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朕記住你了
字數:4001 加入書籤
沉陽戰事算徹底結束了,其他地方都派了大軍去收複,其實自從沉陽被攻破,多爾袞和代善帶軍逃離之後,遼東的其他城池,基本不戰而降。
打仗就是這樣,隻要打幾次大仗,消滅敵軍大量軍隊,其他地方基本是望風而降,比如明朝最後輸了鬆錦之戰,李自成輸了一片石之戰。
滿清入關後就如秋風掃落葉,整個北方短短半年就全部淪陷。
崇禎帶著人來到一處大院外麵,大院裏麵住著五百多名上次恩科的貢生,他們還沒有進行殿試,所有嚴格意義上來說不能稱為進士。
如今遼東明軍取得節節勝利,各地不斷傳來好消息,建奴被打敗後,各地百廢待興,擺在崇禎麵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遼東各地的官員。
翰林院作為明朝官員儲備庫,本來也有幾百人,不過崇禎搞了幾次抄家,殺了不少官員,翰林院的人都用的差不多了。
明軍收複遼東後,各地需要的中低層官員缺口在幾百名,吏部尚書謝升奏報說朝廷根本沒有這麽多官可用。
於是崇禎打起了這批恩科學子的主意。
“如今我軍打的建奴節節敗退,看來朝廷收複整個遼東不用多少時間了,陛下登基才幾年就打贏了建奴。”
“我朝中興指日可待啊。”
“陛下登基不到一年就鏟除閹黨,如今又滅了盤踞在遼東的建奴,解決了困擾朝廷幾十年的邊患,我等真的三生有幸跟隨陛下見證這一刻,以後老了還可以著書立說,真是不枉此行,那些沒來的恐怕要後悔了。”
“不要提那些貪生怕死的,他們不配和咱們相提並論。”
院子一角,李岩,宋應星兩人也在暢談國事。
“宋兄,你說皇上接下來會怎麽做?”
“你什麽意思?你是問皇上會怎麽對待遼東剩餘的建奴嗎?”
“嗯。”
李岩點點頭,“遼東的建奴一直把遼東漢民當做奴隸使用,現在我朝收複了此地,但是各地還不安慰,要想長治久安,可不是靠武力威懾啊。”
“努爾哈赤之所以造反就是當年在遼東的明軍殘暴征伐,引起女真人的不滿,才釀成悲劇。”
宋應星搖搖頭,“我可不這麽看,對待異族就要用武力威懾,這些異族都是畏威不懷德,你對他們好,沒用,他們都是喂不飽的狼崽子。”
“我覺得遼東要想長治久安,必須把這些異族遷往內地,把他們分散開來,然後把大量漢民遷到遼東,這樣不要二十年,遼東就是我大明又一個大後方,而且我發現這地方很適合種水稻和冬小麥。”
其實明朝的時候遼東地區是比較貧窮的,經濟不太好,雖然明朝對遼東進行經濟援助,可是遠水解不近火,以前明朝還可以靠海路從登來運輸糧食和棉紡織品支援遼東,後來倭寇猖獗,海路也斷了。
遼東的日子就更難過了,再後來明朝覺得運輸糧食太麻煩,幹脆直接送錢給遼東,不過這更壞事,導致當地物價飛漲,漲到了之前的十倍以上,遼東經略熊廷弼曾報告說,當時一兩銀子還不如之前二錢銀子值錢,也就是說錢不值錢,貨物更值錢。
這也導致遼東進一步混亂,百姓的日子更加難過,士兵流失嚴重,這也為以後的災難埋下了禍根。
“宋兄,你說這地方能種冬小麥和水稻?”
李岩驚訝的看著宋應星,現在這裏的人們種的都是春小麥,口感不好產量低,“你不是開玩笑的吧?這麽冷的地怎麽能種這些東西?”
“我說的是真的,”宋應星很認真的看著李岩,“這一路走來,我仔細觀察過,遼東和遼西都有大量的黑土地,這些土地都很適合農作物的生長。”
“我和你說啊,小麥和玉米,水稻需要的生長條件,土壤和溫度對於農作物生長有很大關係,其中土壤肥力是一項很大的因素,農家肥你知道吧...........”
接著宋應星對李岩說了一大堆關於如何種地的專業術詞,直接把李岩聽懵了,他對於這些根本不敢興趣。
他平時除了看四書五經的書,最多看的還是一些兵書以及曆史人物傳記,至於如何種地這種枯燥無味的事大部分讀書人都不看,也不想看。
宋應星還在滔滔不絕的說著,身邊圍滿了人都渾然不覺。
其他人看著宋應星說的這些話都覺得是天書,雖然聽的懂,但是具體什麽意思,有什麽用就不知道了。
崇禎靜靜的站在旁邊聆聽,眼神放光的看著宋應星,雖然他也聽不懂宋應星說的什麽意思,什麽水稻要在什麽時候種,什麽時候追肥,怎麽防治害蟲,這些他也不懂,但是他知道眼前這位肯定是一位農業專家。
這個時候大明不需要之乎者也的讀書人,最需要的恰恰是宋應星這種技術人員。
“咳咳咳………”
“別打擾我,走開,”宋應星不耐煩的揮了揮手,場麵一時非常安靜,眾人都看著宋應星,暗地裏悄悄豎拇指,竟然敢叫皇上走開,一個字“牛!”
“宋兄,宋兄……”李岩用腳踢了踢宋應星,“皇上,皇上。”
“什麽黃上,我說的是黃薑,嗯?”宋應星感覺周圍安靜的不對勁,抬頭一看,哦豁!皇上正笑盈盈的看著自己呢。
“臣拜見皇上,臣不知是皇上,請皇上恕罪,”宋應星連忙站起來朝崇禎行禮。
“你叫什麽名字啊?”崇禎笑著說,“剛才朕看你說了半天,怎麽全都是些如何種地,如何播種的農事,難道四書五經上有這些東西嗎?”
“哈哈哈…………”
在場眾人都笑了起來,宋應星尷尬的笑道,“沒有,沒有,臣叫宋應星,臣這是閑暇之餘喜歡讀些雜書,臣的家裏比較窮,有時間就幫家裏幹幹農活,用書裏的知識種好莊稼。”
“臣在幹農活的時候發現很多老百姓都是靠經驗種,但是有很多人都不是很懂,臣就把一些有用的知識收集在一起教家鄉的百姓如何種地。”
在場的人很多都不屑一顧,他們五指不沾陽春水,隻知道埋頭苦讀,當了秀才之後更是一點粗活都不幹,更別說種地了。
“很好,很難得啊,看來這次朕的恩科還真錄取到一位大才,”崇禎高興的說道,“你對農事的熟悉正好可以幫朝廷研究如何提高田畝產量,朕記住你了。”
頂點小說
宋應星這個名字,隻要對明末曆史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這可是一位真正的大科學家,他的著作涉及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他的作品“天工開物”被譽為17世紀最傑出的工藝百科全書。
其實明末英雄,忠臣,科學家都很多,隻是崇禎不知道加以利用,白白浪費了。
“你們知道朕今天來這裏幹嘛嗎?”
崇禎環顧四周,笑道,“你們能通過會試,說明都是大明從各省選出最優秀的人才,本來會試之後朕要在宮裏舉行殿試。”
“不過戰事緊急,建奴圍困錦州,殿試隻能推遲舉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這次遼東之行,相信你們也收獲很多。”
“如今大軍正在追擊建奴,遼南地區已經全部收複了,朝廷官員奇缺,朕準備把你們派到各地當一地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