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4章一個傳說

字數:5073   加入書籤

A+A-


    葉媚媚從延安回到南昌,在設在月宮飯店的辦事處①裏住了一晚,即按照組織分工前往富城建立辦事機構,具體負責湘鄂贛和閩贛邊紅軍遊擊隊下山改編事宜。

    這年的年底,葉媚媚化名陳冬梅從南昌回到富城,與韓香雲接上了關係。

    這次的接頭地點選在劍邑公園的劍匣亭裏。

    這個時候的韓青雲已經知道姐姐是共產黨地下負責人的身份,也知道燕子成了地下黨員。

    但是她從不幹預。有時候還會幫她們製造機會,或負責望風。

    這使韓香雲感到很欣慰,她覺得妹妹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轉變,如果不是考慮到一些具體因素,她會明確地讓妹妹接受黨的考驗,直接為黨工作。

    韓香雲接到南方工委拍來的電報,中央分局的葉媚媚將來富城建立“紅軍遊擊隊聯絡站”,直接負責湘鄂贛和閩贛紅軍遊擊隊的聯係工作。

    韓香雲對妹妹韓青雲說,有一位重要的領導同誌會來富城,她必須去與之見麵。

    韓青雲聽後,就讓姐姐將人領來高公館,說高公館應該是最安全的。

    韓香雲告訴妹妹,說這位同誌是得到國民黨允許在富城辦事的,安全沒有問題。

    但她本是富城人,考慮到一些特殊情況,她還不能公開與家中的關係。所以她們的見麵仍然是秘密的。

    既然是秘密的,這次見麵還是不能在高公館,這是考慮到高公館的安全。韓香雲告訴妹妹,她們將會在劍邑公園的劍匣亭見麵。

    韓青雲見姐姐這麽信任自已,心裏非常激動。她前些天接到丈夫高霆的電話(在這之前丈夫很少打電話給她),說國共正在談判,國共可能會進行第二次合作。

    這次丈夫在電話裏表示出了少有的喜悅之情,可見他對國共合作是抱有很大熱忱和希望的。

    韓青雲對姐姐說,不如這樣,接頭的時候,我和燕子、寶兒為你打掩護。說著告訴了姐姐自己的安排。

    韓青雲說,接頭的這天,她開車帶著她們到公園去玩,你趁此機會去接頭。

    韓香雲正愁以什麽身份去接頭,聽了妹妹的話,認為可行。遂答應了妹妹的安排。

    接頭的日子到了,韓青雲以遊玩劍邑公園為名,開車前往。冷月芳(韓青雲)和燕子攜高玉寶同遊。

    很顯然,冷月芳和燕子都是為了照護高玉寶才去的。

    車子進了劍邑公園,直接開到劍匣亭前。

    劍邑公園的劍匣亭,是公園的核心景點。相傳劍匣亭是專為一個典故②建造的,裏麵的劍匣是原物。

    劍匣亭位於富城東部劍邑公園內,以紀念富城寶劍的典故而建。亭中劍匣係晉代出土時原物,原在榮塘劍池。

    傳說,劍匣是晉時縣令雷煥掘獄基而得,內有兩把寶劍,劍取匣存。清道光《富城縣誌·古跡》載:劍匣,先是在劍池上草莽中,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知縣韓弼於嘉靖四十年(1561)升為南昌知府時,(匣)抬置學宮。又清劉鳴鶴《古劍匣記》雲:“原匣存豐邑舊治,在豐水以西,石匣則移存於今治,儒學齋舍前,同齋漆公邊。愛指示石匣舉而置諸亭中,繞以欄。嘉慶十二年(1808)移尊經閣東為亭,覆之旋圮,道光四年(1824)縣丞姚敏德重建。”

    韓香雲、韓青雲肯定多次到過劍邑公園,瞻仰過這座劍匣亭和古跡劍匣。

    尤其是韓青雲,她和高霆的熱戀大多是在劍邑公園度過的。而到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劍匣亭。

    劍匣亭為八角形,六立石柱,攢尖頂,高約10米,古色風貌,亭內中心放置“石匣”,長1.7米,寬0.5米,高1.2米,中開凹槽形,藏寶劍用。亭前上額有一青石,鐫刻“劍匣亭”三字橫匾,並立一對石柱,鐫刻有“遺匣猶存懷故土,化龍今且伏何方”對聯,寓意含蓄,筆墨勁秀。

    劍匣後麵正牆上,嵌有一塊青石板篆刻的亭碑,記載永平元年(291),雷煥為富城縣令時掘獄基得劍的故事,劍匣由來等內容。

    亭周圍鬆柏蒼翠,古樸雅重。

    關於劍匣由來及移置,清同治《富城縣誌·雜說》有載:“龍光書院誌雲:寶劍既掘,匣猷在池。明嘉靖間大旱,裏人舊傳掘匣即雨,於是眾禱張雷祠,即起池土,果見一匣,底蓋相合如故,取蓋上岸,忽雷作,風雨聚至,頃刻泥沙擁穴,不敢複取,後蓋徙儒學明倫堂。”

