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君臣交心
字數:3792 加入書籤
而就在楊廣等人離開後不久,軻比能終於帶著援軍姍姍來遲,看著滿地都是鮮卑人無首屍體的戰場,軻比能憤怒無比的說道:
“找,都給我找,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我不相信那位帶領我們南抄緣邊,北拒丁零,東卻夫餘,西擊烏孫,盡據匈奴故地,所向無敵的單於會這麽簡單就離吾等而去,找!都給我去找!”
不一會兒,眾人終於在眾多的屍體中找到了檀石槐那具無頭的屍體,一時間所有的鮮卑人都沉默了下來,事實擺在眼前,那位帶領鮮卑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雄主真的倒在了這產意外中的局部戰場之上。
“單於,單於啊!你怎麽就這樣離我們而去了啊!難道長生天已經不再保護他的子民了嗎?”一位鮮卑騎士忍不住悲傷的喊道。
軻比能見狀眉頭微皺,見所有的鮮卑騎士似乎都有要崩潰的跡象,畢竟檀石槐在他們的眼中就如同精神信仰一般的存在,眼下那座自己心中的高山忽然崩塌,令所有的鮮卑人都無所適從了起來。
突然,軻比能一把拔出手中的彎刀朝著那名還在哭喊的鮮卑騎士斬下,隻見一顆人頭憑空躍起。“砰”的一聲滾落到地上,一時間所有的鮮卑人都被軻比能的動作給嚇了一跳。
隻聽軻比能提起那名鮮卑騎士的首級朝四方傳閱了一遍後大聲喊道:
“所有鮮卑的兒郎們啊!單於他隻是暫時回歸了長生天的懷抱,作為鮮卑人中的勇者,爾等難道就隻會知道無助的哭泣嗎?單於的首級可還在等待我們去向那些漢軍奪回來呢?
眼下可還不是我們哭泣的時候,吾等此刻的目標便隻有一個,那就是複仇!複仇!我們要讓所有的漢人知道,就算我們沒有了單於,我們一樣是世間最強的勇士,提起你們手中的彎刀,騎上你們的駿馬,我們去將單於的首級奪回來!”
“殺!”
“殺!”
“殺!”
一時間所有的悲傷都化作了複仇的火焰,在軻比能的帶領之下,三萬鮮卑精騎尋著楊廣等人離開的蹤跡一路追了上去。
而在追擊之前軻比能還不忘將檀石槐已經殞命的消息命人分別傳給了步度根和素利,畢竟在他的眼中不論他們這一戰能否消滅漢軍所有的主力。
在失去了檀石槐這位雄主之後,好不容易統一起來的鮮卑諸部都即將麵臨再次解體的命運。
而相對於消滅那些漢兵而言,眼下當務之急乃是找回檀石槐的首級,扶持其子和連繼任單於的寶座,勉強先維持住鮮卑統一的局麵。
就連軻比能也不得不承認此戰是他們敗了,敗的如此莫名其妙,任憑他怎麽也想不明白,在三十萬鮮卑大軍的團團包圍之下,那支漢軍究竟是怎樣才能飛到王庭之上的呢?
帶著一肚子的疑問,軻比能一路向著楊廣追擊而去……
而楊廣這邊在找到段煨事先留下的標記之後,正以最快的速度飛馳在草原戈壁之間,隨著此次任務的圓滿完成。
一時間楊廣等人的心情都頗為放鬆,在遠遠望見先秦之時漢人先輩所鑄建的長城遺址之時,楊廣不禁詩興大發吟起了自己前世所做的那首《飲馬長城窟行》: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裏。
萬裏何所行,橫漠築長城。
豈合小子智,先聖之所營。
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
詎敢憚焦思,高枕於上京。
北河見武節,千裏卷戎旌。
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超忽。
撞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
千乘萬旗動,飲馬長城窟。
秋昏塞外雲,霧暗關山月。
緣嚴驛馬上,乘空烽火發。
借問長城侯,單於入朝謁。
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
釋兵仍振旅,要荒事萬舉。
飲至告言旋,功歸清廟前。
“公子大才,此詩格律清奇,意境深遠,恢宏豪邁,倒是頗合吾等眼下之境!”太史慈在一旁讚言道。
“哦!沒想到子義對詩詞竟也有研究?”楊廣聞言大奇道。
“嗬嗬,公子說笑了,慈隻是能聽出此詩那恢宏豪邁的氣勢罷了!至於說對詩詞有所研究,那就說不上來了!”太史慈頗為謙虛的說道。
“嗬嗬!子義能看出這些已經很不容易了,畢竟子義日後的目標乃是成為揚名沙場的名將,詩詞不過小道,子義也不用太過在意。不過說到這裏,子義今年似乎也已經過了而及冠之齡了吧。”楊廣突然轉移話題道。
“呃,不瞞公子,過完今年,慈就二十有二了!”雖不知楊廣此言何意,但太史慈想了想還是如實說道。
“嗯,看來此番回去也是時候讓老夫人為子義安排一場婚事!”楊廣略帶調侃道。
“呃,主公見笑了,大丈夫功業未成,又豈敢奢望其他!”太史慈頗為不自然的說道。
“嗬嗬,功業?憑子義此番親手斬下檀石槐的首級,又何愁陛下不對子義加官進爵,到時哪怕是漢室公主子義也不見得配不上。”楊廣笑著說道。
“主公過譽了,不論回朝之後陛下有何種封賞,慈始終都記得,要是沒有主公,慈眼下恐怕早已遠赴遼東,飽受與家母離別之苦。
又怎會有這樣的機會隨主公遠征大漠,立下如此大功,慈發誓此生不論今後如何,慈始終都願為主公牽馬墜蹬,一切以主公馬首是瞻!”太史慈保證道。
“子義,言重了,你我兄弟之間可不要說如此見外之言,在此我也向子義保證,隻要不是大漢自取滅亡,吾今生必與子義一起以匡扶漢室為己任,君不負我,我必不負君!”
楊廣深知對於太史子義這等忠義之人,漢室在其心中的份量之重,故在太史慈隱約察覺到自己似乎隱隱透露出對漢室的絲絲不滿之時,便果斷試探了一下。
果不其然,在漢室還尚未透露出一絲傾頹之意時,這些漢室子民始終都對漢室報有極大的期望,君不見就是幾十年後漢室基本消亡之後,仍有不少臣子始終以漢室遺臣而自居,就連荀彧那等大才,最終也難免以身殉漢的命運。
由此可見漢室的影響力之大。而這些人傑是真的看不透嗎?不,當然不是,其所堅持的不過是這一世的士人特有的追求罷了。這也是楊廣在見識了上一世臣子的背叛之後所最為重視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