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印案》_第340章 不走商紂王
字數:3792 加入書籤
洪武帝滿意的點點頭,又問道:“常歌,親軍都尉府派員緝拿偏遠省份的罪官,進展如何?”
常歌答道:“山東、北平、陝西、川蜀等地的辦案欽差已在押送罪官回京的路上。微臣估算再有兩個月就能將所有涉及空印案的罪官全部押回應天。”
常歌話音剛落,隻聽得皇宮外響起了“咚咚咚”急促的鼓聲。
洪武帝吩咐雲奇:“你去外麵看看出什麽事了?”
雲奇領命而去,隨後他回到謹身殿:“回稟聖上,有個叫鄭士利的浙江舉人敲響了登聞鼓,說是要給聖上遞勸諫書。”
洪武帝道:“將他的勸諫書遞上來,朕要看。”
常歌心中暗道:好你個鄭士利,可算要上書了!你晚上書一天,午門外就要多死幾十名官員。
胡惟庸則是一頭霧水,不知道鄭士利因何上書。
詹同一聽“鄭士利”的名字有些耳熟。猛然間他想起是那個在吏部大堂上為兄長鳴冤的舉人。他還以為鄭士利找了常歌後,常歌沒放人,這才敲登聞鼓告禦狀呢。
不多時雲奇拿著鄭士利寫的勸諫書回到了謹身殿。
洪武帝仔細的看了勸諫書,邊看邊低聲說道:“好文章!好文章!”
常歌心頭一動:看來這個鄭士利是有大才學的。真的勸動了聖上。
洪武帝看完勸諫書,命令雲奇:“把這封諫書給胡丞相、詹尚書和常歌傳閱。”
三人看完,洪武帝問:“你們認為這勸諫書寫的如何?”
當朝右丞相、吏部尚書、儀鸞司大使都是滑頭裏挑出的滑頭。他們在洪武帝完全表態之前根本沒打算說出自己對這封勸諫信的看法。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開口,誰也不說話。
洪武帝怒道:“怎麽都成了啞巴?朕告訴你們,文章是好文章,卻不足取!這個鄭士利雖然文采斐然,卻始終隻是個小小的舉人,見識有限。他在文章中說,停止追查空印案是為了天下太平。他哪裏知道,嚴令追查空印案,借空印案整肅吏治才能真正的讓天下太平!”
洪武帝已經表態,胡惟庸連忙附和:“聖上所言極是。小小一個舉人,哪裏知曉聖慮之深遠?舉人妄議國政,臣以為應將其斬首!”
常歌、詹同依舊沉默不言。
洪武帝問:“常歌,這個鄭士利是否受人指使上得這道勸諫信?是否有後台?去查。”
常歌拱手:“微臣遵旨。”
洪武帝話鋒一轉,說了一句與勸諫信無關的話:“楊思義是不是還關在詔獄之中?他身為戶部正堂,雖有失察之責,但罪不至死。且他這些年替朕打理戶部,頗有功勞。就降他三級,將他貶到陝西做參政吧。”
這看似是對楊思義的懲罰,其實是對楊思義的赦免。
殿下的三人愈加猜測不透洪武帝的心思:聖上先否定了鄭士利的勸諫書,表示要將空印案追查到底。又將空印案名義上的罪魁禍首楊思義赦免?這不是自相矛盾麽?
帝王心,海底針,深不可測也!
常歌出得謹身殿,命大漢將軍將鄭士利押到了詔獄之中,他親自審問。
詔獄問案房。
常歌命人給鄭士利搬來一把椅子。管獄千戶柳寒月提醒道:“常大使,詔獄的規矩,審問欽犯要給欽犯上大枷。”
常歌微微搖頭:“用不著。他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你還怕他越獄不成。”
隨後常歌問鄭士利:“鄭士利,你敲登聞鼓,給聖上遞那封勸諫信,是否有人指使?”
鄭士利道:“無人指使。學生的大哥,湖廣按察使僉事鄭士元還對學生多加阻攔。並且言明,若學生敢上書,他就跟學生斷絕兄弟關係。並動用家主的權力將學生的名字從族譜上除名。”
常歌又問:“如果是無人指使,你一個小小舉人怎麽敢上這樣一道勸諫信?”
鄭士利的回答鏗鏘有力:“我隻是說出了朝野上下人人皆知卻人人不敢言的事。在我看來我盡了一個臣子的本分。”
常歌整整盤問了鄭士利兩個時辰。其實他早就想好了給洪武帝禦覽的結論:鄭士利上書並未受人指使,沒有後台。這場盤問隻是在走過場。
盤問結束後,常歌寫好了供狀,第二天來到謹身殿交給了洪武帝。
洪武帝看完供狀又將供狀給了胡惟庸看。
胡惟庸看完說道:“聖上,臣認為鄭士利身後一定有人指使!臣請求欽審鄭士利。”
胡惟庸心裏的算盤早就打得劈裏啪啦響:我要借著空印案扳倒一切想扳倒的人。
洪武帝很了解胡惟庸,知道他的用心何在。洪武帝道:“大可不必。朕看他身後沒人指使,隻是想博取一個直言敢諫的好名聲罷了。”
常歌插話:“聖上所言極是,鄭士利的確是想博取直言敢諫的名聲。據微臣所知,他是帶著棺材敲響的登聞鼓。這是以死邀清名。”
洪武帝道:“帶著棺材敲的登聞鼓,竟有這事。胡惟庸,你認為朕該如何處置鄭士利?”
胡惟庸道:“臣認為應該將其處斬。”
洪武帝轉頭問常歌:“常歌,你認為呢?”
常歌的回答頗為圓滑:“聖上,鄭士利是想在史書上留下比幹一樣的好名聲啊!”
洪武帝冷笑一聲:“嗬,他要是成了比幹,朕豈不是成了商紂王?朕不做那樣的蠢事,將他流放到江浦服苦役吧!”
洪武帝給鄭士利上書事件蓋棺定論:隻是一個一心想在史書上留名的讀書人一時衝動做出的錯事罷了。他沒有後台也沒有指使者。
常歌心中長舒一口氣:鄭士利的命算是保住了。
洪武帝又歎了聲:“可惜了!這人寫得一手好文章,如果不是犯了罪,下科金榜定然能夠題名。”
胡惟庸勸洪武帝道:“此人心術不正,不值得聖上惋惜。”
洪武帝卻話鋒一轉:“對了,朕看你剛剛報上來的處斬名單裏,怎麽有兩個布政使呢?空印案要追查,可也不能一網打盡。知府、縣令還是要處斬。牽扯到的知府以上官員就降職留用吧!”
鄭士利的勸諫信雖然被洪武帝口頭否定,卻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起碼保住了一群知府以上的高官。(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