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小龍女到來

字數:2678   加入書籤

A+A-




    這數十人中打頭的三人,一個是一名身披紅袍,頭戴金冠,形容枯瘦的中年藏僧。另有一個身穿淺黃色錦袍,手拿折扇,三十歲左右年紀,作貴公子打扮的人。在兩人中間站著一個身披紅袍、極高極瘦、身形猶似竹杆一般的僧人,腦門微陷,便似一隻碟子一般。

    堂上群雄見這許多人闖進廳來,本以為都是來赴英雄宴的人物,也就不以為意。豈料那貴公子打扮的人隨後一開口,便讓眾人大吃一驚,原來這些人皆來自蒙古。蒙古國第一護國法師金輪國師得知英雄大宴將不利於蒙古,便帶著他的兩個徒弟達爾巴和霍都來爭盟主之位。

    之後就是由金輪國師當盟主和是由洪七公當盟主的事,霍都和中原群雄進行了激烈的爭論,期間霍都先後戰勝了魯有腳和武氏兄弟,最後雙方定下約定,比武三場,那一方勝得兩場,就取盟主之位。

    金輪國師一方,第一個上場的便是霍都。中原武林一方,經過一番討論後,決定由一燈大師的高徒朱子柳出場。

    霍都和朱子柳剛在場中站定,還未開始比鬥,就見外麵走進來一個白衣少女。

    她在廳口一站,眼光在各人臉上緩緩轉動,似乎在找尋什麽人。

    堂上群雄本來一齊注目朱子柳與霍都二人,那白衣少女一住來,眾人不由自主的都向她望去。但見她臉色蒼白,若有病容,雖燭光如霞,照在她臉上仍無半點血色,更顯得清雅絕俗,姿容秀麗無比。世人常以“美若天仙”四字形容女子之美,但天仙究竟如何美法,誰也不知,此時一見那少女,各人心頭都不自禁的湧出“美若天仙”四字來。她周身猶如籠罩著一層輕煙薄霧,似真似幻,實非塵世中人。

    沈墨一見到那少女,立即站起,快步來到她身邊,牽起她的手,道:“龍兒,你怎麽來了?”

    這少女正是小龍女。

    除了郝大通、甄誌丙、趙誌敬等三人外,大廳上二千餘人均不知小龍女是何來曆,隻見她美得出奇,人人心中都生特異之感。孫不二雖知其人,卻從未會過。

    小龍女道:“沈墨,你果然在此,我終於找到你啦。”

    沈墨道:“龍兒,你怎麽下山來啦?”

    霍都見了小龍女的模樣,雖心中一動,卻不知就是當年自己上終南山去向她求婚的那個姑娘,見沈墨與她神情親熱,登生厭憎之心,說道:“咱們要比試功夫,你們讓點兒地方出來罷!”

    沈墨沒心思跟他答話,牽著小龍女的手,走到旁邊,摟住她肩頭,和她並肩坐在廳柱的石礎上。楊過見師父離了席位,也走了過來。

    那日沈墨辭別小龍女下了終南山後,古墓中就剩下了小龍女、李莫愁、孫婆婆三人。兩女生活在古墓中抬頭不見抵頭見,再加上曾經師姐妹的情義,漸漸的就開始交流起來,聊起這些年的經曆,小龍女對李莫愁這些年的經曆感到同情,而李莫愁也感覺到小龍女對沈墨的依賴,兩女開始慢慢的接受對方。

    再後來李莫愁可能是以前的經曆感到不安,就開始對小龍女說些諸如“這世上的男人多不是好東西,見異思遷,喜新厭舊。”“你男人獨自下山,到山下見到了別的漂亮姑娘,回頭就把你給忘了。”“你男人下山了這麽久,還不回來,一定是變心啦。”的話,想小龍女和她一起下山找沈墨。

    小龍女本來是不信沈墨會變心的,但架不住李莫愁日,日夜夜不斷挑撥,開始心煩意亂起來。她十七歲前在古墓中居住,當真是心如止水,不起半點漪瀾,但自與沈墨相遇,經過了這一番波折,再要如舊時一般諸事不縈於懷,卻是萬萬不能的了。每當在寒玉床上靜坐練功,就想起沈墨曾在此床睡過;坐在桌邊吃飯,便記起當時飲食曾有沈墨相伴。練功不到片刻,便即心中煩躁,難以為繼。如此過了月餘,再也忍耐不住,兩人決意去找沈墨,但找到之後如何對待,卻一無所知。

    兩人一日無意間在客店中聽見兩名大漢談論,說是天下有名的英雄好漢都到大勝關陸家莊赴英雄宴,想沈墨說不定也在那兒,於是打聽路途,到得陸家莊來。

    而李莫愁因為英雄大會中不泛有些她以前的仇家,不想給沈墨惹麻煩,所以讓小龍女一人進來,而自己在莊外等著。

    沈墨凝視小龍女,心裏極為高興,他沒想到自己離開古墓,竟然會讓兩女開始接觸對方,早知道他就早點離開了,真是的!

    沈墨見小龍女頭發散亂,伸手輕輕給她理好,拔下她頭發中的那支荊釵,理好頭發後重行插好。小龍女道:“沈墨我一路來尋你,頭發亂不亂也不理了,反正沒人瞧我。我隻愛你瞧我,你不在我身邊瞧我,我就不開心。我找你不到,我就哭,哭得好傷心。你不好,也不來勸,不來安慰我。”說著上身微微扭動,似是撒嬌。

    小龍女幼小之時,師父便教她不可動情,哭故不可,笑也不行,總之要呆呆板板,心如止水。孫婆婆遵依師門教導,也不讓小龍女發泄喜怒哀樂之情,因之她既不會求懇,更無機會向師父或孫婆婆撒嬌撒癡。但一個少女撒嬌以求得人憐愛,原為有生俱來的天性,即是五六歲的女孩,也會向父母愛嬌發嗲,不必教而自會。

    小龍女既離古墓,一心一意隻在愛慕沈墨,早將師父的昔日教導拋到了九霄雲外,一憑天性而為,欲喜即喜,欲悲即悲,更不勉強克製約束內心天然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