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洛陽風雲

字數:3593   加入書籤

A+A-


    “奉孝,此事,你怎麽看?”戲誌才看著自己麵前這位不著邊幅的年輕士子問道。

    “誌才兄不是明知故問,不過就是當今陛下想要從世家手中奪回選拔官吏的任免權罷了,又有什麽好說的?”郭嘉沒好氣的翻了個身子說道。

    “哎!那你這浪子難道就沒什麽想法?要知道這可是個難得的機會啊!”戲誌才繼續誘惑道。

    郭嘉無奈翻了個白眼道:

    “我看誌才兄這麽積極可不像是為了我吧!文若兄不過走了些日子,誌才兄就這麽奈不住寂寞了嗎?”

    戲誌才聞聽此言也不尷尬,繼續笑道:

    “嗬嗬,難道奉孝就不想一起去看看嗎?聽說仲宏此次可是已經回京了,你不是早就說想與仲宏結識一番嗎?眼下可是一個好機會!”

    “楊仲宏嗎?也罷,我便陪你一起去洛陽看看好了,看看那楊仲宏是否真的能像誌才兄推崇的那樣,可為當世明主!”待聽得楊廣之名後,郭嘉目中一道精芒悄然閃過,終於答應道。

    “哈哈,好,奉孝果然還是心動了,那我等明日便向先生請辭,一起前往洛陽一觀此次盛況。”戲誌才見終於說服郭嘉大喜道。

    於是,在翌日,向司馬徵請辭之後,戲誌才與郭嘉兩人便結伴向著洛陽進發而去。

    而與戲誌才等人抱有相同目的的各州士子在先後得到消息後,也紛紛辭別家人向著洛陽進發而去。

    三月後,洛陽,南宮大殿之內,在以蔡邕為首的大儒團隊日以既夜的不斷努力之下,終於趕在洛陽大考之前順利完成了七經的整理,於是蔡邕等人不敢怠慢,遂於此日洛陽大朝之時,向劉宏詳細稟告此事。

    “啟稟陛下,經我等三月努力,經蘭台秘典及結合諸家典籍記載,現已基本將七經典籍校定完成,特此來向陛下報喜!”蔡邕出列向劉宏報功道。

    “哦!已經完成了嗎?好好,愛卿等人此番辛苦了,此七經既成,當可為天下學子表率。愛卿等人功業自當名垂青史。”劉宏誇讚道。

    “陛下過譽了,隻是此七經雖已基本整理完成成,但離雕刻成碑還尚需不少時日,恐怕此番大考之前並不能按時完成。”這時又見蔡邕擔憂道。

    畢竟這次洛陽大考對於蔡邕等大儒而言,可謂是儒門振興的又一次盛事,由不得他們不得不慎重對待。

    “此事,愛卿大可放心,此番有新紙和新的印刷之術為助,當不會耽誤此次盛會。隻不過,此次石經碑文尚未定下形製及書寫字體,愛卿素善書法,不知可有指教於朕。”劉宏接著問道。

    蔡邕聞言沉吟片刻後答道:

    “碑文雕刻不同於日常書寫,當以規範雄偉,肅穆超然為特點,故臣以為當以隸書為佳!至於石碑形製,常製碑高一丈許,廣四尺,想來應當已經足備使用。至於具體之要,當以工匠建造後之標準為主!”

    “善!既如此,便勞煩愛卿等人再辛苦一番,待下朝後,我會命何進將近期囤備新紙送至蘭台供愛卿等人使用,望愛卿等能將修訂後的七經用新紙摘錄一便,以供工匠日後雕刻之用!”劉宏滿意道。

    蔡邕聽聞新紙已經能夠交付使用,頓時大喜過望,連忙應諾道:

    “諾!臣必不負陛下所托,早日將拓本完成!”

    “善!”劉宏滿意道。

    接著又見劉宏問道:

    “尚書盧植何在?”

    盧植聞言出列道:

    “臣在!”

    “此番入京士子人數若何?報名參與此次大考士子有幾人?”劉宏問道。

    原來,自原尚書台尚書令尹勳因大將軍竇武一事牽連處死之後,尚書令一直空缺至今,故此番洛陽大考劉宏隻得提拔尚書盧植暫代尚書令一職以專門負責此事。

    因為在劉宏看來,要想較大程度保持此番考試的公平,非選一正直剛烈之人主持不可。

    而剛剛平叛九江歸來的盧植便是最適合的人選。

    “啟稟陛下,此番入京士子,除較為偏遠之地士子因時間所限不能及時趕到外,洛陽周邊州郡士子皆以順利到達洛陽,人數共計萬餘人左右。

    其中因年齡等各方麵因素不能參與此次會考之人外,尚有五千餘人報名參與此次考核,其中尤以南陽,潁川,汝南等三郡士子占據大多數名額!

    剩餘者則自關中,兗豫,青徐等中原士子為多。北方諸州,除冀州未受鮮卑戰亂影響外,皆隻有少量士子成行。

    而南方諸郡除荊州離洛陽較近外,巴蜀及交揚之地士子皆因地處偏遠,除部分自中原遊曆士子外,均未能成行!”

    聽完盧植所言,劉宏不禁眉頭微皺,南陽帝鄉,汝潁之地向因地域文化之因,裏來便屬中原繁華之所在,有如此多的士子前來報考劉宏自不意外,但他州士子報考人數如此之少,就實在讓他感到意外。

    一時間劉宏便從中嗅到了某種陰謀的感覺。

    “看來是需要派出一些繡衣使者暗中探查一番才是!”劉宏心中一邊做好打算,一邊對著盧植繼續聞道:

    “那不知此次參加考核的士子中,寒門士子與世家子弟占比幾何?”

    “這…”雖然早就知道最為關心此點的劉宏一定會問起此事,但臨到此刻,盧植還是不太忍告訴劉宏這一殘酷事實。

    畢竟,劉宏此番選才的目的,盧植也一清二楚,雖同為關東士人代表,深知劉宏此舉必將會極大壓縮世家子弟從政的機會,但作為漢室忠臣,其還是樂於見到此事成功的。

    不然,他也不會在平定九江蠻族叛亂,準備隱退之機,接到劉宏準備校定七經之時,便再次入京為漢室效力。

    看到盧植一副猶豫不決的樣子,劉宏心下便是“咯噔”一下,順間便有了不好的預感,急聲道:

    “說!朕倒要看看此間究竟有什麽名堂!”

    盧植聞言無奈歎了口氣道:

    “啟稟陛下,此番報名參與考核之人,世家子弟與寒門士子比例約為九比一!其中世家子弟約占九成,寒門士子僅一成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