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準備

字數:3531   加入書籤

A+A-




    五日後,朱雄英回到東宮。
    得知朱雄英回宮後,第二日朱標便毅然決然的走向奉天殿,早朝如同往日一般,在錦衣衛的響鞭下開始進行。
    此時,奉天殿上文武百官整齊的站在下麵,朱雄英也站在其中,還有即將出發去東番的朱允熥。
    朱標徑直登上禦階,看著滿朝的文武百官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他不再是平日裏說的那句卿可有事要奏,而是開口道:“朕登基以來,身體常有不適,太子有賢君之才,三年前征倭大軍凱旋歸來,如今永樂府的銀山已經開采兩年銀礦。
    而朕自登基以來,關中數年災害不止,北方之地難生莊稼,遼東之地常有馬賊掠百姓之糧。
    太子孝順,這三年為孝而守,不曾踏入朝堂半步,卻心有百姓,朕見太子如此,十分高興。”
    朱標稍微停頓後,對著站在下麵的方孝儒和劉三吾道:“方卿,你擬道禪位詔書,朕要詔告天下,禮部盡快選好禪讓吉時,再準備新皇登基事宜。”
    眾官員紛紛勸諫,朱雄英自己也是有些難過,這七年中,朱標是個很好的皇帝,實行仁政,儒家興盛,甚至還多次和周王朱橚徹夜長談,商討關於大明糧食的問題。
    朱標是一位很好的守成之主,仁愛寬厚,對各地的百姓都是常召見各府知府入京,詢問需求,他都會盡量滿足。
    相比於洪武朝,沒有太多的大型殺貪案,一片祥和,官員也對朱標讚不絕口。
    朱標道:“太子有賢君之姿,朕授他天子之位……”
    奉天殿的官員立刻炸鍋,他們紛紛議論起來,臉上皆是不可思議,甚至新晉的官員詢問朱標是不是被太子給挾持了?
    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若是太子上位後,文康朝的官員必定有一大半要下崗的,太子手下可是有很多能人。
    但是他們看到太子並沒有太多的高興之意,而陛下也是十分坦然,又紛紛打消了太子篡位脅迫的念頭。
    朱允熥懵了,道:“父皇,您這是何意?”
    朱雄英已經曆過在陵園的驚訝,這會兒相比較,他反應看起來正常些。不然他也會以為朱標胡說,會來一句兒臣不敢授。
    朱標看向眾臣,坦言道:“眾卿都別推讓了,直接勸進吧,朕希望你們君臣一心,興盛大明河山,早日實現大明盛世,百姓安居。”
    劉三吾與方孝孺等人互相觀望,不敢壞了這自古以來的禪讓之禮,翰林學士楊士奇當即道:“陛下英明神武,臣等領旨。”
    隨之看向朱雄英:“臣請殿下繼承大寶,登基奉天殿,盛我大明河山。”
    楊士奇帶頭,楊榮積極跟上,解縉也開始勸進,“臣恭請太子殿下繼承大寶,登基奉天殿,盛大明河山!”
    見到眾臣如此,朱雄英也沒有過多虛假謙讓,正了正太子袍服,行大禮接旨:“兒臣雄英,願接大寶,擇日敬於天地,造盛世之運,令天下盡歸我大明疆土。”
    朱雄英這麽一表態,群臣又是齊身唱和:“臣等願追隨殿下,為大明朗朗盛世而盡力!”
    …………
    “今日,陛下在奉天殿禪位於太子殿下,願為大明百姓再創盛世……”
    應天府大街的亭子中,讀報差役字正腔圓,聲情並茂,將這一消息在太陽落山前,傳遍大明應天府,並且為大家解釋禪讓詔書。
    在各處茶館酒肆,也紛紛討論文康帝禪讓之事。
    “什麽?聖上又要禪讓了?”
    江南各處的文人墨客,一時之間又有了許多的話題,也有陰謀論,說是太子威逼,但是隨即又被推翻。
    因為皇帝的詔書也公布給天下,且當時文武百官都在,而且百姓皆對新帝滿意,能夠放下榮華富貴,甘願在陵園守孝三年,又曾為百姓糧食,多次親自耕耘,實乃仁賢之君。
    在舉行大典之前,首先是朝廷各部門忙裏忙外,集體出力,不亞於開國的準備。
    首先是年號的問題,在文宣,洪德跟武憲,成武之間,幾個年號都在備選著。
    原本朱雄英還想要個有逼格的,和天掛鉤,但是禮官認為不能如此,對大明不吉,上有神明,好吧,朱雄英最終選擇武憲作為自己的年號。
    方孝儒覺得,選年號就跟起名字一般,必須講究來源,寓意,畢竟要載入史冊的。
    但是楊士奇認為,年號除卻官員商議外,還要看新帝的想法,既然新帝主張過征倭,又成功了。
    多次對農,民技之事上心,可以看出來,用武憲最合適,一切都是新立的事物,不該拘泥於文,又手下有一支成武軍,武憲最為合適,
    年號定下,還要等到登基時才能確定,至於登基的日子,禮部選擇在明年的正旦,新年第一天登基改元。
    時間要隔久些,因為禮部需要準備皇帝的冕旒冠和新的龍袍服飾,以及各宮的整修,甚至皇帝的玉璽,以及皇後的寶印都要重新製造。
    皇城也需要打掃粉刷,大概需要到正旦前後,都要換舊留新,皇帝需要用的玉璽不止一種,不同的詔書,不同的文件都要有不同的玉璽。
    大明朝的二十四寶璽就夠他們費心思,原本朱雄英認為一切從簡,省下的錢可以用來下西洋,東番大軍即將也需要用銀錢。
    但是禮部不肯,絮絮叨叨的說了一大堆規矩,而朱雄英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去做,隻給了禮部一句話,一切從簡最好。
    雖然隆重盛大的登基大典可以顯示新帝的隆重,以及官員和百姓對新君的期待,但是朱雄英不認為。
    成由勤儉敗由奢,奢侈的皇帝反而讓百姓日子過得更艱難,而且百姓也感受不到新帝的皇恩浩蕩。
    所以大典從簡,朱雄英認為他們隻要把皇帝放在心中即可,不必搞隆重大典,減輕百姓負擔,開創出繁榮安定的社會局麵。
    朱雄英不喜歡搞有的沒得,他已經決定把登基大典搞的簡單而又儀式,還能鼓舞百姓,到時候幾件大事同時去做豈不更好。
    距離正旦還早,這幾個月他可以讓鄭和準備出海的事,以及東番和南洋各地的準備。
    此時,朱雄英最擔心的還是關於下西洋這件事,必定要耗費時間去研究海上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他不能讓船隊白白送死,所以必須準備全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