    韓青雲、韓香雲姐妹倆不僅對這個典故已然很熟悉,對由典故而衍生出來的傳說也很熟悉。年青時閑得無聊便會講這個傳說以解悶。

    據傳,早在一千八百年前,吳亡晉興之際,天空鬥、牛兩宿之間常有紫氣。

    朝野議論紛紛,說這是吳國滅亡前留下的一股王氣。此氣不除,勢必與剛剛奪得的江山相克,危及晉朝政權。

    剛剛即位的晉惠帝甚為惶恐,忙召見大臣張華排查。張華找不出原因,於是,找到好友雷煥,請雷煥幫助查找。

    雷煥何許人?他是富城秀才埠雷坊村人,從小在始豐山長大。

    始豐山是神仙三十七福地之一,距雷坊村一箭之遙。雷煥從小在此學道,對天地人間萬物異象了如指掌。

    他對張華說:“紫氣乃龍光,龍光即寶劍。寶劍之精,上徹於天。那紫氣源自豫章富城”。

    張華聽後,恍然大悟。他記起有史料記載,早在秦始皇南巡時,曾埋劍於豫章之域鎮妖壓邪。看來,定是此劍發出紫氣。

    他當即委任雷煥為富城縣令,命其前去尋找藏埋之劍,以去紫氣。

    雷煥來到富城,擺上八卦,在“巽”卦中尋得龍光源於榮塘龍湖村。

    於是,他差人在龍湖村的湖心搭起觀星台,連續三天夜觀星海二十八宿,繼而發現北方玄武鬥、牛星間雲集紫氣,紫氣直瀉觀星台正前方四十九丈處,該處正是縣衙牢獄所在地。

    於是,雷煥下令釋放所有在押囚犯,拆獄方圓八丈,掘基深至四丈,終於挖出一個長為八尺的石匣。

    打開一看,石匣內放雌雄兩把寶劍。分別刻有龍泉、太阿(另傳一說為幹將、莫邪)。傾刻間,鬥、牛之墟紫氣消失,掘劍處陷為深池。

    雷煥看著沉睡了幾個朝代的寶劍,依然是光芒四射、削鐵如泥,不禁愛不釋手。他暗自留下雌劍太阿,把雄劍龍泉上交張華複命。

    張華隻見交來一把劍,心中懷疑雷煥可能私自留下一把。但礙於朋友情麵,不便點破,隻是歎曰:“莫邪何複不至?雖然天生神物,似不相離,終當會合。”

    張華得到龍泉寶劍,也想占為已有。

    他唬弄皇帝說:“啟稟皇上,微臣差人在豫章富城挖出寶劍一把,鬥、牛之間紫光已經去掉,我朝江山可保萬年,但紫氣尚留劍內。此劍名龍泉,皇上是龍身,龍泉與龍身相克,皇上不宜觀之,否則傷及龍體。故微臣自當留存此劍,以保皇上龍體平安。”

    皇帝一聽,覺得在理,也就準奏。

    事後,皇帝與皇後賈南風閑聊時談起此事,賈後甚為好奇。

    她想,既然皇帝是龍身不能看,我總可以看吧。於是,詔令張華獻劍到後宮與她觀賞。

    張華無奈,隻得攜劍前往。賈後見劍欲拔,卻怎麽也拔不出來。

    張華欲上前幫助,忽聽劍內發出厲聲:

    “休得無理,有道是男女授受不親。吾乃浙江莫幹山的神造雄劍,豈容婦道人家觀賞內身?不出十年,你們必死無疑!”

    兩人聽後大驚失色,從此,惶惶不可終日。

    九年後,賈後、張華果然在河南襄城“八王之亂”中被趙王司馬倫所殺。

    張華臨死前仿佛聽到身佩的龍泉寶劍對他說:“汝知本劍為何既稱龍泉又名幹將?龍泉龍泉,能叫真龍天子命赴黃泉;幹將幹將,可除貪贓枉法文臣武將。”

    說罷,從張華身上飛脫,直投北汝河,化著一條青龍,向著東南方向遊去……。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①1937年9月底中央分局書記項英宣布在南昌月宮飯店設立“南方紅軍遊擊隊總接洽處”。

    注②劍匣亭名字的由來可以從字麵意思來看,劍是指唐朝大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中記述的“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裏麵挖出來的寶劍和劍匣,劍匣亭就是用來放置寶劍的地方。

    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始建,道光四年(1824年)重建,亭內有一石劍匣,相傳為晉朝縣令雷煥掘獄基所得,內盛“龍泉、太阿”雌雄兩寶劍,此乃盛劍之石匣。劍匣亭為八角形,六立石柱,攢尖頂,高約10米,古色風貌,亭內中心放置“石匣”,長1.7米,寬0.5米,高1.2米,中開凹槽形,藏劍亭前上額有一青石,鐫刻“劍匣亭”三字橫匾,並立一對石柱,鐫刻有“遺匣猶存懷故土,化龍今且伏何方”對聯。(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