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十八帝悲涼
字數:7870 加入書籤
“弱弱問一句,那句“崖山之戰後再無華夏”,究竟是什麽意思?”
“同問,大宋朝自崖山海戰後滅亡,怎麽就沒有華夏了?”
“你們沒聽主持人說嗎?這是個謬論!”
“為何是個謬論?我想知道具體原因。”
“等著吧,主持人在節目裏,肯定會對此一一分析。”
“我隻想知道,是誰喊出這個觀點?”
“特意查了一下,好像是南明遺民說的,原句是“崖山之後再無中華,明亡之後再無華夏”。意思是宋亡的崖山海戰導致傳統的漢民族政權首次完全被北方遊牧民族王朝所完全取代。這句話被用來表示華夏文化在經曆蒙元滅宋後發生嚴重的斷層,古典文化遭到了可怕摧殘。”
“崖山一戰後,我們這片土地,第一次被遊牧政權統治,確實很慘。”
“誒,在當時,崖山之戰後確實是對我們文化的一次大毀滅!”
“崖山之戰是南宋王朝滅亡的最後一戰,而在浩如煙海的曆史中有一段話冰冷的記下了那次海戰的慘烈:七日之後,海上浮屍以十萬計,十萬人自殺。國不在,家不再,人不在,雖然失敗,但節氣長存。“
“崖山多忠魂,後先照千古——正是這種精神的真實寫照。”
“征服者還是社會文化上落後於所有被征服民族的遊牧民族,正常的發展進程被打斷,給華夏文明帶來了巨大傷害,一脈相承數千年的華夏文明由此產生斷層。”
“是斷層,卻不是毀滅,因為我們華夏從未停止過抗爭。”
“是啊,這也是元朝隻有短短百年的統治時間。”
“我覺得,既然宋朝亡國後,還有無數華夏子民在抗爭,這就代表著,我們沒有什麽大毀滅,我們依舊堅定不移戰鬥著,直至國威最正的大明朝崛起,恢複華夏。”
……
網絡上。
對於主持人林楓提出的問題,正在激烈討論著。
崖山海戰是什麽?
它又稱崖門戰役。
是南宋末年宋軍與元軍的一次戰役,這場戰爭標誌著南宋的滅亡,南宋方麵對參與這場戰爭的人數有30萬,雙方投入軍隊50餘萬,最終宋軍全軍覆滅告終。
此次戰役即標誌著宋朝的滅亡。
直播鏡頭裏。
一千多年前時空,北宋皇宮重地後花園,一處亭台樓閣內。
一大桌豐富宴席,有美味佳肴,有宮廷禦酒,還有美貌宮女服侍。
可落座的十八個宋朝皇帝們,聽完來自後世主持人林楓的話,一個個皆是心情沉重,皺起眉宇,顯得鬱鬱寡歡。
都沒有了往日九五之尊的威嚴。
沒有了麵對天下的帝王之姿。
“時間,已到達千年後。”
“吾老趙家建立的大宋朝,也淹沒在曆史塵煙中。”
“對於千年的後世人而言,大宋,亦成為了曆史。”
“生前不心係社稷,為國為民,隻顧自己貪圖享樂,歌舞升平,如今在此悲戚感傷,又有何用?”
“舉起酒樽。”
“吾等十八宋帝,同飲。”
……
太祖趙匡胤大聲說著,聽著豪氣,可誰都知道,他話裏話外,盡顯悲涼。
當然,太祖還能做什麽?
難不成大宋亡了,自己這個老祖宗,還要陪著後來的皇帝們,痛哭流涕?
“太祖……”
“誒……”
“太祖,吾有罪。”
“有罪。”
“愧對天下蒼生啊……”
隨即,每個身披龍袍的皇帝,舉起身前酒樽,隔空碰杯。
每個人麵如死灰,目光暗淡,猶如無魂的軀殼,僵硬說這話。
太祖環視,目光炯炯,從每一個後續天子的臉上掃過。
“吾等為天子,未能收服失土,未能真正一統九州,也未能掃滅強敵,此生是失敗的。”
“自罰三杯吧!”
接著便是一杯杯苦酒下肚。
此情此景,頗有種“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悲涼景象。
每個皇帝,在太祖的帶領下,自罰三杯。
哪怕是南宋最後一帝趙昺,一個隻有8歲的幼帝,也沒有任何怨言,說喝就喝,小小年紀,連眉頭都不皺,令人心生側目。
別看人家隻有8歲。
麵對必死之局時,卻從容投海,縱然是死,也維持著大宋朝皇帝的名聲。
值得一聲讚歎。
趙匡胤放下酒樽,看向林楓,說道,“林公子,你來自後世,熟絡華夏幾千年曆史,可否為吾等講一講,那崖山海戰之前後事?”
這是我們華夏祖輩的請求。
身為後人,自然義不容辭。
林楓反問道,“前輩,您真要明曉那前因後果?”
