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蟄藏術
字數:3232 加入書籤
這是一幅立軸畫,大約二十公分寬,展開約有六十公分長,畫中山川流水好像有數百裏之廣闊,其實觀畫和心境有很大關係,你說它有數千裏也完全可以,中國大家之山水就有這種妙趣。
各種地勢或參差、或緩轉,或秀麗、或巍峨、或險峻、或幽森,方寸之間包羅萬象,就像那一麵太極天罡羅盤藏有經天緯地之能量,能藏天隱地一樣,這也是唐成選中這樣一幅畫來煉境的原因,它可以收攝各種靈樞地氣。
蔣允方的筆法再巧妙,也不可能超過陳洪綬,陳洪綬的筆法再妙,也不可能描盡天地自然,小小一幅畫隻需點出意境,不需要勾勒出細微處的神韻,完全在於唐成自已如何去領略。
春節後的川北仍是冬天,野外高山之巔覆蓋著雪跡,萬物尚未生發,物性蟄藏。唐成煉境對此也有深刻的體會,不禁想起了向兆軍當初潛伏在廣州永芳堂一側離自己很近的地方,當時竟然沒有察覺,其收攝神氣之心法就是這種物性啊!秘術修行看似神奇,但萬變不離世上的本源。
唐成雖未學過尋巒派秘傳“蟄藏”心法,但這時候卻有類似的體驗和感悟,這也算煉境過程中一個意外的收獲。難怪陸超老爺子要用這種方式來曆練他。
走遍天下山川,曆經春夏秋冬,自己的體悟會更多,很多東西是師父沒法直接教的,隻能點出入門之徑。
蟄藏心法的妙處在於收斂神氣,盡量避開高手的神識或靈覺查探,所謂神氣,普通人看不見也摸不著,沒有什麽用處。但是,不要誤會它在普通人麵前沒有用,既然對高手有用,對普通人的用處就更明顯了。
假設在一個公眾場合,你周圍有很多人,你第一眼往往就會注意到某些人,有可能留下深刻的印象,過了很久都不會忘記。原因與一個人的外貌特點、內在氣質、言談舉止等綜合因素有關,有一個比較流行的詞匯就叫“氣場”。
還有一些人,你根本不會留下印象,事後別人問你有沒有遇見過這樣一個人,也根本想不起來。
這些情況是自然發生的,但也可以人為的控製,比如蟄藏心法就有這種巧妙。
唐成今天有所體會之後,無意中也在試練蟄藏術。這天他與家人打聲招呼到集市上去買東西了,前腳剛出門,後腳小表舅蔣再生就來找,然後也追到集市中。
蔣再生在集市中到處打聽,有沒有見到他們家的成成?結果絕大多數人都說沒看見,有人說好像看見了但不敢肯定,還有人反問蔣再生:成成回來了嗎?
都是附近鄉村的熟人,集市上有大半的人都認識唐成,而唐成剛才就在他們麵前走過,卻沒有人看見,這便是蟄藏術的奇妙之處。
隻有幾個姑娘很確定的說看見唐成了。蔣家隔壁老李家的二丫頭李小芳告訴蔣再生,成成哥在集市轉了一圈,買了幾樣禮品,從北麵走了。
看來蟄藏術也不是萬能的,它在人群中隻能回避無意識的關注,卻不能直接遮擋人們的視聽。假如是極其親近熟悉的人,比如三舅婆程琳,不論唐成如何收斂神氣,在集市中大老遠就能看見孫子。再假如是一位絕色美女走到男人堆裏,就算蟄藏心法再高妙,也會成為視覺欣賞的焦點。
李小芳和唐成一起長大,從小對這位鄰家哥哥就很有好感,今天在集市上賣貨,唐成一過來就被她注意到了,對他的行蹤當然是清清楚楚的了。
唐成今天要去龍門河北岸的風景區小樂山道觀看望大舅公正乾道長,順手在集市上買了幾件禮物還有香燭,畢竟是進道觀嘛,先燒個香再嘮家常。
在小樂山道觀住持的靜室中,有兩位老者在說話,喝著茶,旁邊有一碟黑瓜子。
其中一人穿著道袍,插著發簪留著長須,很有幾份仙風道骨的味道,正是此觀觀主正乾道長蔣慈文,另一人穿著團福百壽紋綢棉褂,看麵相很像一位學者,隱約透著幾分高深莫測,是唐成的二舅公蔣慈武,就是從小教他堪輿術送他羅盤的那位。
蔣慈武說:“大哥,讓成成去接這筆買賣,合適嗎?蔣再生嫌那個地方太邪乎了,不肯去。”
蔣慈文看著弟弟,有點摸不著頭腦地說:“你兒子是這幾年日子過的太舒服了,他連附近的生意都接不過來,哪肯跑那麽遠到南方去冒險?但是幹堪輿師這一行,真正要想抬高身價,還是遠來的和尚好念經啊。”
蔣慈武淺笑著說:“你一個道士,怎麽說起了和尚?蔣再生不願意去,你說成成能應付的了嗎?”
蔣慈文斜眼看了一眼自己的弟弟:“二弟啊,你可別小看成成,他比你那兒子蔣再生強多了。”
蔣慈武歎了一口氣點頭說:“成成是我從小教出來的,心裏當然有數,否則,項氏祖傳的老盤子也不能送給他。”然後不無擔憂地說:
“但聽說他這幾年並沒有靠地理堪輿混飯吃,姐夫家傳的那一套就夠他混的,就不知他能不能處理的了這種事情?畢竟沒有經驗。”
蔣慈文卻不以為然:“你我也不是一開始就能鎮得住場麵的,況且這次海宏集團的手筆很大,同時請了三個人,還有五台山的正元大和尚和青城山的楊洪基道長,成成可以跟著人家學點本事。”
蔣慈武點了點頭說:“報酬給的雖不多但也算高了,成成這個年紀,該攢點錢了,要娶媳婦總不能事事靠三弟妹吧,而且要在外麵大城市買房子娶媳婦,如今都是不小的開支啊,成成的老漢蔣再能也不一定拿得出那麽多錢。”
蔣慈文正色說:“那是三弟妹家的事,你操心也沒用,跟著起什麽哄?成成沒什麽字號,所以也不怕砸了招牌,像這種事情,蔣再生就不肯沾手了。”說完有抱怨起來了:
“我真的很奇怪,五台山的正元大和尚為什麽要蹚這趟渾水?他已功成名就,犯不著冒這種風險,萬一又出了狀況,跟頭可就栽大了。”
蔣慈武想到的卻是另外一層:“可能是事主給的錢能打動他吧,數目肯定不止成成拿的這二十萬,或者真的是慈悲心腸發作了。”停了一會還是帶著憂心說:
“這種事情可得小心,既不能讓自己沾了邪氣,也要盡量解決事主的問題,有多大本事就用多大本事,該怎麽辦就怎麽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