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神駒營
字數:2267 加入書籤
猶記得那個世界的宋軍中騎兵隻占七分之一,騎兵中又往往有十之三四無馬,最高曾達十之八九無馬,如劉光世軍五萬二千人,僅有三千多戰馬,可見宋軍缺馬到何種地步。
宋馬體形較小,一般約1.36米,按現在的標準也不算大馬。韓世忠曾向高宗獻馬一匹,“高五尺一寸,雲非人臣敢騎”,約合1.58米,而這已是宋朝罕見的大馬了。
宋朝軍隊極度缺馬,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遼、西夏、金、元的軍隊都是以騎射見長,平均一人有兩匹馬,精銳部隊更是能達到人均三匹。
北方民族的騎兵非常靈活,一次衝鋒,一個回合的交戰即使失敗,“敗不至亂”,完全可以憑借騎兵機動性強的優點迅速退出戰鬥,重整隊列,再次衝鋒。
當時即使是宋軍兵力占優的一些大戰,雙方仍要激戰幾十回合才能分出勝。與北方民族的騎兵不同,宋軍隻要一次潰敗就會一瀉千裏。 麵對善於騎射的勁敵,宋朝也有人主張發展騎兵,但這種主張不占主導地位,宋朝總的對策還是以步製騎。
一切都是因為組建騎兵需要大量馬匹,而宋朝的馬匹主要是通過與貿易得來,需要耗費巨大的投資。“計一騎之費,可贍步軍五人”,這是許多官員反對發展騎兵的重要理由。甚至曾與西夏交戰多年的範仲淹也是反對加強騎兵的。
但是沒有騎兵,就隻能永遠處於消極防禦的地位,這是宋軍的一個致命弱點,其實不善騎射的狀況是可以通過訓練和戰爭改變的。
在南宋時,嶽飛是非常重視騎兵的。嶽家軍僅僅通過戰場上繳獲的大量戰馬組成了相當強大的騎兵。在堰城大戰中,由嶽雲率領的嶽家騎兵曾於金朝引以為驕傲的主力騎兵搏戰。 不難看出嶽家騎兵的素質已不見得比女真騎兵差。
可是除嶽飛之外,宋軍其他大將仍然局限於以步製騎的戰略,沒有以騎製騎的戰例。 人們常說弱宋弱宋,其實宋軍戰鬥力並不是很差,之所以名聲不好,一是前有大唐盛世,二是上層非常軟弱,胸無大誌,得過且過,是戰略也是以守為主,因此自然不重視騎兵的政策。
北宋其實還有擁有相當數量的馬產地的,神宗朝變法,很快就聚集了大量馬匹,但後來五路攻西夏以失敗告終,所謂的大量騎兵也就沒有取得什麽好的戰績。
南宋以後,作戰區域多在江淮流域,運用騎兵的積極性就更不高了。加上此時西北、河北的馬產地基本喪失,想弄到馬就更難了。 遼、西夏、金等舉行大規模會戰時,往往集中幾萬至幾十萬的騎兵,而步兵僅僅負責運輸,開挖壕塹。
宋軍不懂得編組騎兵大部隊,集中使用的重要性,反而是將騎兵分散在各個戰場和部隊中,作為步兵的附庸,使數量本以很少的騎兵更顯劣勢。 此狀況宛如二戰初期的英法聯軍分散使用坦克,結果一敗塗地。
總之,馬匹缺乏,再加上作戰時分散使用,成為決定宋軍武運的重要因素之一。,南宋軍守城,確實是極為強韌的,對比被蒙古帝國滅亡的各國,宋軍的抵抗持續之久,給蒙古軍造成的損失之大,因為有優秀的步兵武器。
熟讀曆史的狄青早已窺破宋軍編製的漏洞,這些年來一直明裏暗裏聯絡馬商,從大理,吐蕃,西夏,甚至遼國那裏走私馬匹。在楚門的運作下,對方甚至都不知道買家是誰,馬匹去了何方。
在重金鋪墊,精心訓練下,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在江寧大營誕生,任誰也無法想到一個小小的江寧府兵大營裏竟然藏著一支精銳的騎兵。這就是狄青有恃無恐的底氣,相信這個王牌武器必然能在接下來的戰爭中大放異彩。
神駒營,這是狄青心血來潮取的名字,八千精騎,配備了最好的改良弩箭,最高可以三連發,由韓蘄親自開發,他拍著胸脯保證這弩箭可以遠射三百米而不減其威勢。
能做到這些光憑江寧軍那少的可憐的軍費當然是不夠的,且不說冗官層層克扣,單看大宋造箭局的手藝就足夠令人擔憂。
這支隊伍對於狄青接下來的部署意義非凡,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能否在江南迅速站穩腳跟,穩住局勢就全靠這支軍隊了。同樣這支軍隊也是狄青第一軍隊改革的第一步,那位偉人說過,“槍杆子裏出政權!”
對於穿越到異世宋朝的狄青而言,隻有自身的強大才能給自己帶來安全感,才能保護身後的人,是那萬家燈火,又或者是那登高遠眺的人兒……(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