趙匡胤道,“是的,十八帝齊聚一趟,這段屈辱悲憤的慘烈曆史,應該讓他們深深銘記於靈魂…”
崖山之戰是1279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封建王朝少見的大海戰。
崖山之戰直接關係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大決戰。
崖山位於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裏的崖門鎮,銀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漲退的出入口。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又名崖門。
宋度宗去世後,留下三個未成年的兒子:
楊淑妃所生的趙昰7歲。
宋恭帝4歲。
俞修容所生趙昺3歲。
謝太後召集群臣商議立帝,眾人以為楊淑妃所生趙昰年長當立,但賈似道和謝太後都主張立嫡子,於是宋恭帝被立為帝。
宋恭帝此時年紀尚幼,因此由太皇太後謝氏垂簾聽政,但朝廷實權實際上仍掌握在宰相賈似道手中。
元軍在襄樊之戰大破宋軍以後,直逼南宋首都臨安。
公元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於是小皇帝宋恭帝即位不滿二年,就投降了元朝。
在宋恭帝投降元朝後,宋度宗的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的護衛下,帶著宋朝二王出逃,在金華與大臣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文天祥等會合。
是的。
一代文武雙全的文天祥,在這一時期,阻擋敵軍,立下過赫赫軍功。
回合之後,封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
元軍統帥伯顏繼續對二王窮追不舍,企圖徹底滅宋,於是二王隻好逃到福州。
不久,剛滿7歲的趙昰登基做皇帝,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楊淑妃為楊太後,加封弟弟趙昺為衛王,張世傑為大將,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陳宜中為丞相,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並組織抗元。
宋端宗趙昰稱帝以後,元朝也在加緊滅宋步伐。
公元1277年,福州淪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
張世傑要求借船,卻遭到,隨即早有異心的蒲耿壽庚投降元朝。
張世傑搶奪船隻出海﹐南宋流亡朝廷隻好去廣東。
宋端宗準備逃到雷州,不料遇到台風,帝舟傾覆,差點溺死並因此得病。
宋端宗因落水染病,不久崩逝,由7歲的衛王趙昺登基,陸秀夫為丞相,主持政務;張世傑為太傅,主要護駕;文天祥為少保,在外發展軍事,三根支柱苦苦支撐大局。
趙昺登基以後,陸秀夫和張世傑護衛著趙昺逃到崖山,在當地成立據點,準備繼續抗元。
不久﹐在現時廣東和江西二省抗元的文天祥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被攻破生擒,在陸地的抗元勢力覆滅。
公元1279年正月,投降元朝的將領張弘範率元軍攻打到崖門,這元軍浩浩蕩蕩陸續抵達崖山,並對南宋水師形成三麵包圍之勢。
一場事關南宋生死存亡的海戰一觸即發。
麵對巨大壓力,宋水師主帥張世傑晝夜苦思破敵之策。
有幕僚向張世傑建議應該先占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
張世傑為防止士兵逃亡,否決建議,並下令盡焚陸上宮殿、房屋、據點。
又下令將千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之法,以大繩索一字形係於海灣內,並將末帝趙昺的“龍舟”置於戰船之中。
元軍查知宋軍之情,遂效三國赤壁之法,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等易燃物品,乘風縱火衝向宋船。
宋船皆塗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禦元軍的火攻。
元朝水師火攻不成,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及砍柴的道路。
宋軍吃幹糧十餘日,飲海水之士兵嘔泄。張世傑率蘇劉義和方興日大戰元軍,元將張弘範擒張世傑甥韓某,以其向張世傑三次招降不果。
不久後,敵人水師再次發起正麵進攻,用布遮蔽預先建成並埋下伏兵的船樓,以鳴金為進攻訊號。
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駛近宋船。
兩邊船艦接近,元軍鳴金撤布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
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
這時張世傑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並已經預先和蘇劉義帶領餘部十餘隻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
軍中無主帥的宋朝軍民在宰相陸秀夫指揮下繼續與元軍作戰,一直堅持至三月十九日,終因趙昺困於千船之中而無法突圍,陸秀夫見大勢已去,恐君死臣辱,便背著八歲的趙昺投海,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
崖山海戰遂告結束,延綿近三百年之大宋王朝宣告滅亡。
崖山之戰,趙宋王朝隕落。
意味元朝最終統一整個九州大地,華夏第一次從整體意義上被北方遊牧民族征服。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自己是最文明、最強大、最光榮的種族,我們在領導世界,我們在統治四夷。
而崖山海戰顛覆了當時無數人的天下觀,皇統斷絕,夷狄成為統治者,沉重打擊了那一代華夏人的自尊心。
宋朝的滅亡,絕對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改朝換代。曾經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科技、科舉與世族相結合的官僚製度、開始受限的皇權、先進的政治製度等等都中斷了,文明落後的蒙古人統治的元朝開始實行封閉、保守、輕工商業和更加集權的製度,並正式以程朱理學為科舉的主要內容和政府的官方思想。
時至今日,仍有不少國外的史學家將宋朝滅亡視為古典意義華夏的結束,所謂“崖山之後無中華”。
又在後世反為世界上少數別有用心的國家加以利用,從而得出“華夏忠義血性之優良民族文化基因崖山之戰而喪失殆盡”的結論。
……
林楓一口氣說完,每一段話,每一個字,都清清楚楚出現在直播頁麵上。
加上一段稍顯悲壯的古曲音樂。
深深感染著每一個人。
讓每一個收看節目的觀眾,心神受到衝擊,久久難以平靜。
趙匡胤第一個打破瓶頸,說道,“林公子,你原先為何說,這是個謬論呢?”
其他宋朝皇帝也神色糾結,等待答案。
沒辦法。
一個落後的,被他們成為蠻夷者的異族,竟,統治了九州大地。
這是前所未有的情況。
這事態,太嚴重了。
華夏大斷層啊!
恐怖的後果,猶如將這天給捅破了。
誰能承擔?(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