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8章百團大戰③
字數:7623 加入書籤
1940年10月8日夜,第1團第1營乘南坡頭日軍一部出動襲擊第2團之機,向南坡頭發起進攻,一舉襲入敵陣,殲敵大部,殘敵逃竄。
同時,第6團第1營攻克搶風嶺,青磁窯日軍望風而逃。
9日夜,第6團第3營攻擊了金峰店。
此外,向靈丘、廣靈間出擊的第26團8日夜曾一度攻入黃台寺。
1940年10月9日,晉察冀軍區發覺第1軍分區《抗敵報》第35期9月22日社論無意中將百團大戰第二階段企圖泄露。
這時,靈丘方麵,渾源、廣靈日軍1300餘人南援,開始反撲。
淶源、易縣、保定、望都、定縣、完縣、唐縣、曲陽、五台等地,日軍正集結兵力,準備糧彈。
淶靈戰役持續18天,共斃傷日偽軍1000餘人,俘日軍49人、偽軍237人,八路軍傷亡1419人。
為策應淶靈戰役,冀中軍區在破襲滄石、德石、北寧、津浦鐵路的同時,於10月1日至20日進行了任(丘)河(間)大(城)肅(寧)戰役。
百團大戰發起後,冀中日軍一部西援,大部被束縛在重要交通線上,冀中內地守備較弱。
冀中軍區決定以第18、第23、第30團等部計10個營,共8500餘人,編為左翼隊、中央隊、右翼隊進入這個地區作戰。
計劃首先以兩翼部隊鉗製日軍,吸引日軍於任河大肅中心區以外,爾後以中央隊突入中心區,打開局麵。
1940年10月1日戰役開始。左翼隊(第18團)進入瀦龍河以東,河間、任丘以西地區。
2日至6日,連續攻克連家莊、東固賢、良村。
7日夜,玉皇廟、豐樂堡、劉善寺各據點日軍望風逃竄。
右翼隊(第30團)4個營進入大城以東、子牙河以東地區活動,至7日,連克李民居、鄧莊子、石疙疽、西劉莊、臧莊子、陳村等據點,並大舉破路挖溝。
中央隊(第23團)2個營北渡滹沱河,10月1日,伏擊由商家林出動搶糧的日軍100餘人,殲敵90餘人,繳獲全部武器。
9日,在白馬堂伏擊由留各莊到裏坦之敵,全殲日偽20人。
1940年10月15至20日,進行以子牙河東西兩岸為重點的第二期作戰,在任河大肅中心區,隻留小部隊堅持。中央隊19日夜攻克半截河據點,破壞其附近的古洋河上的橋梁。
右翼隊麵臨敵情嚴重,無力采取大的行動。左翼隊16日夜克大曲堤、任丘石門橋,18日又克王盤敵據點。
任河大肅戰役,斃傷日軍805人、偽軍322人、俘日軍3人、偽軍326人,攻克據點29個,冀中軍區部隊傷亡573人。此役鉗製了日軍的兵力,有力地配合了淶靈戰役。
1940年9月24日,三八六旅突破榆社城垣。
由陽泉經平定、和順、遼縣到榆社的公路,是日軍突入太行根據地最深的一條公路。
日軍企圖將該路向西南延伸,經武鄉與白晉鐵路相連,以達到分割大行區,靈活調動正太、白晉兩線兵力的目的。
其中榆遼段長45公裏,沿線有榆社、沿壁、王景、管頭、鋪上、小嶺底、石匣、遼縣等8個據點,由日軍獨立混成第4旅第13營守備。
1940年9月22日,八路軍第129師下達榆遼戰役基本命令,決定以突然襲擊手段消滅榆社至小嶺底之敵,收複據點摧毀公路,並乘勢向遼縣進展,相機收複遼縣。
1940年9月23日夜,攻堅作戰開始。
24日,左翼隊攻克沿壁、王景,右翼隊攻克鋪上、小嶺底。
至25日,榆社縣城也被攻克,小嶺底至榆社一線隻剩管頭據點之敵仍在頑抗。
同時,平遼支隊積極活動,攻占遼縣以北寒王鎮;沁北支隊積極破路,頻繁出擊,使武鄉、白晉路日軍受到鉗製。
26日,第129師令右翼隊以一部繼續圍攻管頭之敵,主力和左翼隊東移,乘勝收複遼縣並消滅可能援遼之敵。
27日拂曉,右翼隊進攻遼縣以西石匣,當夜將其占領。左翼隊28日進抵馬廄附近,準備當晚進攻遼縣。
這時,和順、武鄉日軍分別向遼縣、管頭增援。
八路軍總部命令停止進攻遼縣,以一部鉗製和順南下之敵,主力轉移至紅崖頭、關帝堖地區,準備殲滅武鄉東援之敵。
