但不外借。”劉襄想專門建一座城,弄一個國家大圖書館。
    以此來吸引天下的讀書人到來,然後選生活窘迫的人,開啟治下的蒙學計劃。他想在每一個鄉建起至少一座的蒙學,最好能普及到亭,每個縣設立縣學,這需要一大批讀書人。
    以現在的地盤來看,最少也得需要三千多個能教書的先生。
    他現在隻在不多的幾個縣裏建了蒙學,沒辦法,手底下能教書的太少了,距離他需要的人數,連零頭都湊不夠。
    這個設想很美好,劉襄沉浸在開啟民智第一步的蒙學計劃裏,而其他人憧憬著一座專門建築的書城,在心中勾畫著每一處建築的細節,那必然是能讓所有讀書人都向往的所在。
    “千古以降,此為開天辟地之舉也,使君,吾願自薦,便是去挖土刨坑,吾也願往!”邴原激動的起身請命。
    “使君,吾也願往,如此文華盛事,能參與其中,便是死在城下也無憾矣!”管寧隨即起身。
    “我等皆願為書城並足砥礪,擔土抬石,縱死無悔。”鄭玄、劉洪等人,包括隨侍的書吏皆起身施禮,自願去築城做苦力。
    鄭玄請命之餘還搖頭晃腦的感歎了一句:“縱死城下,骨亦香也。”
    劉襄覺得這幫人熱血上頭,智商減退,老子用得著你們挖土搬石頭嗎?想留名青史也不能這麽幹呀。
    築城的主官,得由自己任命。
    “幾位不可如此,接收書籍,妥善保管方為重中之重,築城之事,吾自有安排。”
    他轉頭看向袁渙說道:“曜卿,築城之事由你全權負責,自各處修路隊伍調集苦役十萬,告訴那幫人,讓他們用心賣力,表現好的,罪囚減刑,奴隸抬籍。北新城和新建的磁州窯專門負責物料,在將作監抽調營造匠人,務必盡快建成。”
    “謹遵令諭!”
    袁渙興奮莫名,這是三皇五帝以來,第一座專門用作藏書、讀書的城池,必然會名留青史,自己負責營造這座城池,那他的名號,必然千古流芳,還是自家人好啊,有好事能想著自己。
    沮授很羨慕,但忍著沒說話。
    田豐不慣這個,用人唯親可不行。
    “主公,袁曜卿隨和軟糯,不適合這等大事,吾不怕得罪人,定能秉公執紀,不負眾望。”
    一聽這話,袁渙不幹了:“田元皓,吾平日包容與你,不代表性子軟弱,再敢詆毀,吾與你見生死!”
    名留青史的機會啊,親爹也不能讓。
    袁渙平日裏性子隨和,不爭不搶,跟誰都能相處,但危難之時,膽氣豪勇,是有氣節,不懼死的。
    劉襄出言打斷了他們的爭執:“兩位且住,若再爭執,恐要出惡語,有損德行。曜卿曾在危難之時身赴敵國,非是柔弱之人,相處長了自會了解,若元皓不放心,在一旁監督便是,此為監察禦史的職責。”
    思路客
    他知道這些人都想在營造書城這件事上留名,他也能理解,但還是那句話,怎麽安排得聽自己的,人事權很重要,他是不會因為別人的幾句話就動搖的。
    自己名望高了,麾下的士人會越來越多,元從大將在軍方,很多政事不能參與,所以,他要趁著建築書城的機會,把袁渙在讀書人中的地位刷高,讓他來壓製士人集團。
    這是未雨綢繆。
    事情就這麽定下來了。
    城南的空宅當天就開始改建,等待書籍運到。
    袁渙精神抖擻的調撥人員、物料、糧草、器械,投入了全部的心力,這不但關係著自己留名青史的機會,也是家族成為第一外戚的時機。
    甄逸去世,甄家雖然仍然占據主母之位,但家中子嗣年輕,難以承擔重任,正是袁氏崛起之時。
    主公誌向遠大,跟不上腳步的,必定會被拋棄,他要從龍而起,就得把事情做得漂亮。
    書城還沒建立,但名字已經被他定下了,就叫書城,沒必要取一些花裏胡哨的名稱。
    這座城就是藏書、讀書的地方,簡單明了便好。
    想著以後給城池起名的時候,肯定還會有爭執,畢竟是冠名權嘛,讀書人有幾個不好名的呢?可惜,你們要白費力氣了,老子早就決定好了。劉襄挑挑眉頭,惡趣味的笑了。
    談論、商議,時不時的還會爭吵幾句,不知不覺天都快黑了,眾人告退,劉襄也急需休息,十幾天時間,兩次禦馬疾馳,他真的很累了。
    可在後宅的門口,被甄宓這個小丫頭片子堵住了。
    看著雙手托腮,坐在門外的角落裏,像個被人遺棄的小貓一般,望眼欲穿的盼著他回來的小家夥,對於她提出來的要求,劉襄實在狠不下心來拒絕,何況,這是早就答應過的事情。
    五龍羹。
    從十一月到轉年的二月,她一口冰都沒吃,所以要給她做五龍羹。
    “姐夫,我知道你累了,我給你捶捶背好不好?你說過的,隻有這一天才能做出龍肉,我想試試神龍的肉,能不能讓父親回來,母親和姐姐都說不行,可我想試試。父親睡在冰屋子裏,那裏好冷,父親肯定不舒服的。”
    甄宓的淚光在眼眶裏打轉,但小丫頭強忍著,始終沒有哭出來。
    她知道姐姐不讓她打擾姐夫,所以就在內宅的大門外麵等著,即便凍得直打哆嗦,即便從白天等到了晚上。
    可今天還沒過去呢。
    她要等。
    她知道不能去前衙裏麵尋找。
    所以,她隻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