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十六籠絡:
字數:6457 加入書籤
2010-7-417:50:414885“明召天下,戰歿者子女,年少者全部收攏進羽林軍,勿論男女,家眷守節者每人每年補貼糧食300斤,鹽十斤,耕牛一頭。改嫁者增細葛布五匹,驢一頭。子女成年者,每戶增驢一對。
”皇帝在自家大車中慢慢讀著吳越太上王的臨別贈言,“勿使天下軍屬有遺漏,人出其身報國,國當出其財資民。勿使天下怨恨,收攏天下亡孤,雖賊寇子嗣,同視之。勿使野有鰥寡,各配婚姻家財,以穩國家基石。勿使盜匪留戀山水,招募以安地方。勿使老弱不得供養,殘破之家皆須籠絡。”“太上王大德。”皇帝閉眼想準備怎麽辦,天下一統,這天下還不安呢。
曆來上國也好世界各國也罷,都不怎麽把戰歿的軍人家屬放在心上。上國屬於中間,但是那些心酸的事,多不勝數。國家沒錢,也不能給多大資助。但是國家有錢了,還不能資助,那就太說不過去。
家屬也不是非要那一筆撫恤,這個錢不過是區區十來年生活費罷了。真正照顧這些------------350家屬,就需要安排崗位,不讓家屬沒得事做賺不了養家的錢,也不能讓軍人子女不得教育,在鄉下做個白丁埋沒。
吳越太上王楊晨毓的思路是,老婆兒子給工作,孩子幼小就送羽林軍,有老人的給補貼。真正能幫忙的還是一個工作一個教育,養家的工作和孩子的教育。孩童幼小,沒了父親難免給人歧視欺壓,全部收攏進羽林軍,至少國家能照顧好這些孩子,對家庭也是減輕負擔。
當然這些也是學北武帝做法,隻是更進一步。這樣好處也有,羽林軍會成為比較鐵杆的保皇派,使得天下宵小不能成功。軍隊對皇帝會更加忠誠,皇帝也能更好照顧軍隊。
“前麵就是壽春,吳越在這裏已經辦理移交手續,現在是大北的郡府。官吏還是原來那些,壽春安頓比較早,現在可以算南方米糧倉。”皇帝老公小豬虞彘這麽解說。
吳越軍接手的壽春是一個殘破小城,現在還給大北的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大城。周邊的農產品都在壽春交易,壽春自己的手工業也長足發展,同時還是向南方貿易線路的中轉站,也是大北國江淮間重鎮。不過接手後,大北也沒往這裏塞多少兵馬,畢竟北方危險更大,所以壽春隻有正規軍一個營部,營是2千人編製,屬於還沒改革的舊有編製,不過這個營可是從壽春到荊州一線唯一的大北軍隊,壽春其實隻是一個曲200人馬而已,一個軍侯看守這座大城。當然南方更多的城市壓根就沒得軍隊駐守,郡府才有像樣的軍隊。這個壽春還有郡兵鄉兵幾百到上千不等,這還是要看農業時節。農忙時少一些,農閑時多一些。這些義務兵也就看守下,威嚇盜匪用。官軍200人其實也是足夠了,200人足夠去斬殺上千的造反流民和賊寇。曆史上劉備也好,還是不知名的小校也罷,都隻有數百人就能斬殺數千上萬的賊寇。北朝正規官軍的戰鬥力一直是很強的。
最搞笑的是,這兩百人的官軍一樣在城外有大片的屯墾地。足夠三個營吃的良田有些難為這200人的官軍。官軍人少種收都不易,所以農忙時節,強製城內非務農的手工業服務人員參與軍屯種植和收割。當然也是付給糧食做補償。
軍屯的製度談不上不好,也不能說好,但是確實給各地駐守部隊解決了糧食問題。也給大軍調動減輕人民負擔。各地軍隊都大量囤積軍屯出產糧食,使得軍隊調動不須原來那麽辛苦。缺點是萬一有人造反就比較麻煩。
大北的做法,校尉就是管理一個獨立戰術單位,也有防止造反的意圖在內。曆史上基本都這麽辦,隻有那些不這麽辦的朝代比較麻煩。有的更是縮減到千把人的樣子,以便更好控製。吳越的做法也是如出一轍,2500人一個軍團,軍團長等同於2000人的校尉。為啥從原來的5000人部隊削減到2500人,還不是怕人家造反。2000人的話其實稍微有些困難,尤其是對仗北方遊牧民那種集團搶劫。所以用2500人的編製以便更靈活處理這些麻煩。古代一個好的將領,帶兵五百左右,一般憑借城牆能很好防守十來萬遊牧民的進攻。當然這個是唐以前,在大北人的攻城技術沒傳到蠻夷那塊去之前。這也是吳越太上王對各國實行種子技術人員封鎖的原因之一,不想讓潛在對手變強。
萬年拉開窗簾,現在用的不是沙,而是來自西方的蕾絲編織,不過技術上,上國人更加喜歡用鉤針,而不是小線棒來回編。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也不是真正蕾絲,而是類似於上國人常做的鉤針活,當然也有些蕾絲編織在內。畢竟這也是來自西方的技術,有保留,也有創新。
這個窗簾的好處在於向外看能看清,外麵往裏隻能看個模糊大概。萬年望向那高高土城,看來這壽春也是安逸了好久。
其實不然,壽春的夯築土城牆不過是吳越軍順手之舉,和更南邊吳越本土的各地磚石牆差老多。吳越由於氣候的原因,夯築土牆是不可能建造得很大。隻有在這江淮間才是土城強最南邊分部,再往南是不行的。
最好笑的是壽春郡守大概吃錯藥,居然把城牆給染成大紅色來取悅皇帝。北崇尚紅色,故而北室多用紅黑二色。城牆上還高掛橫幅,皇帝陛下萬萬歲!
