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工業時代的開啟
字數:4883 加入書籤
後人曾有句話叫做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
是說這兩個朝代後都是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原大地,華夏文化遭受浩劫出現斷代,元朝尚好,最終被漢文化同化。
清朝就比較嚴重了,漢文化斷絕,皇帝之下皆奴才,閉關鎖國,華夏文明兩百多年間不進反退。
所以才有這樣的說法,既然來到這個時空,李福安便想要盡一份力,看看能否掀翻曆史車輪,讓華夏文化繼續延續發展。
明朝這個朝代不論他的統治多讓人詬病,不可否認他是最有骨氣的一個朝代。
從建立到滅亡從未認輸投降,他是被自己人硬生生捶斷脊梁。
而明朝的興衰史就是一部經典的商業案例,從側麵反映了工商業對一個國家的影響。
明朝伴隨工商業發展的是官員的貪腐,士大夫追逐財帛名利,上層奢靡成風,下層黎庶食不果腹,大地主瘋狂兼並土地。
加之小冰河時期的到來,天災人禍並存,大明的政治結構就崩塌了。
歸根結底民以食為天,活人總要吃飯。
社會財富分化的結果就是有人多占了資源,就會有人少占資源。
政治清明的時候總會顧及黎庶的生存,而政治腐敗時又有幾人真心關注民生問題,天災就成了催化劑,縱觀曆史無不如此。
凡人眼光皆有其局限,總覺得事不關己,瘋狂賺取更多資源,這充分說明人類作死的習慣源遠流長,不作一下又怎知會不會死。
封建王朝重農抑商固然有其局限性,然而這也是當時最為合理的統治手段。
儒家對商賈的壓製,曆史久遠,其原因就在於每當商賈盛行之時伴隨而來的便是土地兼並,奢靡成風,繼而便是失地農民起義,國家走向衰亡。
一句話不屬於你的東西拿了總要還的,不管你拿的多麽合理合法,滿天神佛,世界意誌之類的存在,或者說是這個世界的規則不允許,那就要歸還。
用自己,用自己的家人,親朋,自己的一切償還,拿什麽都沒夠是病,得治。
在這方麵儒家的思想可謂治世經典,平衡方方麵麵,螺獅殼裏做道場,無外如是。
利用有限的資源,盡力推動社會向理想化方向發展。
若能擺脫時代的局限性,跳出棋盤,縱觀全局,大力發展科技,倒推民生,向外開拓,未必不能走出一條路來。
閑暇之餘李福安總在思考,即便有無數的曆史,無數的例證,但是要避免踩坑,引導社會發展卻不是動動嘴皮子就行了。
無形中似乎有一雙手在推動社會前進,找到準確的點才能順利推動,反之必然頭破血流。
李闖王已經成了前車之鑒,猜中了開頭,終究沒能猜到結局。
作為一個全能科學家,李福安表示沒問題,仔細想想,總能找到辦法解決問題。
作為家族企業的繼承人,李福安實實在在的擁有工商管理,經濟學的博士學位。
而李福安在最感興趣的物理學,材料化學,機械工程方麵更是當之無愧的大拿,就算是作為弱項的生命科學也夠水平帶帶博士生。
也就是當前一窮二白,資源貧乏,實在沒什麽手段好使。
這也沒什麽,以前搞研究那一次不是一窮二白,從零開始的,一千多年的生命不找點有挑戰性的事來做,還不如早死早超生。
新年伊始,高新聘請來的地質考察人員,接受了填鴨式的突擊培訓,歡歡喜喜的上路了。
任務就是滿島尋找礦產資源,根據史料,李福安劃定區域,然後就看手下人的本事了,這也算是考察培訓了,不能什麽都指望自己一人全包了。
好消息是手下人很快便帶來了各種資源的具體分布,當然,這樣都找不到,就得考慮換人了。