第129師遵令轉移兵力,同時猛攻管頭,在29日24時將其攻克。
1940年9月30日9時左右,左翼隊趕到紅崖頭以南山地,右翼隊尚未到達預伏地區。武鄉日軍600餘人正越過預伏地區,其先頭與右翼隊遭遇。
左翼隊迅速向日軍的後尾、側翼同時展開攻擊,日軍在飛機8架掩護下,占領高地頑抗。戰鬥持續了兩天一夜,雙方傷亡慘重。
1940年10月1日黃昏,遼縣西援日軍500餘人突破右翼隊阻擊,逼近左翼隊指揮所附近,左翼隊奉命撤出戰鬥。
同日,八路軍總部鑒於遼縣、武鄉日軍會合,陽泉南援日軍1000餘人已抵遼縣以北的寒王鎮,第129師相當疲勞,傷亡較大,判斷增援遼、榆地區的日軍可能趁勢“掃蕩”太北地區,乃決定結束榆遼戰役。
1940年9月12日,第120師下達了同蒲鐵路北段行動計劃,決心從9月20日開始破擊同蒲鐵路寧武、忻縣段(重點在寧武、大牛店之間)。
1940年9月14日,第358旅從根據地婁煩以西地區出發,北越靜樂、嵐縣公路,16日到達馬家溝集結。
該旅以第3支隊(轄第7、第8團、特務營)襲擊頭馬營。
1940年9月18日24時,第3支隊以特務營向頭馬營發起攻擊,以第7、第8團打援。戰鬥至翌日晨,寧化堡日軍40餘人增援頭馬營,行至山寨村被打援部隊包圍殲滅。
20日,羊圈嶺日軍約200餘人前出至裏鄢村企圖反撲。該旅第716團於當日14時向裏鄢村之敵發起攻擊,次日拂曉,該敵惟恐被殲,逃回羊圈嶺。
獨1旅於9月16日夜東渡汾河。18日得悉,羊圈嶺日軍400餘人襲擊雁北支隊撲空後返回上莊,乃決心圍殲該敵。
遂於18日13時向該敵發起攻擊,激戰至19日淩晨,旅主力撤出戰鬥執行破擊任務,殘敵向羊圈嶺退去。
這次戰鬥,獨1旅傷亡105人,斃傷日軍約200人。各部隊擊破阻擾之敵後,即投入對同蒲鐵路的破擊作戰。
1940年9月22日晚,第358旅第4團(附師屬工兵連)、師特務團前出到段家嶺、軒崗間破壞同蒲鐵路數段。
與此同時,第2團襲擊奇村,第715團襲擊忻口、樓板寨。
23晚,第2團破壞忻口以南鐵路,第715團破壞忻口以北鐵路。
25日夜,第715團再次破壞了大牛店、軒崗段鐵路。獨2旅也於朔縣、寧武間破壞鐵路數段。
第120師經過6天的破擊作戰,使同蒲鐵路交通再次中斷。
第三階段(1940年10月6日至1941年1月24日)
日軍在華北的廣大地區連續遭到八路軍兩次大規模攻勢的打擊,為防止局勢繼續惡化,盡快穩住占領區,遂調集重兵,從10月6日起,先後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進行報複“掃蕩”,企圖趁八路軍連續作戰來不及休整之機,打擊八路軍主力,毀滅抗日根據地。
在榆遼戰役結束的10月1日,八路軍總部在給各大區的指示中,就指出增援遼、榆之敵可能順勢“掃蕩”太北地區,各部應有相應的準備。
1940年10月19日,八路軍總部下達了反“掃蕩”作戰計劃,據此各地區軍民展開了反“掃蕩”作戰。
日軍第1集團軍為打擊第129師主力,毀滅抗日根據地,從10月6日至12月5日,先後“掃蕩”晉東南的太行、太嶽區。
第129師來不及休整補充,即投入反“掃蕩”作戰。
太行地區10月6日,冀西武安敵800餘人,開始“掃蕩”陽邑一帶。
11日,日軍獨立混成第4旅一部從遼縣、武鄉出發,第36師一部從潞城、襄垣出發,共3000餘人,南北策應,“掃蕩”榆、遼、武之間的濁漳河兩岸地區,合圍“清剿”榆遼公路以南地區。
14日自洪水、蟠龍、西營一線東犯東田、左會地區。八路軍第385、第386旅,決死第1縱隊等部,在內線節節阻擊進犯之敵,新10旅在外線作戰。
15日上午新10旅2個團在和遼公路弓家溝伏擊敵汽車運輸隊,毀敵汽車40多輛,殲滅押車日軍100餘人。
17日,“掃蕩”之敵分途退去。