當然這個郡守還想掛其它什麽口號,但是看看沒地方寫,也就作罷。不能把百姓寫在皇帝前麵,他還是很守禮的人。自然隻能放棄這麽個想法。
小豬指揮兩個軍團長分別接收城內外防務,然後才是一行車駕進城。滿街都是看熱鬧的百姓,而小豬也很上心,兩邊士兵成兩兩相對互相交雜站立,以便控製局麵。壽春的主幹道很寬,到處經幡被老百姓自動移到屋簷下,免得驚擾妨礙皇帝車駕。
壽春,不過是一個郡府,現在已經失去南邊的廬江郡和豫章郡,而西邊也被割了塊設衡山郡,所以壽春沒有以前那麽富有。再加上曆史上來回贈送和收回,也是的壽春這裏的官僚都沒啥積極性,不知道命運,不知道明天會不會又有什麽幺蛾子出來,設個淮南國、楚國這類。
皇帝和所有地方官僚士紳鴻儒富商一一見麵,總算明白這個地方的人想什麽,大家怕被再一次給冊封給哪位王爺,到時候又不知道怎麽辦。
“諸位隻須做好本分,九江郡在寡人手裏不會再裁撤轉封,爾等安心即可。”皇帝說話間把地方官呈上的地方概覽看了下,看來吳越太上王那一套已經深入骨髓。
地方官送上的概覽是本地人口土地牲畜特產人文大族等等一係列詳細匯報數據,官吏甚至很無聊寫上本郡本年度有犬幾隻。
皇帝合上概覽,“不錯。戶戶有耕牛進行得怎樣?”太上王親自抓的一項全國長期執政措施,也是目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務。皇帝也明白太上皇的苦心,自然也會監督官吏。
“再過十年吧!應該可以完成。”“哦?現在為啥不能完成?”皇帝故意這麽說,隻是希望地方官講講困難。
“天下那個,那個···”地方官有點不好意思講。
“但講無妨。”皇帝算是給個鼓勵。
九江郡郡守和壽春令互相看了下,九江郡守低頭,“天下殘破,一時之間也不可能完成這麽重的任務。隻要慢慢生養蓄積,才有十年之期。否則十年後仍然完不成。”“哦?”皇帝沒奇怪,本來麽,有些事不是那麽好解決的。
“加大外購力度呢?”郡守汗顏,“這個,也到不了我們這。海外都給吳越那邊運去,他們要多少有多少,但是他們也有用途。邊郡,生番那邊倒是可以買到,可大家都在買,價錢也往上走,我們這裏路途遙遠,沒那麽快。”“可曾想從匈奴那邊買呢?”郡守笑笑,“萬萬不可,偶爾為之,則無事。以此為根本則不可。匈奴那邊的牛和我們這邊不一樣,過來養活不易,更別提耕種了。”曆史上上國是這麽解決耕牛地方性的問題,就是來自草原的黃牛係,用來自濕竺的瘤牛係來改良,總算在南方培育出適合當地夏天的黃牛來。而瘤牛分兩大入上國途徑,一個是西域,對應的秦川牛是用瘤牛改良後代。一個是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沙牛,當時我國稱雲南瘤牛為沙牛,當地一戶往往有六七頭牛,以這個牛改良淮河以南大部分黃牛品種。不是為了產肉或者力量,而是為了適應性。含有瘤牛基因的黃牛更加不怕冷熱,不怕瘴蠻。當然要不是旄牛那個雜種公牛不能留後代,上國人或許更加喜歡力大體剪的犛牛來改良黃牛。
當然現在吳越太上王那作弊般的養殖技術在,自然會用犛牛和黃牛、瘤牛雜交,然後取其母牛後代再與黃牛和瘤牛的公後代雜交,這樣得到的雜交牛力氣大,馴服,而且體型大,長肉快,不論南北氣候都能很好適應。隻是這種雜交牛還不穩定,現在處於育種培育固定品種品係期,不是那麽快能見成果。
“好吧,有困難提嘛,不要都想著自己解決,中央政府也會給想辦法的嘛。”皇帝這話的意思是可以給些方便,希望地方官好好把政績搞上去。
古代政績,地方靖安、有糧吃、文教發達也就差不多了。所以地方官也很感激皇帝的態度,畢竟這天下比起來,九江郡屬於不錯的地方撒。
