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造紙之法
字數:3640 加入書籤
翌日,清晨,在楊奇好奇的目光中,楊廣早早起身想要隨楊奇一同上朝,說是有重要的事情要向漢帝劉宏匯報,雖然於禮不合,但怎奈楊廣說的信誓旦旦,於是隻好勉為其難的帶上了他。
“公挺,聽說亮兒的病有救了。”楊彪神采奕奕的過來道賀道。
“哈哈哈,文先,汝的消息倒是靈通,這不多虧了小兒帶回了神醫華佗,吾才不用遭受那白發人送黑發人之痛。”楊奇笑著答道。
“哦!原來如此,廣兒今天這是?”見楊廣也來上這早朝楊彪不禁有些好奇問道。
“孩兒見過叔父。”楊廣見狀連忙見禮道。
“嗯,廣兒多日不見倒是精壯了不少!”楊彪捋須歎道。
“哎!不瞞文先,吾也很是好奇其究竟想要做些什麽,隻是奈不住他推說有要事要稟告給陛下,這才帶他一起前來。”楊奇無奈道。
“哦!竟然連公挺也不知道,說說看,究竟是什麽消息要瞞得這麽嚴實。”楊彪好奇道。
而一旁的其他官員見狀也紛紛轉過頭來探尋觀望,畢竟滿朝大臣年齡均在半百之數,較年輕的也都要三十多歲,冒然闖進一個如此年輕的士子,由不得眾人不好奇。
“陛…下…駕…到…”
這時一位黃門朝著庭下喊道。
“臣等參見陛下。”眾臣紛紛行禮道。
“眾卿家平身!”
“謝陛下!”眾臣還禮道。
劉宏朝著庭下的朝臣搜尋了一下,便在楊奇的身後發現了楊廣的身影。
“哦!今日是什麽日子,朕未來的冠軍侯竟也來上朝了!”劉宏笑問道。
楊奇見狀剛要上前解釋一番,卻見楊廣的腳步更快連忙上前一步施禮道:
“回稟陛下,小臣今日有一寶物要獻給陛下,此物或可改變吾大漢未來的局麵!可令吾華夏典籍傳承經久而不衰。”
“哦!卻是何寶物,還不快快呈上來。”早就已經在秀衣使者那邊收到消息的劉宏頗有些好奇的問道。
周邊的朝臣聞言也紛紛探尋了過來。
“回稟陛下,吾要獻的乃是由小臣改良的前漢蔡侯所改良過的造紙之術。”說完楊廣便從袖中將昨日自己辛苦了一日所記錄下來的造紙之術取出交交給了前來取寶的小黃門,其中造紙之法皆按照後世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所記載。
待劉宏打開楊廣手書的帛書之後,還未觀其內容便被楊廣那一手精湛的隸書所驚豔,忍不住讚歎言道:
“好字,好字,弘農楊氏家學淵源,果然名不虛傳。”隻見其字蠶頭燕尾,方勁古拙,頗具大家風範。
“也罷!將作大匠何在?”
“臣在!”隻見因近日妹妹何美人在宮中受寵而新封的將作大匠何進上前一步領命道。
“吾便將這新的造紙之術交與汝,著羽林郎楊廣兼任將作丞一職,汝二人需同心協力早日將這新紙造出,若其確能有楊廣所說的那般神奇,朕不吝賞賜。”劉宏淡淡說道。
“諾!微臣告退,這就前往研究這新式造紙之術,必不負聖望!”何進連忙躬身應諾道。
“羽林郎,接下來還有勞羽林郎多多指點,吾等方能盡快將這新紙造出,才能不負聖望。”何進轉身朝著楊廣微微笑道。
“是廣要多多勞煩大將才是。”楊廣雖麵上毫無表情但心下早已湧起了驚濤駭浪。
“任誰也想象不到,麵前這豪無出奇之處的高大男子會是日後權傾朝野的當朝大將軍,並在日後的關鍵時候出一昏招,將大漢的百年國運一把斷送。”
“行了,汝等二人既已認識便都下去吧,什麽時候將新紙造出,再來稟告朕吧。”劉宏不耐道。
“諾!”
“臣等告退!”
見楊廣兩人退下劉宏這才繼續與朝臣商議著朝中大事。
而退出朝堂的楊廣在何進的帶領下來到了將作監的所在之處,隻聽何進介紹道:
“羽林郎請看,這便是吾等將作監所在,吾大漢承秦製,設將作少府,掌治宮室,有兩丞、左右中候。景帝中六年更名將作大匠。屬官有石庫、東園主章、左右前後中校七令丞,又主章長丞。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東園主章為木工。成帝陽朔三年省中候及左右前後中校五丞。這便是吾將作監現今的由來,前方便是吾將作監內造紙之所在,還請羽林郎將造紙之法與監內工匠詳細介紹一方,吾等才好早日將新紙造出。”
“嗯!既如此大將及各位請聽吾詳細道來,吾這造紙之法與蔡侯最大的不同便在於這造紙的材料之上。需斬新鮮嫩竹,放入池塘,裁泡百日以上,待其發酵之後洗去竹子的青皮。後將以上所得之竹子,放入〝徨″桶內與石灰一道蒸煮八天八夜。
後再取出上述處理之竹,放入石臼之中,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爛,形同泥麵。再將被打爛之竹料倒入水槽內,並以竹簾在水中蕩料,待竹料成為薄層附於竹簾上麵,其餘的水則由竹簾之四邊流入槽內。
然後將簾反複過去,使濕紙落於板上,即成張紙。如此,重複蕩料與覆簾步驟,使一張張的濕紙疊積上千張,然後上頭加木板重壓擠去大部分的水分。最後再將濕紙逐張揚起,並加以焙幹。
焙紙則需以土磚砌成夾巷,於巷中生火,待土磚溫度上升之後,將濕紙逐張貼上焙幹。待幹燥後,揭起即得成紙。待紙成之後可以黃檗熬取汁液浸染,其紙便可起到滅蟲防蛀之功。”
“公子大才,竟可相出如此造紙之法,整個造紙之術操作難度不大,隻是竹子多產蜀地,北方產量不大,一時間倒也不好找到,不過吾等倒可以桑麻楮皮等材料試製,隻要按照公子所設步驟,想來問題不大。”一紙匠說道。
“具體情況吾也不知,這些材料皆可嚐試一番,或許還能另有收獲也不一定。”楊廣建議道。
“既然楊公子已經這麽吩咐了,爾等便都好生嚐試一番,待新紙造成,陛下少不得爾等賞賜!”何進激勵道。
“諾!吾等必不負大人期望!”眾工匠紛紛應諾道。
於是接連幾日楊廣都待在將作監內與一眾工匠研究造紙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