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三章 荀彧的心路

字數:4716   加入書籤

A+A-


    會稽郡的麵積很大。
    大到什麽程度呢?青州和冀州加起來都沒它大,但九成九的土地都沒有開發,全郡十四個縣,加起來不到四十萬人。
    海岸線非常的長,從杭州灣到廈門,都是會稽郡的轄區。
    劉虞帶著家人和一些追隨他的門客,跑到了章安縣一帶躲避,那裏就是現代的台州灣。
    信中約好了,幽州船隊在靈水入海口立旗,他已派人在那裏等待,會主動找過來,還提醒劉襄多派點船,他收攏了不少的船匠、水手,還有投奔他的義士,有三千多人。
    揚州船匠可是寶貝,單單為了這些人,就值得跑一趟。
    劉虞真了解他,把他無利不起早的性子,拿捏得死死的。
    命令駐守在遼東半島的雲帆營一部,派兩百艘大船南下揚州,先把劉虞等人接回來再說。
    劉和不顧疲憊,要隨船隊南下,劉襄命史阿帶一隊宿衛相護,在黎陽坐船,去青州東牟縣的港口匯合遼東船隊。
    從遼東到台州灣,過渤海海峽,再沿海岸而行,航線曲曲折折,三千多裏路,一個來回得小兩個月,受洋流和季風的影響,時間真的估算不準,慢慢等吧。
    劉和等人告辭而去,劉襄召荀彧敘話。
    “文若此行,有何感觸?”
    “感慨良多。”
    荀彧想著這兩個月的行程,越往北走,越是開闊眼界,見到了鄉野之中,分田農戶的喜氣洋洋,見到了千餘裏的石板大道,見到了扼守幽州關隘的磚石雄城,見到了穩固的河堤,繁多的灌溉水渠。
    沃野千裏,小民殷實,商賈往來不絕,戰爭、饑荒不見絲毫蹤影,與河南之地宛若兩個世界。
    他是正月出發的,自冀州向北而行,過幽州去草原,還專門去看了原來的鮮卑王廷,聽附近放牧的烏桓人,講訴了將軍突襲此地的英勇。後來又去了遼東,跑到了原屬於高句麗的國境之內,聽那裏的人,描述了將軍屠滅一國的狠戾。
    他還隨著玄菟郡的商隊去了一趟扶餘國,看到了扶餘人對漢人的敬畏。
    回來的時候,還看到了農戶在房子裏育苗,聽那些老農講訴了先育苗再插秧的道理,然後追肥、除草,一畝水田可產稻穀三石有餘,隻需交給將軍一成,剩下的全是他們自己的。
    聽著他們談論蓋個大房子的花費,給兒女下聘禮、置嫁妝的講究,還聽到他們報怨兒子不爭氣,連守備軍團都選不上,隻能在民團中廝混,沒出息。
    那種發自內心的笑容,那種對未來的憧憬,那種對士子、軍兵毫不畏懼的態度,是荀彧從來沒有在黔首之中見到過的。
    仿佛看到了一個新的世界。
    這一路,他都在思考。
    他看見了小民吃飽穿暖,看見了商賈驅車而行,也看見了民團自發的訓練與巡視,但沒看見士人置酒歡宴,沒看見豪奴結隊縱橫。
    這裏與他認知中的世界大不相同。
    君王取士,治理天下。
    士人安,則天下定。
    以往的理念似乎和這裏格格不入。
    相傳劉使君親黔首而遠士人,尤其厭惡豪族大戶。
    士人皆鄙視其愚昧,罵做邊鄙武夫。
    可他的治下,一片盛世景象。
    邊境安穩,夷狄臣服,民眾安居,兵卒善戰,這不是盛世什麽才算盛世?
    最可怕的是,他不但有十萬強軍,還在民間藏了百萬兵卒,那是經年訓練,心有戰意,渴望從軍,組織起來就能上陣的兵卒。
    劉襄,劉宜程,實乃平定天下的不二之選。
    可自己想尋找的是安定天下的英雄,不是稱霸天下的君王。
    荀彧想過離開,但他舍不得。這片土地已經把答案展現給他看了,他平生所求,不過如此了吧?