皇帝想了想,“你們本地牛不是有好的品種麽,好好培育嘛。人才不夠,招募。經過戰亂,並不是所有農人都會飼養牛羊,你們也要讓百姓學習如何飼養好牛羊。否則自己吃力幸苦,可百姓那還是效果不大。要讓百姓不怕養牛羊,喜歡上養牛羊。”說了半天,皇帝都在談牲畜,那些大儒們很是不滿,皇帝這真是女人之見,這天下麽,仁義道德文章才是坐天下的根本啊!皇帝說話間大儒們紛紛交頭接耳起來,聲音不大。因為讀書人一項膽子小,但是又不甘心被冷落一邊。
皇帝隻當沒看到,“這軍屬優撫條列你們要好好落實,切勿有遺漏。”“諾,請陛下放心。”“嗯,你們要上心。百姓給國家朝廷皇家官僚賣命,咱們也不能寒了後來人的心。要讓天下看看,跟著朝廷國家,是有前途的,是沒有後顧之憂的!可千萬別讓人指指點點,說我們欺負孤兒寡母。一旦查實地方有不落實到位的,地方一把手立即革職查辦。”皇帝這算表態,也會被邸報等轉載,也會讓天下官僚看看,和以前不一樣了,我大北是關愛百姓將士的,不會做出屍骨未寒人心已冷的錯事來。
“諾,臣一定遵照皇帝陛下的囑托辦好這個事。”“嗯,行了,百姓和軍屬的事辦好了,你們就是有功的。”皇帝看了下唧唧喳喳的儒者們,惱怒起來,但是沒發作。
眼珠子亂轉下,麵向自己高參們,大家點頭。皇帝笑笑,“這寡人要休息下,你們辛苦了。晚宴的話,準時開吧。看看還有什麽遺漏的。”說話間把大家都講退出去。大家也知好歹,都紛紛表示要更衣啥的。
很快就剩皇帝身邊幾個內臣,“怎麽辦啊?儒者很惱人。”“陛下,百家爭鳴麽。還不如讓他們互相咬。”“這個,天下一統的局麵會不會亂啊!”皇帝有自己的擔心,對於統一思想還是很有期待。
“陛下,書生造反十年不成,不怕他們造反,隻怕他們篡改。”“這也是,當年王莽就是如此。”皇帝說話間拿王莽比,皇帝在太上王的熏陶下對儒家本質看得清清楚楚。
孔老頭是有本事的哦,但是儒家和孔老頭完全是兩碼事。儒家是個利益集團,從原來的喪葬巫醫工會投機成政府官僚高參集團,是個很成功轉型的範例。但是問題是在孔子前儒家就存在了,而那時的儒家並沒什麽東西,不過就是堅持厚葬啊葬禮要什麽祭品啊祭天禮地時要怎樣一套程序啊,到孔子後借孔子學說給上金粉成神像不容大家質疑懷疑。
現在由於上古尚書的存在,徹底扒掉了儒家對尚書的解讀壟斷權和擁有權。現在三千多篇的上古尚書,稱為書,書的原意就是這個,就是從人文始祖到商周的曆史。上國人喜歡談曆史是有曆史傳承的。史記、北書、資治通鑒等等,凡是能寫史書的,在上國人文地位上就極高。現在這個書的出現,上古尚書在吳越王族的出現並刊行天下,使得儒家大受打擊。徹底擁有話語權和產權的吳越王族在正統上一舉破滅了那些酸儒的流言蜚語。
三千一百多篇的上古尚書的出現也使得萬年這個皇帝沒爭議,因為上古就有女王,大家都沒得話說。而解讀這些尚書成了各家各派的重點任務,也是希望通過這個契機改變被儒家一家獨大的局麵。而吳越王室和皇帝互相支援下,儒家漸漸分裂成各個門派。
人都是有門派的,一旦分裂再融合是極其不可能的事。所以儒者已經被皇帝計算了。皇帝準備再次肢解儒家。
“眾卿,喝酒接風的事,寡人謝各位捧場。咱們也閑聊,不做記錄。”“謝陛下。”“這法家是真法家乎?還是政令之家?”這個其實就是吳越太上王給皇帝的建議,讓文人內鬥吧。法家和依法治國是兩碼事,法家本質是政令,而非獨立法律執行者,這裏麵差距大了。
皇帝娓娓道來,使得儒者們大都汗顏,原來天下萬國,還有各式各樣的法家。這上國法家原來就是儒家依附權貴政治的產物,說清楚了就是黑社會和堂會那些執事一個級別,沒什麽不同。
“何謂法?天子守行不逾矩,萬民敬畏奉以行。德之國典,令之常態也。”皇帝從太上王那批發來的說辭把儒者們引入思維爭鬥中,他們要想反駁,要想翻盤。但是皇帝不和他們辯駁,而是說了就完。
“諸位,來,滿飲此杯。”皇帝馬上轉移視線,讓你們回家去樂吧。
“謝陛下。”大家都站立起來紛紛舉杯。(www.101noveL.com)