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三司!

字數:3852   加入書籤

A+A-


    

    不得不說的是,孔有德造反有點被逼上梁山的意思。

    就算王象春明擺著想要整死他,孔有德最初的時候也不敢反,畢竟他的手上隻有八百人。他哪來的資本反?

    吳橋兵變也不是孔有德下令兵變的,而是他的部下先反了,孔有德才在部下的勸說下參與並領導了造反,到這一步孔有德的反應經曆就有點像是黎元洪。

    後來孔有德的也像黎元洪一樣兢兢業業的參與造反事業。隻不過他和黎元洪不一樣的是,孔有德最後造反失敗了,而且他也沒有黎元洪的氣節,最終背叛了自己的祖國。

    然而不管怎麽說,也不管吳橋兵變到底是誰的責任?對王林軒來說,吳橋兵變恐怕還是會爆發的。

    吳橋兵變之所以會爆發的根本原因在於東江兵心中的怨氣。

    東江兵心中的怨氣有二,其一就是毛文龍的身死。毛文龍的身死直接造成了皮島東江兵的嘩變,雖然事態後來被鎮壓了下去,但是影響依然存在。

    袁崇煥殺毛文龍,乃至後來孫元化將東江兵帶走分化的策略,無一不向東江兵說明了朝廷對他們的不信任。

    再然後就是東江兵心中怨氣來源之二,那就是東江兵和山東兵的不和。

    吳橋兵變剛剛開始的時候不至於發展的那麽大,就算是孔有德參與了兵變他所為的也就是求撫而已。

    孫元化本身也有招撫孔有德的意思,甚至他已經安排了耿仲明去招撫,耿仲明接下任務都已經開始行動了,本來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然而就是在關鍵時刻,又有豬隊友登場了。

    當時東江兵駐紮在東江城外,耿仲明本想將東江兵的家眷移居城內。這明擺著就是耿仲明真心想要招撫孔有德,他都要把人質送給孫元化表忠心了。可是,登州城內的士紳卻站出來阻止東江兵的家眷入城,甚至還將滯留在城內的東江兵搜出來殺了。

    這一番操作著實是秀破天際,人家想給你人質你不要,最後還把人家最後的顧忌給消除了。

    耿仲明一怒之下聯合了遼東的同鄉做了孔有德的內應,直接反了!

    無論是一隻雞引發的慘案,還是登州士紳的奇葩操作都說明了一件事。那就是當時東江兵和山東本地官民的關係已經非常緊張了。

    吳橋兵變最後直接導致了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這三位原本隸屬於毛文龍的部將降清,成了清朝的三順王。

    本來,毛文龍和皮島的東江兵應該是牽扯後金乃至阻擋後金的屏藩。可就是因為袁崇煥的愚行,讓他們成為了覆滅明朝的先頭兵。

    那麽現在,毛文龍同樣已經死了,東江兵和山東本地勢力的矛盾依然在。

    哪怕大淩河之戰不會爆發,隨便出來一隻雞鴨鵝什麽的,也會直接導致另一版的吳橋兵變爆發,這是無可逆轉的。

    曆史上孔有德造反之後,駐紮在山東的大部分東江兵都參與了造反。甚至遠在廣鹿島的毛文龍養子毛承祿也參與了謀反。

    一時間在山東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一個以東江兵為主的武人國度。

    當然,在孔有德等人作亂之後,崇禎不可能全無反應。

    大明先後調集了天津總兵王洪、保定總兵劉國柱、通州總兵楊禦蕃、薊門總兵鄧玘、登州總兵吳安邦、昌平總兵陳洪範、東江總兵黃龍以及義勇總兵劉澤清去征討孔有德。

    結果不僅沒能打贏孔有德,反倒是給了東江兵極大的信心。

    東江兵一度認為“殺山東兵如刈菜,無奈我何!各鎮兵鹹非吾敵,惟慮關外兵耳。”

    最後明朝還真就是調集了關寧軍剿滅的東江兵。

    崇禎以總兵金國奇為帥,下轄靳國臣、祖大弼、祖寬、張韜、吳襄、吳三桂等名將,甚至還帶上了投誠的女真等少數民族部隊參戰,這才打贏了孔有德。

    可王林軒卻知道,這一世崇禎是不可能調集關寧軍打孔有德的。

    曆史上的崇禎能調關寧軍,是因為彼時大淩河之戰已經結束。剛剛搶修的大淩河城已經淪陷,祖大壽也已經投降後金。

    而現在,因為王林軒的努力,大明和後金在軍事上的天平已經發生了微微的傾斜。

    滿桂正在趁著後金內部不穩的情況下,帶領關寧軍搶修和穩固大淩河城的防守,這才是大明的頭等大事。隻要大淩河城還在,關寧軍就絕不可能入關!

    那麽一旦孔有德還是像曆史上一樣有能力禍亂山東,整個大明還有誰能鎮壓他呢?

    曾經的白杆兵或許可以,但是現在的白杆兵也已經日薄西山正處在休養生息的狀態之中。

    唯一有能力對付孔有德的也就是王林軒了。

    可是

    一旦王林軒出征孔有德,那麽有征討農民軍和剿滅孔有德兩大功勳在。王林軒要一個總兵的官職不過分吧?

    甚至都不需要王林軒自己申請,那些文官就會哭著喊著給王林軒升官。

    說到底還是因為王林軒要是再往上升就隻有兩條路,要麽是山西行都司的都指揮使,要麽就是大同總兵。

    但是說到底,這兩個官職實際上是一回事兒。

    明代的山西是個略微有些特殊的地方,這個時期的山西在行政上是一個單位統歸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管。但是後來因為巡撫製度的出現,所以巡撫衙門逐漸取代了承宣布政使司成為一省的最高領導人。

    然而最高長官變了,行政區劃卻沒變。明代的山西還是一個完整的省。

    不過在軍事上就不是那麽回事兒了。

    明代一省有所謂的三司製度,也就是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

    這三個衙門各字分管行政、司法和軍事,互不統屬且互為平級單位。

    自巡撫衙門建立之後,因為巡撫往往有提督軍事的權力,所以基本上這三個司的權力巡撫都可以行使。

    可是在山西這邊就不是三司這麽簡單了,因為在山西除了一個在太原的山西都指揮使司之外,在大同還有一個山西行都司。這兩個單位也是平級單位,各自掌管山西約一半地區的防務。

    然而,在巡撫之前還有一個已經漸漸成型的總兵製度,這兩個製度一重合就有些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