1940年10月20日,日軍第36師及獨立混成第4旅等部近萬人,分由武安、遼縣、武鄉、潞城等地出發,“掃蕩”清漳河東西地區,重點指向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機關及第129師師直、晉冀豫邊區黨政機關所在地的麻田、左會間地區及涉縣、偏城一帶。
日軍進入合擊地區後,連續數日實行“清剿”和燒殺。
26日,日軍開始回撤,回撤的路上實行分區“掃蕩”。根據地受到嚴重破壞和摧殘。
1940年10月29日,“掃蕩”黃煙洞之敵第36師一部500餘人,輜重民夫400餘人,經左會進到蟠龍以東的關家堖,準備返回武鄉。
當日13時,八路軍總部令第129師集中主力殲滅該敵。當日夜,第129師以第385、第386旅主力,新10旅及決死第1縱隊各一部,將該敵包圍於關家堖,擬於次日4時發起總攻。
被圍之敵除緊急構築工事外,趁夜暗襲占了關家堖西南的鳳坑頂高地,以兩處製高點,互為犄角,固守頑抗。
第129師按原定計劃向關家堖之敵發起進攻,並分兵一部奪取鳳堖頂。第129師部隊迅速突破敵防禦,將其壓縮於狹小地區,展開白刃搏鬥,激戰持續到31日拂曉,敵大部被殲,僅剩60多人死守陣地。
下午,黃煙洞方麵之敵1500餘人,在飛機10餘架支援下馳援。第129師撤出戰鬥。殘敵在援敵接應下,遺屍280餘具,向洪水逃去。
至此,日軍大部已由根據地中心區撤走。
1940年11月初,太行南部黎城日軍北犯南、北委泉,繼向西井進犯,襄垣日軍經西營向蟠龍進犯,企圖台擊東田及八路軍總部所在地磚壁一帶。
第386旅奉命急赴蟠龍以東的大陌村南北一線阻擊進犯之敵,掩護八路軍總部轉移。
1940年11月3日9時,部隊剛在大陌村一帶部署就緒,即與來敵展開激戰。
日軍連續發動進攻,並奪占大陌村部分陣地。第386旅頑強扼守,一直堅持到4日淩晨4時,在八路軍總部順利轉移後,才撤出戰鬥。
日軍合擊企圖未逞,於5日向白晉線退去。
太行區北部,和順敵2500餘人經寒王鎮、長城鎮於11月3日到榆社,加強了榆、遼、武地區日軍力量。
此後,對榆遼公路以南講堂、嶺上、宋家莊、郭郊、大有一帶進行了反複“掃蕩”。
在根據地軍民的襲擾打擊下,至13日,日軍先後退回據點。太行區曆時40天的反“掃蕩”結束。
太嶽地區從11月17日開始,日軍以第37師一部從沁縣、南關鎮出發,以獨立混成第16旅一部從平遙、介休、霍縣出發,以第41師1個營從洪洞出發,共7000餘人,分路合擊沁源及其以北的郭道鎮地區。
為避敵鋒芒,太嶽軍區將領導機關與主力部隊組成沁東、沁西2個支隊,轉移於日軍合擊圈外的沁河兩岸地區,打擊日軍分散活動的部隊。
日軍在地方武裝襲擾下,於23日進抵合擊地區後,即實行分散“清剿”。沁源縣受摧殘最嚴重,被害群眾達5000餘人,占全縣人口1/10,牲畜被殺近萬頭,被搶走7000餘頭,房屋被毀3~4萬間。
大嶽軍區部隊抓住日軍四出“清剿”,兵力分散的機會,積極打擊日軍。
23日,沁西支隊第42團在官灘殲滅日軍100餘人。
27日,第42、第59團各一部又在胡漢坪、馬背一帶斃傷日軍160餘人。
沁東支隊第17、第57團,先後在光凹、陳家溝、龍佛寺、吾元鎮、南衛村、南裏等處予敵嚴重打擊,其中第17團龍佛寺戰鬥,即殲日軍100餘人。
第22旅在交口地區也予敵以重創。日軍被迫於12月5日分路撤出太嶽區。
晉察冀邊區的反“掃蕩”作戰,從日軍首先進攻的平西地區開始,逐次展開。
平西反“掃蕩”平西抗日根據地直接威脅著日軍華北方麵軍司令部駐地和華北偽政權中心北平,以及華北的主要交通線平漢、平綏線,是日軍對晉察冀邊首先“掃蕩”的目標。
1940年10月13日,日偽軍1萬餘人分10路向平西根據地中心區進犯,遭我軍不斷襲擾,打擊,10月中旬退回據點。(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