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取死之道
字數:3300 加入書籤
“瞎胡鬧,耀兒,你既與我女定了親,那便是呂某的半子,跪在此處自稱罪人,成何體統,還不趕緊給我站起來!”
女兒將來是否真嫁給袁耀姑且不論,此時此刻,袁耀那半子的身份卻是得給,否則的話,勢必會寒了降臣們的心,萬一要是因處置不當而被某些別有用心之人給利用上了,那後果實是不堪設想,這麽個道理,呂布又怎可能會拎不清。
“我,哇……”
袁耀到底不過隻是個八歲的孩子而已,值此父親新喪而呂布大軍又驟然進城之紛亂時期,他又哪可能會不慌,不過隻是強撐著罷了,而今,被呂布這麽一嗬斥之下,本就脆弱不堪的心防當即便徹底崩了盤,竟是就此嚎啕開了。
“癡兒,你父一生不弱於人,身為其子,焉能在此做小兒狀,且隨我來罷。”
呂布微微地搖了搖頭之後,這才穩步走上了前去,在將袁耀手中拽著的托盤取下,並很是隨意地丟給了緊跟在身後的呂英,而後方才伸手牽住了袁耀的小手,慈愛地勸慰了一句道。
“嗚嗚嗚……”
袁耀的哭聲並未消停,但卻並不敢掙脫開呂布的手,也就這麽一邊抽泣著,一邊邁開小腿,伴隨著呂布一道往宮們裏走了去,一見及此,連同紀靈在內,望向呂布的眼神都難免透著股欣慰與欽服之意……
袁術的名聲是早就已臭大街了的,對其之死,各路諸侯那是一點都不關心,哪怕是身為親兄弟的袁紹,也是如此,所有人的注意力全都著落在了呂布的身上,都在揣測著呂布得了傳國玉璽之後,究竟會鬧出何等的動靜來。
在旁人眼中,傳國玉璽乃是天命的象征,可在呂布看來,在自身實力不足時,這玩意兒除了招人惦記外,屁用都沒有,妥妥就是個燙手的山芋,他壓根兒就沒打算據為己有,當天就派出了密使,加急趕去了許都,向曹操提議以傳國玉璽來換取對袁術的厚葬。
傳國玉璽,曹操當然想要,不過,相較之下,他更想要的卻是整個淮南地區,當然不可能坐視呂布就這麽輕易收攏了袁術的舊部,所以,他壓根兒就沒給呂布回信,而是打著朝廷的名義,暗中與劉勳、趙勒、雷暴等割據勢力聯絡,做好了隨時出兵淮南之準備。
曹操自以為拖延之計耍得妙,殊不知卻是幫了呂布一把——在派出密使之後的第二天,親自主持袁術葬禮的呂布便即將傳國玉璽換袁術的追贈名號一事公開告知了壽春城軍民,不僅如此,還在第三天時,大張旗鼓地派人前往許都,要求麵聖。
如此一來,壽春軍民在感動之餘,歸附之心也自難免大起了,至於壓力麽,那當然是就此轉到了曹操處。
最終,在許都民間的呼聲壓力下,曹操不得不捏著鼻子給了袁術一個“寧侯”的追封,可私底下麽,卻是加緊了對劉勳等人的拉攏,為此,當真是不惜一切代價,花錢花得如流水一般。
“諸位,我等皆是漢臣,自當尊崇漢室,吾意已決,從即日起,唯曹丞相之馬首是瞻。”
劉勳本就與曹操有舊交,在收到了曹操派人送來的大量金銀珠寶後,毫不猶豫地便在手下眾文武麵前亮出了自己的決斷。
“嗡……”
一聽這話,滿堂文武們頓時便全都嘩然了起來,沒旁的,隻因呂布的大軍就在側旁虎視眈眈著,此時宣布投靠曹操,那豈不是將惹得呂布大舉來攻嗎?
“肅靜,大家不用擔心,嵩山的雷薄、上繚的趙勒都已答應與我廬江聯手,不僅如此,丞相也已親率大軍出許都,不日便可趕到,另,江東孫策也在聚兵之中,呂布那廝不來則已,若是真敢來,那就是來送人頭的。”
劉勳的能力雖說平平,可心卻是很野,他壓根兒就沒打算投效呂布,不為別的,隻因呂布肯定不會容許他繼續割據一方,當然了,他也沒打算真心投效曹操,僅僅隻是想利用曹操的力量來抵禦呂布而已,他真正的意圖是打算尋機吞並雷、趙兩部兵馬,從而崛起於淮南,躋身於爭霸天下之列。
“使君大人英明。”
“若得丞相大軍相助,我廬江無憂矣!”
……
盡管在曹操接連敗於呂布之手下後,許都那個小朝廷的公信力已是每況愈下了,可不管怎麽著,在不少人眼中,依舊還是正統,如今,能有個拿到“正式”的官身之機會,眾廬江文武們當然都是樂意的,於是乎,稱頌之聲頓時便就此響成了一片。
“使君大人,請恕下官直言,您此舉乃取死之道也,萬不可為啊。”
一片歡呼聲中,卻見一名青年官員從旁閃了出來,朗聲提出了異議,此人正是郡從事劉曄,大漢宗室子弟。
“嗯?”
劉曄這話未免太過刺耳了些,劉勳的臉色瞬間便耷拉了下來。
“使君大人,那呂布用兵向來神妙,曹丞相尚且不是他的對手,況乎是您,且,曹丞相的大軍才剛出許都,而呂布的大軍卻是近在咫尺,以其行軍之速,五日內便可趕到,我廬江盟友縱使再多,隻怕也難有救援之可能,還請使君大人三思啊。”
劉曄並未在意劉勳身上所迸發出來的煞氣,隻管自顧自地便剖析了一番。
“哼,豎子安敢在此大放厥詞,還不給老夫退下!”
劉勳行事向來剛愎,哪能聽得進劉曄的苦口良言,頓時大怒。
“唉……”
好言難勸必死鬼,見得劉勳主意已堅,劉曄也就沒再多說些什麽,一聲長歎之後,便即自行離開了太守府,策馬趕回了家中,就此閉門謝客了……
建安五年正月二十二日,袁術頭七方才剛過呢,其原本的部屬劉勳、趙勒、雷暴等立馬便紛紛發表聲明,公開宣布效忠朝廷,對此,曹操一邊以天子的名義下詔褒獎,一邊驅軍向淮河邊急趕,準備接應劉勳等人,與此同時,江東孫策也在厲馬秣兵,隨時準備再度過江參戰。
就這麽著,這才剛時隔半年而已,淮南大地上的戰雲便又再度濃密了起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