首選開采的自然是金銀銅鐵及煤礦,原因大家都很清楚,不再複述。
用於煉鐵的高爐,煉鋼的轉爐已經開始建造,可惜品味低,儲量少未來注定依賴進口。
現階段倒是夠用,好在礦產品種不少,正好適合現在悶頭發展,銅礦的冶煉爐也開始同步建造。
盡管已近做了大量改進,但是在毫無工業基礎的台灣,依靠純手工就注定進展緩慢。
已經到了年底,高爐和轉爐還在緩慢建造,農產品倒是走在了前麵,新開了大量農田,海邊還建立了幾個曬鹽場,金銀礦產已經開始土法冶煉。
李福安調集了不少人手開采大理石,手工磨製機床床身,好在今年大量自閩粵渡海而來難民為島上補充了大量人口。
到年底時島內人口已經超過三十萬,人口增長超過十倍,有足夠人手投入到各項建設中去。
小規模冶煉作坊早已開工,靠著手工鍛造李福安需要的機床零件。
條件簡陋,他隻能靠著化學方法艱難製備需要的合金元素。
四台維修機器人也被拉出來充當激光切割機,打磨機,動力源。
即便如此1663年的新年前,第一台大理石製造的車床還是在實驗室內被製造出來了。
有了第一便會有第二,接踵而來的各種石製機床不斷誕生。
使用畜力作為動力源,盡管轉速不太穩定,車間更是慘不忍睹。
當人們目睹各種零件被輕鬆,精準的製造出來後,興奮的人們,報以歡呼,讚歎機械的偉大。
整個新年便是如此過去了,跟隨李福安的諸多工匠無人抱怨,心甘情願的跟著泡在實驗室。
李福安也盡力向他們傳授知識,以他們能夠理解的方式一點點的教授,影響著這些工匠。
有了機床的便利,製造些複雜的機械便成了可能,首先被製造出來的便是蒸汽機了。
與最先被發明出來的蒸汽機不同,李福安不可能去製造那種熱效率底下的設備。
作為動力源應該是高效節能,汽輪機暫時沒條件製造,但是簡單高效的活塞式蒸汽機還是被設計製造出來了。
於是剛剛才開始利用的畜力馬上就被淘汰了,機械加工車間終於擺脫了糞便的臭味,隻是車間裏增加了蒸汽鍋爐難免熱了些。
考慮到很快蒸汽機也會被替換,李福安沒有去改進。
穩定高效的動力使得機床性能提高不少,現階段除了製造更多的蒸汽機,最為重要的還是改進機床,提高精度。
隨著時間推移,更加精密的零件被製造出來,實驗室裏用來做母機的機床精度每天都在提升,工匠的技能提升更加顯著。
李福安也開始係統的教授工匠機械製造相關的知識,技能提升的工匠們又反推著機床向著更高的精度前進。
1663年注定會寫入這個時空的曆史,工業母機的誕生,蒸汽機的誕生,都標誌著這個時空的人類將迎來工業時代,而發電機的成功製造無疑加快了進程。
年中就被製造出來的發電機,隨後就被不斷改進,功率不斷提高。
電解銅工藝的開發促使發電機邁向應用階段,銅線拉絲設備被開發製造,繼而專門用於製造導線的工廠開工建造。
隨著工業使用的電動機開發應用,相應的電氣應用標準也很快被推出。
發電廠的建立提上了日程,開始緊鑼密鼓的籌備建造。
至1663年底,高爐和轉爐終於建造完畢,並非原始的人工冶煉。
從一開始的設計就考慮到工業自動化的改造,預留了改造空間,還配套修建了利用廢氣發電的電廠。
機械加工製造設備的開發應用,使得冶煉工廠實現了電氣化,機械化。
這些都得益於李福安帶著一批技術工人不斷轉場,夜以繼日的工作。
可以說在這個時空,在這個島上正在進行的一係列工業化變革走在了整個世界的前列。
而且是站在最前麵的領航者,以後的工業進程都將按照李福安製定的標準發展。(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