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終章

字數:4376   加入書籤

A+A-




    當天晚上,應天所有的大臣都接到了通知,明日大朝!

    他們知道,朱元璋這是給自己的皇孫長臉,也是用自己的皇孫向天下宣告,大明後繼有人!

    第二天一大早,眾臣來到奉天殿。

    朱元璋踏著晨光,龍行虎步走入大殿,在他身後,是離開京城大半年的吳王朱允熥!

    眾人見狀,心中頓時有些錯愕,難道真要傳位給朱允熥?

    此時,站在群臣之中的朱允炆,雙手緊握,指甲陷入肉裏都沒有絲毫疼痛的感覺。

    寧羽扶著朱元璋做到龍椅上,對著朱元璋深施一禮,轉身準備回大殿。

    畢竟他現在還是吳王,不是皇儲,就算他是皇儲,也不能就這麽站在朱元璋身邊。

    皇儲聽政是有規矩的,這也是朱元璋自己定下的規矩,那就是皇儲聽政,是站在禦書案旁的。

    “不用那麽麻煩了,宣旨吧!”朱元璋一把拉住想要離開的寧羽說道。

    此時,一個禮部官員從宦官手中接過一道明黃的聖旨,打開聖旨大體掃了一邊,雖然隻是大體一掃,裏邊的內容已經讓禮部官員冒出一身冷汗了。

    他難以置信地轉身看向朱元璋,在朱元璋犀利的目光下,他才確定自己沒有看錯。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本淮右布衣,幼年遭逢蒙元暴政,父母兄長亡於饑餓,姊妹兄弟離散分別,無奈之下,依然投身反元大軍,得上天眷顧,驅逐韃虜恢複漢家江山。

    自朕登基以來,夙夜朝務,不敢有絲毫懈怠,然上天不眷,故太子先於薨逝,致使朝中無長君坐鎮,道路風傳,別有居心之人更是蠢蠢欲動。

    或覬覦皇權,或預謀投機,致使朝中政務不修,百姓深受其害。

    幸得皇孫朱允熥,政通仁達,日表英奇,天資粹美,文武兼備,他日課成大統,必能繼往開來,成就一番偉業,謹告天地、宗廟,冊封吳王朱允熥為皇太孫,欽此!”

    雖然很多人都已經猜到了,但是誰也沒想到,朱元璋會這麽著急冊封。

    不過也好,當然這是大部分官員的想法,誰做皇儲不重要,重要的是名分早定,這樣也省的大家胡猜亂想。

    就在此時,禮部官員並沒有退下,而是將聖旨展開,繼續念到。

    這下眾人有點不知所措了,這是什麽節奏,上一道旨意已經宣讀完畢了,怎麽後邊還有內容?