    若是再重用一些士人,這位漢室宗親即便稱帝,也不是不可以的吧?反正皇位也是他們老劉家的。
    他時不時的會冒出一些自欺欺人的想法。
    荀彧沉思了很久,兩人也沉默了很久。
    劉襄耐心的等待答案。
    說實話,他不忍心毀掉這樣的頂尖人才,可就是因為此人大才,絕不能被別人所用。
    好看的言情小說
    千萬不要讓我失望啊!
    荀文若!
    荀彧在沉思中醒來,斟酌了一番,問道:“使君如何看待士人?”
    “君王取士,臨戰陣、牧地方,不可或缺。”
    荀彧精神一振,答案比自己預想的要好,這位並不是輕視士人的上位者,沒有偏見就好,他繼續問道:“使君如何看待宗族?”
    劉襄思考了一下,宗族其實是個很大的難題,世家也好,豪強也好,都是由宗族發展而來,隱患很大但卻不能過分的打壓,漢代畢竟是宗族社會,壓製社會的基礎構成是自尋死路。
    “血脈繁衍,宗嗣繼承,不可斷絕,宗族血親報團求生乃是天性,隻要不大肆兼並,不作奸犯科,不必過於幹涉。”
    世家需要壓製,豪強需要清除,宗族隻要依照律法管製即可。
    這就是他的態度。
    這個態度荀彧也挺認可,其實,任何一個明智的官吏,都不喜歡世家豪強,想治理好國家,抑製世家豪強是基本國策。
    土地的產出就那麽多,世家豪強拿的多,國家就拿的少,這個道理很簡單,誰都不是傻子,鼓吹世家豪強的人,全是因為私心作祟罷了。
    荀彧立誌還天下太平,這種問題他思考了千百遍,國朝與家族,便是皮與毛的關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亂世一到,高門大戶照樣死人。
    盛世來臨,家族也會隨之繁盛。
    這種簡單的道理,很多人被私欲蒙蔽,根本看不到,這也是他深惡痛絕的。
    那麽,隻剩最後一個問題。
    “使君可想過登基?”
    劉襄不想騙他,謊言總有被揭穿的那一天,荀彧這種聰明人不會看不出來他的野心。
    於是,坦言相告:
    “桓、靈這一枝,多嬉戲荒誕,天下被他們敗壞得不成樣子。吾,亦是高祖苗裔,與光武一枝同為欽公之後。說句大逆不道的話,若非先祖縯公被奸人所害,哪裏輪得到光武帝這一枝得天下?現在,吾要重整山河,再造大漢,還天下太平。”
    這話說的也不是沒有道理,荀彧知道那段曆史。
    劉縯是劉秀同母所生的親哥哥,兩兄弟一起在南陽起兵對抗王莽,劉縯為人豪爽,喜好結交英雄,其部戰功赫赫,威名日盛,是同時期最善戰的起義部隊,但因為曾與更始帝劉玄並列被推舉為皇帝候選,而遭到猜忌,最後被陰謀加害。
    若劉縯不死,確實輪不到光武帝得天下。
    這個借口倒也說得過去,荀彧更加猶豫了。
    劉襄見狀開口勸說:“今上淪為傀儡,天下分崩離析,各路諸侯並起,戰亂無休無止,生民何辜,要受此煎迫?文若,不如先平定亂世,再說皇權歸屬,如何?吾起兵,絕非私欲!”
    荀彧長歎一聲,河北與河南的對比,宛若天淵。
    先平定亂世再說!
    他起身整衣正冠,端端正正的揖手行禮:“彧,拜見明公,願隨明公平定亂世,還天下太平!”
    劉襄欣喜異常,繞過條案,急行幾步,一把托住荀彧的手臂,激動的說道:“我得文若,如魚得水,便似高祖得蕭何,文王遇太公,何其幸也!”
    王佐之才,今後將輔助於我!即便天下大勢已脫離了原本的曆史進程,那又如何?
    至於穎川荀氏?
    先安撫了荀彧這一枝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