    聖旨不是不可以同時寫幾件事,但是剛剛明明已經‘欽此’了,這怎麽又來了。

    “令有皇太孫朱允熥,幹練通達,特設座於禦書案,朝堂聽政議政,今後朝野奏疏,一改交由皇太孫朱允熥處置,朕從旁協助,皇太孫朱允熥入駐禦書房署理朝政。

    另有中山王幼女徐妙錦,賢良淑德,可為良配,今日冊封為太子正妃,司天監擇良辰吉日,行六禮。

    另有皇四子朱棣,勇武冠軍,自請帶兵西征,討伐不臣之國,以衛大明邊疆,欽此!”禮部官員說完之後,緩緩收攏聖旨。

    自此,寧羽就過上了每天處理朝務的苦逼日子,朱元璋好像對寧羽十分放心,自從冊封他為皇太孫之後,徹底做起了甩手掌櫃。

    除非是寧羽拿不準的事,否則他絕對不摻和,朝臣們一開始還有些不適應,畢竟寧羽和朱元璋兩人的性格簡直大相徑庭。

    朱元璋以超人的精力,將朝堂大小事務全都抓在手裏不同,寧羽在主政後第一件事,就是設立內閣,內閣總領朝務,凡是奏折,先由內閣進行初審。

    內閣將自己的處理意見寫在藍色紙條上,貼附在奏折後邊,寧羽則對內閣貼藍進行批複。

    內閣設置九人,首輔一人,次輔二人,其餘六人為輔臣,將朝中大小事務全都分散開來,除首輔總覽全局外,其餘輔臣各司其職。

    同時將錦衣衛和禦史台進行整合,確保對官員的監管,錦衣衛負責調查,但取消了錦衣衛的緝拿權。

    並且對六部等重要部門進行改革,增加原本官員數量,六部按照職責不同,設尚書一人,侍郎若幹,分工更加明細。

    朝中大事,由內閣會同六部尚書、督察院、禦史台、錦衣衛商議,皇帝則作為最後的‘裁判’。

    另外將一些重要部門從原本的衙門獨立出來,比如將作監從工部獨立出來,專門研製軍隊武器裝備,兵部專門設立海軍衙門,專事海上事宜。

    畢竟前宋一個讓後人詬病的地方就是臃官,寧羽的改革不僅是在朝廷上,地方上也進行了大調整。

    一開始大臣們對這種操作非常不適應,甚至有人告狀告到朱元璋那,但是朱元璋仿佛沒聽見一樣,對你有的操作不置可否。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發現,看似臃腫的官員體係,因為分工明確,幾乎沒有重疊,不僅沒有降低效率,反而將朝政處置提升了數個檔次。

    大臣們也發現,朱元璋並不是老糊塗了,很多時候,寧羽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朱元璋會第一時間站在寧羽身邊支持,不然寧羽就算再強勢,也不可能這麽順利地將改革推行下去。

    洪武三十年,在朱元璋不屑的‘催促’下,寧羽終於‘鬆口’,他和徐妙錦終於完婚。

    婚禮在朱元璋的操持下,空前盛大。讓人不敢相信這是素來借鑒的朱元璋的手筆,足見朱元璋對寧羽的重視程度。

    洪武三十一年,寧羽的長子出生,朱元璋喜不勝收,賜名朱文基,當年朱元璋頒布退位詔書,將皇位禪讓給了寧羽,朱元璋整自此過上了幸福無比的退休生活。

    次年,寧羽該年號永樂,這也許是他對遠在西北的朱棣的一種補償,畢竟,朱棣帶著一支臨時拚湊的軍隊,硬是憑著自己的軍事才能,不僅把韃靼和瓦剌收拾的服服帖帖。

    更是給大明打下西域一大片疆土,根據段成送來的奏報,以及朱棣自己的奏報,他們正在繼續力量,準備向曾經的花剌子模,現在的帖木兒帝國進發。

    永樂元年,經過多年的準備,寧羽派遣由兩百三十艘大小船隻組成的艦隊,分東西兩路出海。

    永樂二年,大明水師租借琉球過港口作為中轉站,同年出兵平定倭患後,大明正是駐軍倭國。

    永樂三年,兩支艦隊先後返回應天龍江船場,帶回異域物資無數,尤其是一些種子,比如玉米、土豆、辣椒等等。

    給大明帶來了一波快速的發展,這個年代不是百姓不勤勞,而是因為不管百姓如何努力,產出就隻有這點。

    現在不一樣了,占城稻、玉米、土豆、紅薯等高產作物的出現,讓大明迎來了一波人口大增長,大明借此開始向草原、以及廣大的海外領地移民。

    永樂五年,大明從海上出兵,收複呂宋、占城之地,於海峽兩端築城,自此蘇島以內,東海以廣,皆為漢土。

    同年,寧羽帶領艦隊登臨望海城,也就是大明海峽最外端的城池,並在望海城接見了波斯、奧斯曼以及西方弗朗機使者。

    永樂十年,大明艦隊在紅海擊敗奧斯曼海軍,與馬穆魯克簽訂盟約,開鑿紅海和地中海之間的運河。

    永樂十一年,大明艦隊跨過一片全新大陸,並於弗朗機兩國艦隊大戰,曆時一年,擊敗弗朗機兩國,同時在弗朗機半島南部割讓百裏。

    永樂十二年,朱元璋含笑駕崩於謹身殿,寧羽悲痛不已,罷朝七日,扶靈紫金山,結廬紫金山親自給朱元璋守靈三月。

    永樂十五年,征戰西方二十年的朱棣病逝於大明拱義城。寧羽親自前往大明北都燕京,迎接朱棣靈柩回國,陪葬於孝陵。(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